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古代詩歌五首,登幽州臺歌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20古代詩歌五首《登幽州臺歌》《望岳》廣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20古代詩歌五首《登幽州臺歌》《望岳》廣州市執信中學
“登高詠懷”詩歌鑒賞
——《登幽州臺歌》《望岳》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臺歌》和《望岳》是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下第五單元《古代詩歌五首》中的前兩首,與第三首《登飛來峰》均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達卻又不同。故將三首詩擇出成為“登高詠懷”詩一組,藉由對比閱讀的形式引導學生了解“登高必賦”的文人傳統、體會詩作情感。三首詩相對而言,《登飛來峰》語言較簡單,情感表達較明確,因而引導學生利用課堂學到的方式進行自讀比較并撰寫小文章;同時補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獲得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
三首詩中最難理解與體會者,當屬《登幽州臺歌》,四句詩從胸腔中噴涌而出,無所依傍,遒勁有力的語言傳達深沉強烈的意緒。如果不了解陳子昂其人和詩歌創作背景,很難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緒從何而來,因此藉由這首詩的學習引導學生關注知人論世、沉潛諷誦、解讀典故等讀詩方法。《望岳》是杜甫早年詩作,其詩歌情感表達與中晚期之作不同,故這首詩除引導學生理解古典詩詞“景語皆情語”的表達方式外,還補充了杜甫早年的另兩首詩,希望孩子能對杜甫早期詩風有更具體的認識,同時理解詩人詩作中興發感動的力量。 二、學情分析:
本次執教班級為初一級6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好,部分學生對古典詩詞具備一定的鑒賞力,但大部分學生古典詩詞閱讀興趣不高,積累較少。 三、教學目標:
1. 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 學生能有意識通過反復誦讀、知人論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詩作情感。 3. 學生能初步了解陳子昂及杜甫早期詩作的特點。 四、教學重點:
學生能有意識通過知人論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詩作情感。 五、教學難點:
1.學生能有意識通過知人論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詩作情感。 2.學生能初步了解陳子昂及杜甫早期詩作的特點。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準備:
學生輔讀資料整合;PPT課件制作。 八、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讀古詩。
回顧自己之前讀過的古詩,你覺得怎樣才算讀懂一首古詩?
依據學生回答明確:讀懂一首古詩,包含兩重含義,淺一重——明白詩句意思;深一重——讀懂詩作的情感。古人講“詩言志”——詩是用來抒發情感的,“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讀詩,就要讀懂詩中蘊含的情感。 那怎樣才能讀懂一首古詩呢?
預設:反復誦讀/了解作者生平/想象畫面/改寫…… (二)方法指導,小組合作讀《登幽州臺歌》: 1.沉潛諷誦品詩味:
我們請了高人來教大家讀詩,一起看看,這些讀詩的方法和我們同學一樣嗎?
(1)高手讀詩第一招:
沉潛諷誦——“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朱熹
(2)小組合作一:讀詩至少兩次,嘗試讀出詩歌的情感。
請生讀。 全班齊讀。 2.知人論世話子昂: (1)高手讀詩第二招: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萬章下》
(2)結合輔讀資料的陳子昂生平和創作背景介紹談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3.抽絲剝繭析情感: 小組合作二:探討:你覺得詩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你怎樣讀到這種情感的? 依據學生回答總結:
(1)藉由詩歌中的重點詞句——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詩句/注釋: 1. 愴然——悲傷的樣子。“愴然”原因在于哪里?
