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自由平等的真諦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八下道德與法治第七課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諦-貴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八下道德與法治第七課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諦-貴州省畢節第一中學
第七課 尊重自由平等
第一框 自由的真諦
一.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
引導學生體悟法治的價值追求,初步形成尊重自由的意識,樹立自由平等的法治觀念,引領學生崇尚法治精神。 2.地位和作用
《自由的真諦》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七課第一框題,以“崇尚法治精神”為題,以憲法為視角,重點分析自由、平等等法治精神的核心價值要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由的內涵及其價值,理解法治對自由的保障作用。為下一框題知識:珍視自由做好理論鋪墊。正確理解這一核心價值要素,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尊崇法治和尊重法律權威的法治意識。對于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頭腦,真正從內心認同憲法,踐行憲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富有活力,精力旺盛,求知欲強,但是,認知能力、思維方式和社會經驗等有待進一步提高和發展。對于自由的認識處于懵懵懂懂的初始階段,甚至有少數學生不認真履行受教育的法定義務,不珍惜受教育的權利,隨意曠課、逃學或輟學,錯誤的認為“這是我的自由”;有些學生雖然知道自由不是絕對的,但是對自由的認識停留在淺層面,很難把自由與法治聯系在一起。
基于以上學情,本框重在引導學生感受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體會法治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增強珍視自由的意識,崇尚和弘揚法治精神。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自由在法治意義上的內涵
(2)懂得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
(3)提高學生對“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對的”的辯證認識能力;培養學生用法律的視角認識自由的真諦的意識和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情景表演”,讓學生觀察、評價、分析、討論,激發學生興趣,從而生成問題。
(2)運用朗讀、觀看視頻等分析、討論、合作探究,啟發學生提問,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并歸納現象背后的道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進行法制滲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體會法治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增強珍視自由的意識。提高學生學法,懂法,用法的自覺性。 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對的 (2)自由與法治的關系 五.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 、 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 六.教學過程 (課前分組)
(一)導入新課:
過渡:上課前,有三名同學正在討論一個話題,現在我們就來聽聽他們在討論什么呢?
第一個同學說:唉!我覺得自己一點自由的權利都沒有,今年我的壓歲錢又全部上交給我媽了。自由不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嗎?
第二個同學說:對呀,我的也是,我就特別想把我的壓歲錢拿去賭一把,或者請你們去網吧玩幾個通宵呢。 自由應該是完全由自己做主,但是現實生活中怎么有那么多的規矩和限制呢?你看,班規、校規還有家規;小芮,你的成績那么優秀,你是不是更加沒有自由呀?
第三個同學說:我倒是覺得自己挺自由的,我的壓歲錢大概有1000元,不過我有200元的自由支配權,可以購買我喜歡的有意義的東西。這是經過家庭會議商議決定的,至于看電視,上網等等,我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了,我還是有適當的玩的時間。所以我特別開心,做什么事都很帶勁哦,所以我覺得自由是有界限的,這樣的自由我們是可以爭取的。
設問:他們在討論什么話題? 學生回答:自由
推出:本節課探究的問題就是第七課第一框“自由的真諦”(隨即板書)
(二)新課講解 :一 自由的真諦
(過渡)自由是美好的,然而不同的人對自由卻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剛才三名同學對自由的看法也不同。
第一環節:美好的向往
情景對話 第一個同學說:自由就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第二個同學說:自由應該是完全由自己做主。
第三個同學說:自由是有界限的。
設問 你贊同哪個同學的說法?為什么? 學生回答
闡述觀點 → 請其他組員評價 → 老師點評(引導學生生成問
題并解決問題:自由的含義)→成果展示
教師點評及成果展示(PPT強調加粗字體
1.自由的含義和意義
(1)含義:自由主要指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依照自己意志活動的權利。
的語句)
體現:我們享有的和正確行使的各項權利
舉例說明:比如說玩是我們的自由和權利,當我們擁有這項權利時,我們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答:開心、高興、激動等等)而我們正確行使這項權利的做法則是怎樣的呢?請大家回憶七年級我們學習的有關玩是我們的權利的知識回答。(學生回答:要玩得安全、玩得適度、玩的有意義)對了,它并不是毫無范圍。 (教師過渡):自由是美好的,人們渴望自由,向往自由!那么,擁有自由有什么意義?請找出第三個同學所獲得的自由讓他心理和行為上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
心理上→特別高興(教師引導)→幸福感上升
行為上→做什么事都很帶勁(教師引導)→活力增強 人人都這樣就會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2)自由的意義:(全班齊讀)
擁有自由,不僅能增強個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發每個人的活力,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形式及方法
以組為單位,學生自覺舉手回答,闡述觀點 → 請其他組員評價 → 老師點評(引導學生生成問題并解決問題)→成果展示(小組加分鼓勵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教法:引導式教法為主 學法:自主探究學習 時間
10分鐘
(師)過渡:自由那么美好,那么重要!人們渴望自由,追求自由,風箏也想努力掙脫線,尋找自由,接下來請一名同學朗誦“尋找風箏的自由”,看看它能找到自由嗎?
