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孔乙己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5.《孔乙己》河南省 - 鄭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孔乙己》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學內容分析
《孔乙己》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也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短篇小說之一。作家以極儉省的筆墨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了孔乙己這位被殘酷地拋棄于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潦倒、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形象。孔乙己可憐又可笑的個性特征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傳統文化氛圍“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其也貫穿了魯迅小說鞭撻國民劣根性的一貫主題。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學生對課文的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重在通過品析作品中極嫻熟、儉省的語言感受作者辛辣的諷刺,進而探究文章主旨。 1、
教材編寫特點和編寫意圖。
《孔乙己》是九下第二單元第一篇小說,該單元的小說題材多樣,意蘊豐富,人物形象鮮明。單元提示教學要在梳理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作品的內容、主題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還要學習欣賞小說語言,了解小說多化的風格。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也是鑒于此而設計。 2、
關于小說教學的課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說教學的要求,可以歸納為四點:一是培養閱讀小說作品的興趣;二是提高小說學習的文學素養;三是培養體悟作品內涵的能力;四是對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做出恰當的評價。 (二)學情分析
認知能力: 能讀懂文章大意, 但不懂作者寫作意圖。預習課文時,文章末尾的那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難倒了很多人。
知識水平: 對魯迅比較熟悉, 九年級上冊的《故鄉》,麻木的中年閏土,毫無生機和活力的故鄉可以拿來稍稍喚醒學生對魯迅作品風格的回憶。《范進中舉》里對科考一直癡迷因中舉瘋掉的范進可以和文中孔乙己對比,加深對科舉制度的認識。《我的叔叔于勒》里純潔的“我”可以拿來和文中的“我”對比,感受“我”的冷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 教學環節
教學目標:
(一)結合文章相關語句,分析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二)結合時代背景,分析總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探究文章主旨。 教學重點:分析總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
教學難點:分析總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探究文章主旨。 教學方法:
教法: 提問點撥法、組織引導法 學法: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第一課時為自主學習,有疑問組內可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板書:豎版“孔乙己”三個
字)。小說往往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小說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態人情和時代風貌。因此我們今天的學習目標不僅有概括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還有分析總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探究文
章主旨。(出示學習目標)
師:孔乙己是小說中人物的真實姓名嗎?
生:不是。是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里取得綽號。
師:哦,原來這是一個連名字都不被人記得的小人物。那這個連名字都不被人記得的小人物你最記得的他的什么呢?
(二)出示本節課的第一個問題:
讀完全文,你們最“記得”孔乙己的什么? 要求:請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闡述。
可以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如表心理狀態、境況、性格)等。
(本環節既是內容感知,也是對學生的一個檢測。因為學生自學了一節課,對于人物賞析也訓練有素,所以在談孔乙己的印象時可以侃侃而談。比如學生談到記得孔乙己的好喝懶作、長衫、善良、窮、偷書等等,并結合具體內容談。老師可以通過追問讓學生對孔乙己的印象更加深刻,為下文其他人對孔乙己的記得形成一個對比。)
師小結:在同學們的多角度分析下,一個迂腐,善良,貧窮,痛苦,熱衷功名,輕視勞動,好喝懶做,死要面子的孔乙己的形象躍然紙上。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苦人、弱者的形象(在“孔乙己”下方板書“苦人、弱者”。至此,第一個學習目標完成)。
師:那么對于這樣的一個苦人、弱者,小說中的其他人最能記得他的又是什么呢?
(三)出示本節課的第二個問題:
小說中的其他人最能“記得”孔乙己的又是什么?
(本環節為本節課的重點研討部分,對于魯迅小說語言的品析,感受其語言的儉省盡在此環節。且本環節也是學生活動最豐富的一個環節,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讀里去感受小說的魅力、語言的張力和爆發力。學生第一印象大概都會從記得孔乙己的被打或欠錢開始說起,不論怎樣,都順勢引導學生去課文中找孔乙己的被打、第一次的出場。依次鎖定文章的第4、10、12段來細讀細品。“讀”貫穿了這個環節的始終)
1、出示第四段文字,定格喝酒的人對孔乙己 “傷疤”的記得,通過師生的分角色朗讀、生生的分角色朗讀及句子標點符號的替換來感受喝酒人對孔乙己的嘲笑奚落、幸災樂禍。
2、出示第十段文字,定格喝酒的人對孔乙己 “被吊打”的記得,通過師生的分角色朗讀、生生的分角色朗讀及對話特點來感受喝酒人對孔乙己的冷眼旁觀、麻木無情。
3、出示第12段文字,定格掌柜對孔乙己 “欠錢”的記得,通過師生的分角色朗讀、生生的分角色朗讀及關鍵字的刪減來感受掌柜對孔乙己生命的漠視但欠錢事件的極度關心。
4、出示文中“我”對孔乙己記得的文字,來感受一個12歲小伙計的冷漠。此時對比《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尚且知道“那是我的叔叔,爸爸的親弟弟,我的親叔叔”,來感受這個已經炎涼至極的社會。
通過以上文段的反復品讀,學生對小說中社會的炎涼已頗有感觸。 師小結:孔乙己就這樣被所有的人記住了,大人嘲笑他,小孩子也不放過他,這樣一個苦人、弱者,徹徹底底成了一個悲劇。那么這些人真的是記住孔乙己了嗎?
