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地關系思想,歷史演變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江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說出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經歷的三個階段,以及各個階段的主要人 地關系思想、人地關系和環境問題;
2、能夠分析出每個歷史時期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 3、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內容、內涵及其三大基本原則。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的材料歸納出人地關系思想的變化及其規律,學會從現象中總結出規律本質的科學探究方法;
2、運用對比法,總結出各個歷史時期人地關系的區別與聯系,學會運用對比法去分析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發展觀與環境觀,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與必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和基本原則。 【教學難點】
理解走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以及個人應該具備的態度。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世界環境日主題”,思考這些環境日主題反映了什么內容?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地理問題?
小結: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一系列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問題陸續產生,這些都是由于人地關系的不協調引致的。 【講授新課】
學習主題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
承轉:環境問題從古至今就一直存在,不同時期,人類是如何與環境相處的?環境問題和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共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活動探究:
全班分成4個組,分別代表史前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工業文明4個階段,每個組分別討論各個階段的人類活動、人地關系和環境問題,然后每組派代表上臺演說,教師點評,歸納總結表格內容。
呈現四個文明各階段的學習實例:
史前文明:采集漁獵圖片,黃河流域出土的彩陶 農業文明:耕作工具和鐵器圖片,瑪雅文明的消失
工業文明: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交通擁堵圖片,世界八大公害
事件
后工業文明:應對全球變暖,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
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以實例形式展現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習本專題的興趣,歸納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過程。
學習主題二: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
思考:什么是可持續發展?理解概念及內涵,解讀“可持續發展系統示意”圖。 設計意圖: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同時提高學生對結構示意圖的邏輯分析能力。
理解:可持續發展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典例分析:
1.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卡特雷特群島上,已有1500位居民因海平面上升而被迫遷移,這些人中很多從來沒有開過車,也沒有看過電視,他們在地球上留下的“碳足跡”最少,卻要承受氣候變暖的災難性后果。這不符合可持續發展中的什么原則? ——公平性原則(代內公平) 2. “五代人的營生” ——公平性原則(代際公平) 3. 京都議定書 ——公平性原則(責任公平) 4. 藏羚羊的“綠色通道” ——公平性原則(物種公平) 5. “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持續性原則 6. 日本、韓國有人自費到我國、甘肅、寧夏、內蒙古、北京等地植樹,源于什么? ——共同性原則
【小節歸納、深化拓展】
學生運用畫思維導圖的形式來回顧本節課知識來做一個總的知識框架。 【課后練習、鞏固新知】
1、太湖定期禁漁體現了可持續發展( ) A.公平性原則 B. 持續性原則
C.共同性原則 D. 階段性原則 2、日本大量捕殺鯨類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 ) A.公平性原則和持續性原則 B.持續性原則和共同性原則
C.共同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 D.公平性原則和國際性原則 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 國能生物發電有限公司與丹麥簽署二氧化碳減排貿易協議,丹麥將向中國購買63萬噸二氧化碳減排指標。這是中丹兩國第一個清潔發展機制合作項目,清潔發展機制允許發達國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甲烷氣的收集與利用方面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可從發展中國家購買二氧化碳排放削減量以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義務。
(1)減排CO2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此項合作最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
(2)試分析中國向發達國家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給中國帶來的積極意義。 (3) 部分發達國家不簽署《京都議定書》,不履行減排溫室氣體的義務,其原因主要是什么?這部分發達國家的這種做法主要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哪些基本原則?
4. 行為檢測:
人民日報刊登的“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事 ”,同學們都知道是哪100件嗎?你能做到的有幾件呢?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