第二環節:尋找風箏的自由
(續寫故事) “尋找風箏的自由” (師生配合朗誦)白云飄飄,一只風箏在天上飛。風箏許了一
個愿,乞求天空能讓自已掙脫那根線,讓自己不再被束縛。突然,一陣狂風襲來,風箏被吹得搖搖晃晃,它一心想掙脫線的約束,昂頭借風拼命掙扎。線終于斷了,風箏如愿以償,滿心歡喜的它來不及擁抱藍天,就一頭栽了下來,再也無法飛了。
(續寫)風箏躺在地上向天空哭訴著,為什么?為什么我飛不
起來,為什么不給我自由?(師)天空傳來了一個聲音:是你!是你自己放棄了自由。我放棄了?我有過自由嗎?
設問 (1)掙脫了束縛的風箏為什么“無力回天”? (2)風箏要實現自身的自由需
要具備哪些條件?如何理解自
由應受必要的限制?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 闡述觀點 → 請其他組員補充說明→ 老師點評(引導學生生成
問題并解決問題:自由的特點)→成果展示 教師點評 (成果展示) 引出3.自由的特點: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對的 (1)自由不是為所欲為;
(2)必要的限制是對自由的保護,無限制的自由只會走向自由的反面,導致混亂與傷害。
形式 (方法) 師生配合朗誦;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舉例時盡量讓更多的學生發言并挖掘學生對問題的深層次認識,感受和體會自由是有限制的,從而得到一定的啟示:真正做到遵紀守法,知道做人做
事的法律標準和道德標準。) 教法:情景教學法為主
學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時間 10分鐘
(師)過渡:現實生活中的自由是有限制的,那么網絡世界的自由呢?你們喜歡上網嗎?那么在網絡上我們是不是可以為所欲為呢?請看視頻,回答問題
第三環節:以案說法 由案推理
以案說法 有關網絡謠言的視頻
設問 (1)視頻中制造謠言的網民受到怎樣的制裁?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2)視頻中謠言傳播后,會造成什么影響?面對謠言,該企業
采取了什么措施應對?這又說
明道理?
學生回答 闡述觀點 → 請其他組員補充說明→ 老師點評(引導學生生成問題并解決問題:自由與法治的關系)→成果展示
教師點評及 成果展示 4. 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1)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2)一方面,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實現不能觸碰法律的紅線,違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另一方面,法治是
自由的保障,人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損害。法治既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3)社會生活中,有邊界才有秩序,守底線才能享自由
這讓我想起有幾句名言:
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他為自由人。
——畢達哥拉斯(古希臘哲學家) 我們是法律的仆人,以便我們可以獲得自由。
——西塞羅(古羅馬政治家) 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
——孟德斯鳩(法國啟蒙時期的思想家) 真所謂無法治不自由
形式 (方法)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記入小組成績,教師評價;名言警句學習。 教法:案例分析法為主;邏輯推理法;法制滲透:第一個問題解決時導出《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和《刑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學法:討論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時間 15分鐘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學生集體學習,梳理重點和難點知識)
自由的含義和體現
自由的意義
無法治不自由
自由的特點★
自由與法治的關系★
第五環節:課堂練習
第七課第一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