(四)出示本節課的第三個問題:
這些人真的是“記住”孔乙己了嗎? (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沒有”)
師:這樣一個給大家帶來無盡笑聲的孔乙己,沒有他,大家還怎么活?沒有 他,大家無聊空虛單調的生活該怎么繼續?大家一定深深記得孔乙己“好”。
這么一問,學生立刻找到了文中的那句: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 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師: 這說明什么?
學生:說明孔乙己的可有可無,有無孔乙己無所謂。
師:原來,孔乙己的存在至多是給人們無聊單調的生活帶來一點笑料,孔乙己不過是他們的談資。孔乙己被人記得的是他的傷疤里的故事,被吊打的過程(此時學生有參與),至于孔乙己這個人的死活、痛苦(學生有思考和回聲),是沒有人關注的。所以與其說大家記住了孔乙己,不如說大家已經忘記了孔乙己。(板書“忘 記”兩個字)在“忘”和“記”之間游走的是人們無情的奚落和嘲笑,看到的是麻木和不仁(此時,板書“奚落嘲笑、麻木不仁”),這樣一批人,我們稱之為——看客(板書于“看”和“忘”之間)。孔乙己就是這樣被人屈辱地記得,被人殘酷地忘記。這樣一群只想咀嚼他人悲哀,傳遞他人痛苦的冷冷的看客,惡語相向的看客最終把孔乙己推向了哪里?
生:推向了死亡。 依據: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如何理解句子里的“大約”和“的確”,是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的靈魂一問。這個問題
解決了,一種深沉的抗議和批判就出來了。因為此句含蓄深刻地表現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加強了小說對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訴和鞭撻的力量。所以當有學生答道:“大約”死了是身體上的死亡,“的確”死了是精神上的死亡時,我急忙追問:看來“我”很關注孔乙己的靈魂,一點也不冷漠嘛。學生才恍然覺得不對,繼續思考。最后才到了:這個可有可無的小人物是沒有人關心他的,無法確切知道他的最終命運,但依據孔乙己好喝懶作的性格,這么久都沒來那一定是死了。
再追問造成孔乙己這一命運的原因時,學生談了孔乙己自身和社會的原因。我繼續追問:孔乙己難道不能做個自食其力的人嗎?是什么讓孔乙己無比落魄時還保有固有的清高?去腳踏實地做點實事不行嗎?
此時出示科舉制度。再對比上冊學到的《范進中舉》里的范進,了解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戕害,明白封建文化和科舉制度所培養出的人是一群無用的人。而一旦科中,范進就有可能變成像丁舉人那樣的橫行霸道的統治階級上層。一旦落榜,就成為孔乙己這樣的“多余人”。
談及封建等級制度,對比《故鄉》里的麻木的中年閏土,了解封建等級制度和思想對人的毒害。孔乙己看不起勞苦大眾,大眾的麻木不仁。
再出示文章寫作背景,文章選入《吶喊》的第二篇,既《狂人日記》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作者究竟在吶喊什么。
到此再讓學生探究文章主旨就水到渠成了,至此,學習目標的第二個達成。(板書:封建制度)
(五)出示本節課的第四個問題:
學完《孔乙己》你們又記住了什么?
試著給文章加個副標題(為了規范語言的簡練)。可以是對孔乙己的認識,對課
冷漠麻木無情
文的理解,對課文獨特的思考。
考慮到難度,形式為小組合作。
此環節是本節課設計的一個亮點,也是對兩個學習目標的鞏固和深化,更是檢
測學生的學習所得。我先拋出魯迅曾說的他的這篇文章其實就是“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預想答案有很多:以笑寫淚;找不到位子的苦人和弱者;潦倒不幸的讀書人;貧賤而悲慘的多余人…… (六)作業布置
師:魯迅曾說,國民,尤其是中國的國民,永遠是戲劇的看客。魯迅就是這樣一個肩負著批判現實文學使命的大家。結合課后拓展積累里的第五題,課外閱讀魯迅作品《示眾》《藥》,試著寫一篇《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
板書設計:(匕首的形狀)
封建制度
孔
乙己
苦人、弱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