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四川省 - 成都(蘇教版必修1)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四川省 - 成都(蘇教版必修1)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教學設計
一.教材內容及內容解析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的第二節,與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對物質的進出控制具有選擇性等知識有一定的聯系,并對第三節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作了知識準備。所以,這節的內容安排很巧妙,對整個章節的知識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的及目標解析 1.生命觀念
① 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② 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2 .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
① 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結構模型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大膽作出假設 ② 發揮空間想象能力,自制模型,構建生物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社會責任
① 使學生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辨證觀點 ② 培養學生嚴謹的推理和大膽想象能力
③ 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和功能。 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2.學習重點: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3.學習難點:生物膜模型的構建,體會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及
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1. 教學策略:由于本節教學內容屬于生物學史,對學習者而言很枯燥, 因此采用“直觀教學”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理清脈絡,像“層層剝去筍衣”一樣,以思考討論的切入點一一展開,幫助學生梳理并體驗結構模型的建構方法,同時理解并能夠描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2. 教法:講述法、直觀教學法、啟示法、演示法等。 3. 學法:自主學習法、探究學習法、合作學習法等。 4. 教學媒體:課件,動畫,視頻,實物模型等。
2
五.教學過程設計
1. 教學流程示意圖:設問引入生物膜結構的探究→分析膜的組成成分→構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模型→構建蛋白質分子的排列模型→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學生探討領悟和啟發→模型展示,小組互評,自我評價→課堂檢測。
2.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1. 通過人工腎資料,思考生物膜對物質的選擇性吸收是否與其特定的結構相關? 2.通過閱讀資料一和二,分析生物膜的組成成分,討論對膜的研究為什么是從生理功能入手?在得到假說之后還有必要對膜的成分進行提取、分離和鑒定嗎? 3.通過課本的相關化學知識,構建磷脂分子的排列。 4.閱讀教材正文,提出“三層結構”模型,并探討靜態模型的不妥之處。 提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主要是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提出研究生物學的一種常用科學方法:通過實驗觀察,推理想像—假說—進一步驗證完善。 磷脂分子在水和空氣界面如何鋪展?在水中呢?如果這個脂質球體足夠大,里面有水,請問這個結構穩定嗎?是否還有其他的排列方式?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如何排列? “三層結構”模型難以解釋細胞的生長,變形蟲運動,胞吞胞吐膜的融合等多種生命現象,結構與功能不吻合。 引起對生物膜結構探討的興趣。 學習“提出假說”的科學方法,體會建立模型的一般方法
培養學生嚴謹的推理和大膽想象能力 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
設問引入
分析膜的 組成成分
建立磷脂 分子的 排列模型
3
5.大膽提出膜上分子運動的觀點和蛋白質分布的假說,通過熒光標記技術和冰凍蝕刻技術,驗證假說。 6. 閱讀有關流動鑲嵌模型的正文。歸納基本要點。 7. 根據資料,完善流動鑲嵌模型。探討對科學的過程和方法的領悟,啟發。 8. 展示自制立體模型,小組評,自我評價。 9.課堂演練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如電子顯微鏡的誕生使人們終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凍蝕刻技術和掃描電子顯微鏡技術使人們認識到膜的內外兩側并不對稱;熒光標記小鼠細胞與人細胞的融合實驗又證明了膜的流動性等。 待科學,樹立
辨證的科學觀
復習強化: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使學生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辨證觀點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科學發現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到許
多科學家的辛
勤工作。
3.板書設計
六.教學目標檢測設計:
【學習新知】 一.探索生物膜結構
建立蛋白質 分子的 排列模型 流動鑲嵌 模型的 基本內容
探討領悟啟發 模型展示 課堂演練
空氣-水界面 在水中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三層結構”模型
4
《構建活動1》磷脂在空氣-水界面上怎樣鋪展的?
《構建活動2》磷脂分子在水中將如何排布呢?
《構建活動3》細胞膜內外均為液體環境,磷脂分子在細胞膜中如何排列?
《構建活動4》根據“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結合生物膜的功能,猜測蛋白質的分布!
《構建活動5》根據“冰凍蝕刻技術”實驗,請修正模型! 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隨堂演練】
1.下列關于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最初通過對現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細胞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B三層結構模型認為生物膜為靜態的結構
1、生物膜的組成成分: 2、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3、蛋白質分子的位置: 4、結構特點--流動性在分子水平上的體現:
空氣-水界面
在水中
水
水
細胞膜
蛋白質分子
5
C流動鑲嵌模型認為構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數蛋白質分子可以運動 D三層結構模型和流動鑲嵌模型都認為蛋白質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 2.線粒體內產生的CO2要到相鄰細胞的葉綠體中, 至少要穿過多少層磷脂分子?( )層
3.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下列現象中能反映該特點的是( ) ①高爾基體形成的囊泡與細胞膜融合 ②變形蟲能伸出偽足 ③吞噬細胞吞噬病菌 ④核糖體中合成的蛋白質進入細胞核 ⑤核酸等重要成分不會流到細胞外 A. ①②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②④⑤ 4.用丙酮從人的口腔上皮細胞中提取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面積為S1,設細胞膜表面積為S2,則S1與S2關系最恰當的是 ( ) A.S1=2S2 B.S1>2S2 C.S1<2S2 D.S2<S1<2S2 【課后探究】
同學們,模型是否已完美無缺呢?請閱讀教材68頁和74頁的小字資料,了解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流動鑲嵌模型!
七.教學設計思路說明: 我在課中引導學生牢牢抓住兩大線索:1、科學家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利用科學史教育素材,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科學家們的實驗和結論,宛如親歷科學家探索的歷程,使學生切身感受科學的魅力,加深對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學發現是長期的過程;科學家的觀點并不全是真理,還必須通過實踐驗證;科學學說并非一成不變,需要不斷修正、發展和完善;科學發展與技術有很大的關系,技術的進步可以更好地促進科學的發展。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讓學生展開想象力,通過制作模型等,構建生物膜的空間立體結構,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要點。 所以這節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明白科學探索是一個在繼承中不斷驗證、修正和完善發展的過程,其道路是曲折的,更要讓學生尊重科學,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八.教學反思:磨課過程中收獲了許多,我總結了3點:1.盡量為學生創造探究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習興趣。2.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培育學生創造的激情。教師必須設置好探究歷程的梯度,并且不能超出學生當前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水平,并適時、恰當地給學生創新提供幫助,使其能享受成功喜悅,激發并能維持學生的創造熱情。3.以活動促發展,促進學生知識建構。本節既有資料探究,小組討論學習的活動,也有通過多媒體課件、模型制作等手段,讓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手,學生學習方式多樣,落實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要求,有效實現三維目標。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