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的叔叔于勒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5課《我的叔叔于勒》貴州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小說敘述了我的叔叔于勒因年輕時不務正業被菲利普夫婦趕出家門,被迫到美洲謀生。于勒在發財后給菲利普夫婦寫信,表示要償還以前的欠債。這些信件成了家境拮據的菲利普夫婦的福音,一家人制定了許多荒誕可笑的花錢計劃。一家人到哲爾賽旅行,在海船上意外遇到了窮困潦倒的老于勒,怕被他牽累,全家倉皇避開。小說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貧富變化牽動著菲利普夫婦的“變臉”,深刻地揭露了冰冷的親情關系,發人深省。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對小說題材接觸過一些,對三要素的內容有所了解,但是理解分析、鑒賞文章主題和寫作手法遠沒有形成系統,感性多,理性少。所以調動他們已有的生活積累,引導學生積極閱讀,體驗感知,思考領悟,提高他們的品味鑒賞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準確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理解主題思想。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能力目標
學習通過人物語言、行動、神態、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文中人物有正確的評價。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準確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理解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
突破方法:設置問題情境,對比于勒的稱呼變化,體會于勒的地位變化,進而牽出小說的情節發展線索:盼——贊——遇——躲。尋根究底,挖掘變化的根源,學生自然地歸納出結論:金錢。這樣,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點。
2.難點: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五、教學方法
1.線索教學法:抓住“金錢”的變化——“稱呼”的變化——“親情”的變化這一主線,讓學生能夠清晰地梳理情節,自然地感悟主題。
2.活動式教學法:對教學難點的突破,結合小說的體裁特點和本
篇小說的內容,設計語文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對小說的感悟能力。 六、教學過程
第二學時
(一)導讀,激趣入題
生活在哈佛爾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港口來,菲利普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導入課題:那么于勒到底是誰呢?為什么全家人那么熱切地期盼他回來?
(二)尋讀,梳理情節
1.教師:“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是小說中的原話,點明了于勒與我們一家的血緣關系。(屏幕顯示“于勒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請同學跳讀小說,“我們”都是怎樣稱呼于勒的?。
壞蛋,流氓,無賴,分文不值——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辦法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賊,討飯的(屏幕顯示稱呼,引導學生理清小說思路)
交流反饋,培養學生跳讀提取信息的習慣。
2.教師:真棒!同學們真是細心的小讀者找出了這么多對于勒的稱呼呀!“我們”為什么這么稱呼他?對他是什么態度?
盼——贊——遇——躲
教師歸納:這些稱呼皆因于勒地位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稱呼代表了我們一家對于勒的不同態度,情節可謂一波三折,引人入勝。追問:同學們你們覺得于勒“可憐”,菲利普夫婦“可恨”嗎?
教師:我看到有的同學默默的點點頭,有的則是微微的搖頭,“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我們再讀一遍文章,從文中找答案吧! (三)討論探究——“人物形象”
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小組品味欣賞下面的語句,揣摩于勒不一樣的人物世界和菲利普夫婦在希望有時及希望破滅時的心理和感情。 于勒之謎:
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在窮人家,后這是最大的罪惡…在生活困難的人家,個人要是逼得父母動老本,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于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干二凈之后,還大大占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
兩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說:“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
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做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 菲利普夫婦之謎:
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港口,父親總要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已經夠倒霉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別叫那人挨近我們! ......
--教師歸納:地位變,稱呼變;態度變了樣,親情變了味,一切都因金錢在變。
1.教師:菲利普一家是過著儉樸勤勞生活的小市民家庭,拮據的生活讓他們變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圖。他們平凡,但有夢想,就是希望于勒富有后歸來改善全家的生活。同學們你們還會覺得于勒“可憐”,菲利普夫婦“可恨”嗎?
