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2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合肥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2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合肥市第九中學
第2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2)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生物膜結構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點上開展的,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辯證觀點。
(2)正確認識科學價值觀,理解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有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實驗進一步驗證。
(3)正確認識技術在科學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科學家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學說的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
1.對科學探究過程的分析,如何體現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2.生物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生物膜的流動性特點。 ●教具準備
1.與生物膜結構探索過程相關的科學家圖片及其實驗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由于本節課內容跳躍較快,需要在一節課時間內展示近兩百年來人們對細胞膜認識的過程,而學生對這過程中所提及的實驗及一些結論又比較陌生,所以課前老師要精心組織好相關圖片,按時間順序依次展示,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讓學生能較快建立對科學史的理解。
(2)準備生物流動鑲嵌模型的多媒體演示課件,重點突破:①膜的空間立體結構,各種成分是如何排列的;②生物膜的流動性。
情境創設 1、引入
這是一個新鮮的雞蛋,蛋白與蛋黃涇渭分明,蛋黃里的內容物不會流出,但用牙簽輕輕一戳,蛋黃便滲出了,這說明什么?----存在膜結構
其實蛋黃就是一個卵細胞,這層膜就是卵細胞的細胞膜,但一般細胞很小,肉眼難以看見,細胞膜是更加微小的結構。如果你來研究細胞膜這樣的微細結構,你想了解哪些方面?
2、組成成分的探究 資料分析:
(1)、1895年,歐文頓的實驗(書P65 )。
1895年,歐文頓,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提示:物質間具有相似相溶性)
回答:通過材料分析,推測出膜的成分?他提出:膜是有脂質組成的。 (2)、20世紀初,科學家對哺乳動物紅細胞膜的研究。
20世紀初,科學家第一次將細胞膜從哺乳動物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然后用蛋白酶處理,發現細胞膜被破壞。(提示:蛋白酶能專一性的催化蛋白質的分解,不能催化除蛋白質以外其他物質的分解)
從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說明膜中還有蛋白質!
但以上結論都是科學家基于實驗結果提出來的假設,并沒有切實提取物質,后來,隨著化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化學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 其中組成膜的脂質中磷脂含量最多! 3、結構的探究
1917年,美國科學家朗姆瓦指出:磷脂分子的頭部是親水的,尾部是疏水的。 合作探究1:嘗試畫出磷脂分子在空氣-水界面的排列情況。
合作探究2:嘗試畫出細胞膜上磷脂分子的排布情況。
得到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雙分子層。。
資料5: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的暗-明-暗三層結構(電子成像原理:)
(1) 細胞膜是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構成 (2)靜態統一結構。 通過資料分析,得出膜中的蛋白質并不是均勻分布的磷脂雙分子層的表面。
資料6:科學家用掃描電鏡技術和冰凍蝕刻技術揭示了細胞膜結構中的蛋白顆粒在細胞膜兩側呈不對稱分布。
揭示了蛋白質在膜上的不均勻分布。蛋白質有的平鋪、有的鑲嵌、有的貫穿在磷脂雙分子層中!
通過視頻材料得出,細胞膜并非靜止的結構,而是可以伸展、變形的! 資料7:1970年,人和鼠細胞融合實驗
實驗證明膜上的分子式可以運動的,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4、回顧科學探究之路,提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學生閱讀課本,總結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 5、課堂反饋
●板書設計
4.2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1.基本內容
結構:(1)磷脂雙分子層構成基本支架
(2)蛋白質平鋪、鑲嵌、貫穿 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教學反思
1。、這節課主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引導,促進學生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嘗試構建生物膜的模型,活動效果較好。
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兩個重要內容:鑲嵌和流動,這節課都有所突破。 3、小組合作探究,由簡單到復雜,培養學生思考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