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與集體,共成長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我與集體共成長》浙江省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我與集體共成長》浙江省
〖課堂教學設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我與集體共成長》教學設計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集體規則的制定需要共同協商。 2.通過合作探究活動認識到遵守規則需要自治精神。 3.通過情景討論,學會勇于擔當。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遵守規則需要自治精神。 2.在討論中,學會勇于承擔責任。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自制視頻導入,4位同學調查了本校七年級學生早餐之后的食堂衛生,情況不容樂觀。提問:視頻告訴我們我校存在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 選取學生身邊事,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為本堂課奠定活潑快樂的基調。 二、制定規則
師:經過調查大部分班級的食堂衛生管理是相似的,但效果不理想。
1.如何完善食堂衛生制度?(四人小組合作討論,其中一人執筆記錄探究結果) 2.再說一說你們制定的規則,以及評價他人制定的規則。
【設計意圖】 學生分享小組制定的規則,其他同學評價該規則的合理性以及執行的可能性。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一個人制定規則可能出現的問題,深刻理解規則需要集體商討決定。 三、遵守規則
(一)師:規則制定之后,是需要我們遵守的,下面一起去看看幾個案例,判斷“我”的行為。
ppt:合作探究二:判斷以下“我”的行為是否正確,為什么?
• 1.學校里每天都要晨跑,可是今天我不想跑步了,所以我就故意躲進了廁所。( )
2
• 2.小陳同學早早到學校抄作業,我幫她保守著這個“秘密”。( )
• 3.上課時我和同桌講話,被老師發現了,但是老師只批評了我,我很生氣。( ) • 4.小紅最近因家庭不和睦,郁郁寡歡,一天的學習之后,她想要一個人回寢室睡覺,不參加晚自修了,并哭著讓我別告訴老師,我很同情她并答應了她的要求。( ) 1.自主學習,進行判斷 2.小組合作交流 3.全班討論,解決問題
(二)師:以上明文規定我應該做的,我當然要做。如果明文規定是他人的責任,我需要幫他人承擔嗎? ppt:出示視頻:
男生小天:班長,小梅沒有擦桌子就走了,怎么辦啊? 班長:那你幫她擦一下嘍。
男生小天:那怎么行啊,今天是她擦桌子,怎么能讓我擦呢? 1.學生獨立思考 2.全班討論
【設計意圖】 通過自主學習,以及小組內的合作交流,檢查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著重將學生有分歧的問題進行全班討論。做到學生會的不講,學生不會的要著重討論講解。同時該情景都選自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問題設計體現“道德兩難”,需要學生深入討論之后方能展現問題的本質。使學生意識到遵守規則并不易,需要管理自己的言行和情緒,同時遵守規則要出自于自己內心的責任感 四、學會擔當
(一)師:以上是明文規定的規則來指導我們的實踐,但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的處理是沒有成文規則可尋的。 ppt:出示音頻:
半個月前我們班換了座位,我同桌是個自控能力較弱的人,上課會時不時得講話,打斷我的思路,我與他關系也不好,所以我向老師要求換座位。提問:我的處理方式是否合適? 1.學生獨自思考 2.全班討論
(二)師:所以在處理事情時要考慮到集體利益,那么下面這位同學為了集體榮譽,這樣做合適嗎?
