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河中石獸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七下第24課《河中石獸》深圳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落實文言重要實詞,反復朗讀,知曉文章大意。
2、 了解“敘述”和“議論”的表達方式,理解“借事說理”的方法。
3、 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方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4、 培養學生客觀對待分析事情的態度。
教學重點:落實重要字詞;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辦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過程:
清代有一位著名學者,他曾任乾隆年間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和《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清代有一位著名學者,他自幼聰穎過人,有“神童”之稱。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鄉試中解元(鄉試第一名),公元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中進士。
清代有一位著名學者,他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遺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短篇志怪小說。)嘉慶帝御賜碑文——敏而好學可為文 授之以政無不達
他叫紀昀,字曉嵐,謚號“文達”。
二、知一個故事。
1. 學生自讀文章,一遍讀一遍疏通生字生詞,然后聽老師范讀,將句子正確的斷句畫出來。
2. 學生仔細閱讀,結合課文的注釋,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內容,整體感知文章。
(用“故事說了一個什么事?”的形式說說文本的基本內容。)
三、明一個道理。
1. 學生再次讀文章,圈點出文章中的人物,并找出表示人物情態的詞語。
(用“誰找石獸”的形式說說)
講學家的“笑”、老河兵的“笑”
2. 學生細細讀每一段,說說他們都用什么方法找石獸,結果怎么樣?
尋找經過 |
人物 |
尋找的地點 |
結果 |
第一種 |
寺僧 |
順流而下 |
無跡 |
第二種 |
講學家 |
原地沙下 |
失敗 |
第三種 |
老河工 |
求之于上流 |
果得于數里外 |
3. 師生一起討論: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獸?畫圖說明。
4.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原文——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轉換為: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有矣,不可據理臆斷。
明確:多指空談多,實踐少。反問句,加強作者情感。
吳德鋒作家在《博物記趣》中,記述了一件事: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里去了。 十多年后,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
這真是實踐出真知。
宋人有閔(1)其苗之不長(2)而揠(3)之者,芒芒然(4)歸,謂(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長矣!”其子趨(9)而往(10)視之,苗則槁(11)矣。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符合事物發展規律,萬萬不能單憑自己的意愿,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河中石獸”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初中語文七下第24課《河中石獸》深圳”,所屬分類為“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初中語文七下第24課《河中石獸》深圳”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