涕——眼淚,悲傷至極。
葉嘉瑩先生說:“凡是最好的詩人,都不是用文字寫詩,而是用整個生命去寫詩。成就一首好詩,需要真切的生命體驗,甚至不避諱內心的軟弱與失意。” 2.“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前代的明君賢主未及見,后世的明君賢主無緣見,就像打開一幅時間卷軸,我嗟詠慨嘆的是過去和未來,卻唯獨缺失當下,這種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惆悵和孤寂就體現出來了。
3.悠悠—— 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登臺所見至此由時間擴展到空間,將個體的生命置于茫茫天宇和原野之下,一邊是“我”,一邊是開天辟地以來就渾融如一的自然,形成反差。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無窮而人生有限,而正是這樣悲涼慷慨、遺世獨立的孤獨感,開啟了唐詩的一個新時代。它的格局很大,大到可以囊括時間和空間,古人說“天地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這就是初唐詩歌中開始出現的一種宇宙意識。
當下 前
后
天地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
(2)典故——“語碼”(解讀古典詩歌的語言密碼)作用
燕昭王筑此臺廣攬天下賢士的典故與作者創作詩歌時屢次進言不被采納甚至被貶官的處境形成反差,愈顯其悲。 (3)想象畫面——還原情境,填補留白
薊北蒼茫廣闊的原野上,矗立著黃金臺,人已去,臺猶空,千年的時光,白駒過隙,登臺之際,獵獵長風灌滿他的襟袍,臺是千年前的臺,風是千年前的風,自然依舊永恒,宇宙仍然宏闊,我是誰?……
簡簡單單的四句詩,是情感的爆發,是發自內心的吶喊。登高,到達一個令自己目光更開闊、胸襟更豁達的地方,然后賦詩是中國文人的傳統,所以古人講登高必賦,《文心雕龍》中說“登山則情滿于山, 觀海則意溢于海”。然而登高的情感卻各有不同,陳子昂表達的是懷才不遇的惆悵,是面對茫茫宇宙的孤獨,那青年時代的杜甫呢?一起來讀《望岳》。 (三)方法遷移,小組合作學習《望岳》: 1. 小組學習任務一:
(1)沉潛諷誦:讀詩至少兩次,嘗試讀出詩歌的情感。
(2)初讀探討:《望岳》與《登幽州臺歌》在抒發情感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全班齊讀。
明確:《登幽州臺歌》沒有具體描寫,沒有外在形式上的技巧,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震撼人心。《望岳》有對泰山壯美景色多個角度的描寫,借助描寫景色來抒發情感。 2.小組學習任務二:
借景抒情是古典詩詞最主要、最常用的表現形式!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究竟是什么樣的景,才可以讓后來的情感抒發水到渠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1)合作探討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詩題叫《望岳》,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別,探討詩人是怎樣寫“望岳”的?
(3)你覺得《望岳》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為什么? 小組代表匯報: 預設:
(1)山勢綿延橫亙、雄偉高大、神奇秀麗…… (2)遠望——仰望——俯視
齊魯青未了——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神奇秀麗,巍峨高大,極言其高。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震蕩;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歸巢的鳥兒,眼眶有似決裂。
(3)A.知人論世——杜甫的青少年時代正逢開元盛世,如他詩中所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身處太平盛世,他對自己的才識和未來都充滿了信心。表達青年人的蓬勃朝氣及積極進取的豪情壯志。
B.重點詞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終當,終要。凌,登上。 由望岳而產生登岳的意愿,體現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3.從一開始的“望岳”到最后想要登頂,除了泰山的巍峨高大、景色的神奇秀麗之外,還有其它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破解“語碼”——泰山意象的“語碼”(相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才能體會到語碼的效果)作用:
——“岱宗”(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尚書·舜典》 “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五經通義》 ——封建帝王封禪祭祀的地方,是受命于天的象征。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四)“萬殊歸于一本”——了解杜甫早期詩作特點。 補充閱讀《畫鷹》和《房兵曹胡馬》:
1. 資料中,我們補充了杜甫早期的詩作《畫鷹》和《房兵曹胡馬》,當把它們和《望岳》放在一起時,你有什么發現?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什么時候能發揮你的力量擊敗那些平庸的鳥,把它們的毛和血都灑在草地上?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沒有所謂遙遠的地方,不會在危難時刻將主人甩在地上。
無論登山、看畫還是詠物,處處都有感發,希望有所作為的一份向往和努力。雖然情感的表達,與他后來的作品有區別,但詩歌中興發感動的力量是不變的。 相機總結情感解讀方式: (五)總結如何讀懂詩歌:
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 知人論世——思接千載,神交古人
重點詞句——內情外顯,直接抒情 破解“語碼”——用典/意象,解讀情志 想象畫面——再現場景,填補留白
(六)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讀了兩首古詩,感受了登臨之際詩人不同的生命感慨,“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個體的生命在歷史宏闊的背景中很渺小,但無論是陳子昂還是杜甫,都在認真努力地實踐著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意義,詩詞專家葉嘉瑩先生說“真正偉大的詩人,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來印證和實踐自己的詩篇”,今天,我們坐在這里讀他們的詩,感受他們詩歌中那種興發感動的力量,對生命有情,對自然有情,對家國有情,我想這也是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依然要讀古典詩的原因所在。 九、板書設計:
一起讀詩
《登幽州臺歌》 《望岳》
沉潛諷誦 孤單惆悵 登臨決心 知人論世 壯志難酬 豪邁氣概 重點詞句 懷才不遇 樂觀自信 破解密碼 宇宙意識 積極向上
十、作業布置:
1.查找資料,利用課堂所學對比閱讀《登幽州臺歌》&《登飛來峰》或《望岳》&《登飛來峰》,撰寫小文章談談你對詩歌的理解。 2.熟讀并背誦《登金陵鳳凰臺》《登岳陽樓》。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