3
ppt:出示視頻:
班長:下周就要廣播操比賽了,經過這幾個禮拜的練習,我們班比以前好多了。 女生小琳:可是小天做的動作總是不協調啊
女生小凝:對啊,他動作總是慢半拍,拖我們班后腿呢 男生小天:班長,要不下次廣播操比賽我就不參加了吧 問:為了集體榮譽,男生小天的行為是否合適? 1.同桌討論 2.全班討論
【設計意圖】 “在擔當中成長”這一目是本課重點,書本知識點很多,筆者選取其中三點著重講解,因為筆者認為學生在日常行為中對這三點內容理解會有所偏頗。設計的情境都是取自學生真人真事,學生能感同身受,在討論中深入分析,從而得出在集體中學會擔當要出自于內心的責任感;要相互幫助、包容;要磨礪自己,維護個人尊嚴。只有通過深入地討論,才能讓學生悟到生活中的道理。 四、課堂小結
人人參與制定規則,人人參與自覺遵守規則,人人參與學會擔當,從而創造美好集體,集體越來越優秀,而我也在此過程中不斷成長。
【設計意圖】 通過講解板書,幫助學生回憶本課的重難點。設計理念與思考〗
基于后“茶館式”教學理念下的“三能素養”教學設計
——《我與集體共成長》的教學
有一個學者問大師:“我有位關系很好的朋友,為什么我講的話,他就是聽不進去?”大師沒有回答,但做了個動作。一個杯里的水已經滿了,但這位大師卻是視而不見,仍把手中壺里的水向杯子灌去,水在溢出,大師還是在灌„„學生在學習某一項知識之前,頭腦里并非一片空白,他們有對事物各種看法,也養成了一套獨有的思維方式。他們的這種看法及思維方式,有時與要掌握的知識、概念相悖,甚至大相徑庭,教學上稱學生的這種想法為“相異構想”,這種“相異構想”可能是不正確的,也可能是不全面、不深刻的。理論與實踐都證明:如果僅僅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而“相異構想”尚未得到糾正,結果必然是灌不進學生的腦子。如果能把學生原來的“相異構想”顯現出來,與正確的認知“碰撞”,再放入學生的腦中,這樣的教學才是啟發。
道德與法治課程最基礎性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提高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全面提升他們的素質。然而在顯示的教學實踐中,多數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目標的培養,而依據課程標準,本學科課程應更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知行合一。因此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主次顛倒。從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性質和任務出發,筆者認為要運用后“茶館式”教學,盡可能暴露學生的潛意識,尤為關注“相異構想”的發現與解決。
《我與集體共成長》選自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8課,也是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最后一框內容,本框內容知識點多,且繁雜,可謂是道理云集,但學生大多只是“知”道理,如何“行”道理,是本課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放在具體的情境中,用理論指導實踐,達到知行合一。在此就出現了兩個疑問:一、如何暴露學生知行不一的缺點。二、如何讓他們深刻了解自身的缺點,并且之后能有意識地改正。在此,筆者進行了以下實踐,給自己提了四個問題。
一、學生原本在哪里?
刪除學生已知知識,學生會的,教師不講。道德與法治課每一節的內容都教多,《我與集體共成長》這一課尤為突出,是第三單元的最后一框,可謂對第三單元知識的綜合運用。如此多的知識點一一深入學習與講解,絕對會超出預期時間,同時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經歷,已經對一些知識點有所了解,如“在集體中,我們共同確定愿景和目標”,筆者對于類似的知識點進行大膽篩選,刪除了三分之一的內容,篩選的標準是根據課表和“學生已知
5
的,教師不講”,精選出一部分內容,在40分鐘內進行深入剖析。
二、我要把學生帶到哪里?
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學生可能模糊的概念。一些知識點,如“承擔責任是個人有所成就的基礎,是自我磨礪的過程,或許感覺有壓力,或許要付出辛苦,但擁有這樣的經歷,有助于我們獲得他人的認可。捍衛自己的尊嚴與維護集體的榮譽,兩者同樣重要。”學生也許“知”,但未必“信”,也難以“行”。因此筆者準備將這些知識點深入挖掘,細化分析,使學生在“知”的基礎上,能“信”,更能“行”。
三、我如何把學生帶到那里?
教科書上有很多情境建議,但是因為學情不同,這些情境不可全盤使用。筆者在借鑒書本情境之外,還創設了幾個校園生活情境,都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真人真事,如“男生小天因為廣播操做得不好,所以為了維護班級榮譽,他選擇主動退出比賽。”面對這樣具有迷惑性的情境設置,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在爭論中會產生“相異構想”,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使學生重新審視自身原有對事物的看法以及思維方式,從而達到這一情境設置的目的——“勇于擔責,是自我磨礪的過程,也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
四、我把學生帶到了嗎?
本堂課精彩之處是生生對話和師生對話,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和評價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大關鍵,這也是檢測和體現教師智慧的時候,這種智慧是要在不斷練習中積累的。
在課改的路上跌跌撞撞,兜兜轉轉,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一種積累。堅持學習“三能素養”的方向,踐行后“茶館式”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我將不斷創新和實踐,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關注學生成長,進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