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中石獸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24.河中石獸-貴港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24河中石獸-貴港市荷城初級中學
24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 廣西貴港市荷城初級中學 楊琳斌
教學目標:
1.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蘊含的道理。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2. 理解文章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請學生朗讀課文,復述故事: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二、新知識點探討: 1.小組討論,教師歸納:
文中講了幾種尋找石獸的方法?他們的理由是什么?結果如何?
2
2.請學生畫出四種尋找石獸方法的示意圖,老師借助圖片資料進行講解。
3.小組探討:老河兵的判斷為什么是正確的? 老師進行點撥、歸納:
僧:1.沒考慮流水流水、石獸與泥沙的關系。 2.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 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4.再讀課文,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所代表的形象。 寺僧:代表不深思熟慮,主觀臆斷,盲目行動的態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代表“據理臆斷”的態度。 老河兵: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提出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實事求是
3
的作風。
5.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結論?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6.了解課文寫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請說出一兩個例子。 四、小結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五、作業 1.背誦本文。
2.討論并整理課后練習二的答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