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節4.2“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浙江省 - 衢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湘教版必修Ⅱ4.2“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教學設計
一、課題意義
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人地協調觀是地理核心素養中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在環境問題成為影響人類社會向前發展最主要問題之一的今天,回顧人地關系思想的演化,學習特定時空主流人地關系思想的產生與地理環境的關聯,從農業文明時期我國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的光輝璀璨里收獲民族自豪感,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人地思想的演化養育世界眼光。從歷史中經驗中汲取智慧,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要性。 二、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有關本課時教學內容的相應要求是“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由此確定學習內容為“演變中的人地關系思想”,以時間(生產力水平)為軸,串聯人類歷史上各種人地關系思想;學習水平層次為“了解”,即知道,能說出,屬于基礎要求。但本課題學習的意義在于為“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做鋪墊,直接指向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因此筆者出于課題重要性考慮,基于高一學生在完成必修Ⅰ的學習,具有分析系統地理要素整體性關聯思維能力的學情,適度提高學習要求,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了解人地關系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嘗試分析理解各思想對應的人地關系背景,發現不同時期對人地關系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區位因素,養育綜合思維能力;由于人地關系思想演變涉及整個人類歷史,不同時空對應的主流人地關系思想,確定教學方法為資料分析法和學生自主學習法。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把“演變中的人地關系思想”作為教學重點,把創建特定時空背景下主要人地關系思想與其主導影響因素之間的關聯作為教學難點。 三、教學設計思路
四、教學過程 環節
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 教師
學生
導
入
上堂課我們學習了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表明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我們今后該如何發展?記得錢穆大師說過一句話:“我們應該在現時代中找問題,應該在過去時代中找答案”,于是就有了今天這一節課“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提出本課時學習的意義——面對嚴重的環節問題,從人類歷史上找借鑒。
主要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發生時間 發生空間 原始社會 古代 現代 文明古國
工業化國家
被動
適應
類型 成因 類型 成因 可持續發展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 全球共識
一、原始社會
(人
地關系
思想的起源)
) 請同學們打開書本,閱讀94頁,想一想:
人類最早的人地關系是什么樣子的?發生在什么時候?為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被動適應; 原始社會;
生產力水平低下。
引起學生重視:“被動適應”不同于“地理環境決定論”。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被動適應環境,人地關系思想尚處萌芽狀態。
承轉 農業革命發生以后,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就像現在的春天一樣,百花齊放。
二、
古代主
要人地
關系思想
(蓬勃
發展)
1、思想類型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94最后一段至95頁正文部分,概括古代有幾種典型的人地關系思想?想一想學案中活動一部分,這些古代思想家的言論分別體現哪一種人地關系思想? 閱讀教材,自主或合作完成下列人地關系思想判別。 運用資料分析法,從農業文明時期文人的言論中提煉人地關系思想。 感受我國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的蓬
勃發展,養育民族自豪感。
從觀察到幾種人地關系思想重復
出現的混亂中產生對其按時空分類,分析其規律的學習愿望。
1. 西漢戴圣《禮記·王制》(公元前202年-8年12月 )“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 2.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地球上的各種可居住性與不同的緯度有關。赤道太熱、寒帶太冷,只有溫帶,才能成為地球上適宜的居住區。 3. 戰國時荀況《天論》(約公元前313-前238):“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 4. 春秋時期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管子·地員》“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 5. 北魏賈思勰(公元477年-538年)《齊民要術》“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
6. 戰國時《孟子·梁惠王上》(約前372-前289)“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7. 明代王士性(1547-1598)“天下事不可懦而無為,尤不可好于有為”。
二、古代主要人地2
、時空分布
我們發現,古代人地關系思想,典型
的有三種,在不同的時空有重復出現。請同學們將以上古代人地思想按時間排序,觀察它們在時空分布上的特點,并結合學案上提供的材料分析成因。
自主或合作完成學習要求。得到如下結論。
指導學生通過文本轉換,將復雜的文字轉化為直觀的圖表,一圖
地理環境決定論 地理環境決定論
天人相關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 地理環境決定論
特點
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特點
從時間上看 春秋時期多 從空間上看
中國多,歐洲少
勝千言,使學生直觀獲取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的時空分布特點。 3
、
成因 結合學案中素材,分析古代人地關系思想時空分布特點的形成原因。
學習素材,自主探究或合作完成任務。得到如下結論。
從初中地理學習的以描述現象為
主的學習要求,
到高中認知和探究能力提升,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在特定
時空背景下,請學生建立人地關
系思想與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聯,養育綜合思維能力。
材料一:歷史時期歐洲和中國的氣候資料
材料二:歐洲黑暗的中世紀
歐洲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被稱為中世紀,西羅馬滅亡至神圣羅馬帝國建立的中世紀前期被認為是歐洲最為黑暗的時期。基督教對人們思想的嚴格控制,幾乎造成當時歐洲文化的完全毀滅。
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特點 成因分析 從時間上看 春秋時期多 農耕文明階段,該時期氣候溫暖,戰事多。 從空間上看 中國多,歐洲少 春秋時期,歐洲氣候偏寒冷;基督教的思想控制。 從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的內容上看,以因地制宜與地理環境決定論居多。探討這兩種思想為主流的時代與氣候之間的關聯。
學習素材,探討兩者之間的
關聯,自主研究或合作交流,
得到如下結論。
古代人地關系思想 與氣候之間的關聯
因地制宜 溫暖時期,利于發展農業生產。
地理環境決定論 氣候寒冷,感受到“天”的重要性。
承轉
古代,在宗教、戰爭、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下,人地關系思想呈現豐富多彩的局面。到了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的演化有了哪些新局面?
二、現代主要人地關系思想
1、思想類型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96-97頁正文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閱讀、歸納現代人地關系思想類型。
通過比較現代人地關系思想與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的空間分布的變化化,把握生產力水平影響人地關系思想的唯物
觀。引導學生關注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看待人地關系問題,要運用世界眼光。
從發達國家現代
人地關系思想演化中汲取經驗,領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必然的
選擇。
承轉 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的提出者多在歐美國家,顯然,這和什么事件有關?
工業革命。
2、成因分析
請同學們閱讀學案中的素材,思考兩個問題: 一是你怎么理解拉采兒時期出現地理環境決定論? 二是20世紀以后,地理環境決定論演化為可能論、適應論、生態論、和
諧論的地理背景是什么?
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得出結論:
歐洲資本主義發展,世界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發展中國家淪為殖民地。拉采兒時期很多殖民國的思想家認為人類活動特征取決于所在地區的地理性質。
世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日益嚴重。
小結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總結前人人地關系思想的基礎上,人們又
創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理論?會給未來帶來什么影響?這將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就像錢穆大師所說的那樣,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形成,是基于前人的思想的基礎上,創造而來的。農業文明時期管子、孟子、賈思勰等人因地制宜的主張,至今仍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輝。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文明為了實現個人抱負、民族復興應該要學好歷史——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我們的國家走得更遠。同時,我們也知道,任何一件歷史現象的發生都離不開一定的地理背景。因此,學好地理才能更好的學好歷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