視頻標簽: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江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江西省優課
第二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節內容,第1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第2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第3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第1節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這與膜結構有關,膜結構又是解釋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基礎。這3節內容的內在聯系是:功能—結構—功能。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第4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本節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內容:1、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利用科學史教育素材,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科學家們的實驗和結論,宛如親歷科學家探索的歷程,使學生切身感受科學的魅力,加深對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學發現是長期的過程;科學家的觀點并不全是真理,還必須通過實踐驗證;科學學說并非一成不變,需要不斷修正、發展和完善;科學發展與技術有很大的關系,技術的進步可以更好地促進科學的發展。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在眾多對細胞膜結構的假說中,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是目前人們普遍認同的,能較好地解釋人們對細胞膜功能的認識,學生必須展開想象力,通過制作模型等,構建細胞膜的空間立體結構,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要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②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特點。 ③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學習做出假設。 ②發揮空間想象力,通過制作模型,構建細胞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生物膜結構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點上開展的,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②正確認識科學價值觀,理解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有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實驗進一步驗證。
③正確認識實驗技術手段的進步在促進科學的發展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方法】談話法、探究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興趣導入
現在大家看到是高等動植細胞亞顯微結構圖,在細胞中許多結構都有膜,如細胞膜,核膜、細胞器膜等這些膜統稱為生物膜。在一上節我們學習了生物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是有選擇性的,必然讓我們去想生物膜有什么樣的結構與其復雜功能相應呢?我們這節課一起來探討生物膜的結構。 二、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1、探究細胞膜的組成成分
呈現科學史料:1895年,E.Overton選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膜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的研究。發現:凡是可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穿過細胞膜。
探究:依據E.Overton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體驗推理過程。(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引導學生提出新問題: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如何排列的呢? 2、膜磷脂分子排布的探索 先認識磷脂分子
構建活動1:構建磷脂分子在水—空氣界面上的分布情況。
教師問:請你說說這樣構建的理由?
學生:親水基與水接觸,疏水基向空氣。很好,其它同學構建有沒有不同的排布模型。
磷脂分子在細脃膜上是怎樣排布的呢?
呈現科學史料: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對血影的研究,他們用丙酮抽提細胞膜中的脂類物質在水面鋪成單分子層,聚攏后測得的總面積是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設問1:依據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認真思考得出結論: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必然排列為連續的兩層。 構建活動2:思考細胞所處的環境,構建細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 請幾組同學代表來展示交流下構建的成果,說說這樣構建的理由?
細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解決了,另一種主要成分蛋白質位于細胞膜上的什么位置呢?
3. 蛋白質位置的探索 引導學生提出新問題 。
呈現科學史料:電鏡下的細胞膜呈現了暗亮暗三層結構。 設問1:的代表什么物質呢?亮的代表什么物質呢? 設問2:蛋白質分子位于磷脂雙分子層的什么位置?
蛋白質是怎樣排布在磷脂雙分子層上的呢?(蛋白質覆蓋在磷脂分子的兩側)
講述羅伯特森的“蛋白質-脂質-蛋白質”靜態模型的特點。
設問:該結構模型是否與細胞膜的相關生理相適應? 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證據,觀看錄像:變形蟲的變形運動。
分析相關實驗,設問:“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靜態模型是否有缺陷,應如何修正?
科學史料中尋找支持實驗:①1970年,Frye和Edidin的人――鼠細胞融合實驗,整合后的細胞一半發紅色熒光,另一半發綠色熒光。將細胞放在37度培養40分鐘后,兩種顏色均勻分布在融合后的細胞膜表面。
現在我們稍作停息,看到黑板整理一下一百多年來科學家過程及從探索膜成分,得出主要由脂質,蛋白質組成,到推論出磷脂分子在膜上排列為連綜的兩層,蛋白質位置有鑲、嵌入、貫穿。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展一個活動,你就是當時的科學家,在以上科學家實上提出一個什么樣的生物膜模型呢?把它構建出來。 構建活動3:根據已經知道的科學事實,嘗試提出一個生物膜結構的模型。
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構建細胞膜的結構模型。 三、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教師:那流動鑲嵌模型的具體內容是如何的呢?
(1)磷脂雙分子層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相對朝向內側。
(2)蛋白質分子有的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橫跨整個磷脂雙分子層。這里體現了膜結構內外的不對稱性。 (3)在細胞膜的外側,有一層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糖類結構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與細胞識別、細胞間的信息交流有密切聯系。
(4)磷脂分子是可以運動的,具有流動性。大多數的蛋白質也是可以運動的,也體現了膜的流動性。 【課堂小結】
高度概括為:模型構建重實驗,成分排布先探索;
支架磷脂雙分子,鑲嵌貫穿蛋白質; 靜動結構要驗證,流動特點要牢記。
【回顧反思】
“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這部分內容可以聯系第一章之第二節,關于“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明白科學探索是一個在繼承中不斷驗證、修正和完善發展的過程,其道路是曲折的,更要讓學生尊重科學,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這樣通過科學探索史的學習,讓學生自我啟示,加深對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理解。 “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的闡述一定要清晰,有條理,便于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掌握,同時也為更好的理解下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提供了知識基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