2.假如時光可以倒流,當你站在他們的面前時你最想說什么? 于勒,我想對你說: 菲利普夫婦,我想對你說:
(教師適時點撥指導,歸納:可憐之人也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有無奈之處。他們的經濟社會地位決定了思考和行動的方式。) 3.于勒生活坎坷,菲利普夫婦的態度變化這種種的現象盡收一個人的眼底,他便是若瑟夫(屏幕顯示若瑟夫)
品讀第42、45自然段,說說若瑟夫是怎樣的形象?
動作描寫的體會: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
明確:從若瑟夫重復的動作,看出他對于勒的同情。以及他所觀察于勒的外貌,看出若瑟夫對于勒的憐惜。
心理描寫體會: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明確:三個呼喊同指一個人,若瑟夫反復默念,“父親的弟弟”是針對父母說的,反映了若瑟夫對父母不認兄弟的困惑和不滿,“我的親叔叔”強調一個“親”字,表明若瑟夫內心充滿侄叔親情。所以若瑟夫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若瑟夫小小年紀能如此的純真、善良、有同情心、富有正義感值得我們向他學習,為他點贊!他和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和唯利是圖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雙方的性格。這也正
是作者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他希望人們能像若瑟夫一樣,多一點同情,多一點友愛,多一點善良,他希望社會能更好一點。
(通過對小說的學習,學生潛移默化中情感滲透,激發學生的同情、善良之心。)
小結: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由家庭這個細胞看出社會整個肌體的情況,以小見大,可見其主題是深刻的。 (四)拓讀
1.本文被選入教材的時候刪去了開頭和結尾,我們再來看一看你又會讀出什么——
開頭:
一個白胡子的老頭兒向我們要求布施。我的同學若瑟夫給了他一枚值五個金法郎的銀幣。我吃驚了。他向我說了這樣一件故事……
結尾:
這就是你會看見我有時候拿出一塊值得一百銅子兒的銀幣施給流浪者的理由
我讀出了
小結:同學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莫泊桑不愧為“世界短片小說之王”,他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作品中豐富的人物精神世界,當然他的作品遠遠不止《我的叔叔于勒》這一篇文章。
2. 讀莫泊桑的《羊脂球》《項鏈》,看看文章是否也有這樣的魅力?
結束語:莫泊桑評論其老師福樓拜的《情感教育》時說:“似乎就是一部充滿深深的極度辛酸苦澀的人間苦難的真實筆錄。”其實,莫泊桑自己的這篇小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若瑟夫身上寄寓著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還有熱,還有光,還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當然是灰色的,但是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對親情的呼喚,對人性的召喚,猶黑夜中的燈塔,穿過悲涼之霧,照亮人的靈魂!讓我們再次朗讀若瑟夫對于勒叔叔的呼喚,結束這篇課文的學習:
【投影展示】
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引導學生反復動情朗誦)
(五)拓展延伸——推薦閱讀,拓展視野 課外推薦閱讀:
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美)歐·亭利 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中國)路遙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課文以于勒的遭遇為引線,精彩的情節發展猶如一把利
劍,劈出了病態社會中人性的扭曲。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劇,使菲利普夫婦淡漠了愛心和同情,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揭露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的同時,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與人之間多一份關愛,多一份溫情。
結束語:與于勒相比,我們是幸運的,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和諧,充滿了關愛,讓我們共同沐浴愛的陽光,呼吁愛的春風吹遍全世界,溫暖全人類! 八、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
飛利浦夫婦對 于勒的態度指數 贊于勒
盼于勒
于勒的人生軌跡
當初 去美洲 現在
打發 躲于勒
九、教學反思
在過去對這篇小說進行教學時,學生能體會到這篇小說的主題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教師的教學一般也就到此為止。但從新課標要求來看,小說的主題挖掘到此,對學生沒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新課標要求要更多關注人性美,對學生進行健康的情感滲透。
例如分析菲得普夫婦時,讓學生尋找他們身上的人性美。一句話
就把學生看問題的角度完全顛倒過來了,學生在討論后,就有人說,在私有制社會里,菲得普夫婦對于勒是寬容的,不然不會讓于勒占有自己應得的家產,為了讓能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們還把于勒送到海外淘金,他們盡到作為兄長的責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