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詩詞曲五首,過零丁洋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23.詩詞曲五首《過零丁洋》重慶市合川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過零丁洋》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反復朗讀,整體把握詩歌內容和作者的情感。
2、 用“以詩解題”的方法,深入理解詩詞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 分析作者的愛國情懷思想的根源,探究儒家“舍生取義”思想從古到今一
脈相承的淵源及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 用“以詩解題”的方法,深入理解詩詞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2、 分析作者的愛國情懷思想的根源,探究儒家“舍生取義”思想從古
到今一脈相承的淵源及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難點:
1、用“以詩解題”的方法,深入理解詩詞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2、分析作者的愛國情懷思想的根源,探究儒家“舍生取義”思想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的淵源及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個王朝,它先被金兵入侵,后被元兵所滅。有這樣一個人,他在朝為臣,在野為將,在民族危難關頭挺身而出,他的選擇讓我們傳頌了七百多年。這個王朝就是風雨飄搖的宋朝,這個人就是我們的主人公:文天祥。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時代,一起渡過零丁洋去感受一位歷史大丈夫的浩然正氣。 一 閱讀成誦:有這樣一個王朝
1.學生嘗試讀,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2、教師范讀,學生聽準字音,注意停頓。 用翻譯詩歌的方法理解詩意 1)、齊讀“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兩句。 “寥落”是什么意思
思考: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兩件大事? (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斗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著精通一種經書,并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師:首聯中哪兩個詞語寫出了這兩件事給作者的感受?
明確:“辛苦”、“寥落”。 師: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呢? 課件顯示:資料鏈接
文天祥是南宋大臣、文學家。寶佑四年進士第一。曾在贛州組織上萬義軍抗擊元兵。捐家財做軍費。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俘。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敗,一次被扣,兩次被俘,數次欲自殺盡節而不死。如今部下將士犧牲,親人被
元軍俘獲,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敵手。本詩作于1279年,當時,元軍統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寫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將領張世杰,文天祥堅決拒絕,并寫了這首詩作為回答。這首詩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
小結: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盡全力,苦苦支撐,可是國家卻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敵手。想到這些,作者不禁悲從中來!
師:了解了這些,大家再讀首聯,應該怎樣讀?——凄楚 (請一男生朗讀)
2)、默讀“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蕩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師有感情地范讀頷聯。
師:頷聯用哪個意象來進行抒情? 明確:“柳絮”、“浮萍”。
師:什么是柳絮?詩人為什么說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預設:柳絮種子上面像棉絮樣的一團團白色絨毛,在空中飄浮,隨風飛散。因為國土遭到元軍的蹂躪,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風中柳絮,已經無可挽回了。
師:有一句詩說:“漂泊浮萍本無根,天涯游子君莫問”。清代、納蘭性德《浣溪沙》文天祥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文天祥有這樣一首詩:《題碧落堂》文天祥 大廈新成燕雀歡,與君聊此共清閑. 地居一郡樓臺上,人在半空煙雨間. 修復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 近來又報秋風緊,頗覺憂時鬃欲斑.
小結: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敗,一次被扣,兩次被俘,數次欲自殺盡節而不死。如今部下將士犧牲,親人被元軍俘獲,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敵手,豈不就像風雨吹打的浮萍,無所依托! 明確:國破家亡的悲哀。
師:用怎樣的語氣和語調才能讀出這種情感呢? 明確:語調低沉,語速要慢。(請1-2生朗讀)
請一位同學把“修復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摘抄在黑板上
3)、自由讀“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師:頸聯中出現了兩處地名,分別是什么? 明確:惶恐灘、零丁洋。
師:詩人在惶恐灘和零丁洋都經歷了什么?
明確:兵敗后從惶恐灘頭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 師:“說惶恐”、“嘆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嗎?那還指什么?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
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文天祥有這樣一首詩:《金陵驛二首·其一》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預設:“說惶恐”表示自己當時對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 “嘆零丁”是詩人慨嘆眼前,說自己不幸戰敗,只身被俘,孤掌難鳴,飄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小結:這兩句中,往日的體驗與今日的體驗交錯在一起,回首當初的“惶恐”,還看今日的“零丁”,而這一切又都是由于國家的危亡引起的。詩人忠貞報國,卻眼看大好河山淪入敵手,心中的悲憤自然是難以名狀的。
師:請大家朗讀,讀出這種“悲憤”! (師請一名學生讀。) 請一位同學把“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摘抄在黑板上
4)、齊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 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愿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于敵人的刀下! 、師:雖然國家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但面對敵人的逼迫,文天祥寧死也不屈服,報定了必死的決心。同學們,我們一起讀尾聯!(師生齊讀尾聯。) 師:你從尾聯里讀出了詩人怎樣的精神?
預設:誓死報國的精神、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血性精神 (師順勢板書:愛國情操、民族氣節。)
師: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絕唱,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朗讀? 明確: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生再次齊讀尾聯。)
文天祥有這樣一首詩:《揚子江》文天祥
幾日隨風北海游, 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請一位同學把“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摘抄在黑板上
黑板上的詩句:
修復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 臣心一片磁針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齊讀黑板上的詩句,我們發現句句飽含著愛國忠烈的情懷。在生與死不能得兼的時刻,文天祥的選擇受到了什么思想的影響呢?
二、追根溯源:有這樣一位大丈夫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照”從造字法,應該是會意字,照字本義是:動詞,日光投射大地,使視野明亮。
從字形得知他將犧牲自我像火一樣的照亮他人 文天祥《絕命詞》原文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文天祥《絕命詞》翻譯
孔子教導成仁,孟子教導取義,只要把道義做到了極點,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極至。我們讀圣賢之人的著作,學習的是什么東西?那么從今往后,就幾乎沒有什么可慚愧的了。
從文天祥的絕命詞中我們找到了儒家的“舍生取義”忠烈思想的精髓。儒家士大夫精神是文以載道,這個道,就是精神的所在。縱觀古今,在山河破碎,百姓如浮萍的緊要關頭,總會有人挺身而出,特別是儒家士大夫的忠烈的愛國情懷,為歷史添抹了一筆亮色。
此時我們的腦海會浮現出哪些愛國詩句呢?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詩句,并談談他對所收集詩句的理解。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