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課外古詩詞誦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湖北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湖北省 - 恩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的讀音和解釋,理解詩句的內容。 2、掌握律詩的體裁常識 過程與方法:
理解詩歌分析的幾種方法,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學習重難點】
理解詩歌分析的幾種方法,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學習方法】講授法、批注法、探究法、討論法 【課時建議】1課時 【課前預習】
一、預習篇:千呼萬喚始出來 1、知識鏈接:
文體講解: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
律詩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格律要求嚴格。分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律、七律。以八句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 2、作者簡介:
王勃,字子安,出身儒學世家,唐高宗時應舉及第,年僅16歲,授職朝散郎,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27歲那年到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他才華橫溢,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位列四杰之首。
3、朗讀注意生字詞:
城闕( ) 宦( )游人 歧( )路 4、根據課下注釋翻譯生字詞:
城闕( ) 三秦( ) 五津( ) 宦游( ) 歧路( ) 沾巾( )
【學習過程】
二、準備篇:未成曲調先有情: 1、題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提問:這是一首什么題材的詩,從那些字可以看出來?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縣的縣尉。(送別詩)
①唐代的官制,一個縣的行政長官成為“令”,縣令以下設一名“丞”,處理文事;有一名“尉”,處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協助縣令的官職。文人書簡往來,或者在公文上,尊稱縣令為“明府”,縣丞為“贊府”,縣尉為“少府”。
②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區從漢至隋均為蜀郡。唐初該郡為州,故王勃改稱為蜀州。但當王勃做這首詩的時候,成都地區已改稱為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后來王勃死后武后垂拱二年,將益州分為三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就稱為蜀州。
2、送別詩的情感:雄壯
①大聲朗讀詩歌,通過詩歌內容,確定詩歌基調。 本詩的情感基調:(雄壯) ②與其他送別詩相比:(悲傷)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作為一首暗含離情別緒的詩歌卻是完全不沉浸于悲傷,一言以蔽之:雄壯。 詩是具有時代性的,反映特定時代的審美情趣(宮體詩,陶淵明)但也有一些詩具有跨時代的超越性,從古至今大家都認可,例如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
三、學習篇:輕攏慢捻抹復挑 1、學習方法指導: ①律詩:
律詩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
結合詩歌講解: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首聯)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頷聯)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頸聯)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尾聯)
簡要回顧我們常用的詩歌學習方法: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②“起承轉合”法:
“起承轉合”分別標志了每聯的作用。
A起:首聯。作用在于破題,即交待事件發生的相關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等)。
B承:頷聯,緊承上聯所寫的內容和方向,加以具體化的描述(從情感和敘述上使之飽滿)
C轉:頸聯,強調在內容上或情感上要改變描寫方向。
D合:尾聯,回應題目,在情緒、邏輯、意義上進行揭示和升華 2、詩歌解析:
(1)技法指導示例:
①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起:破題作用,交待詩的主要因素,這首詩是送別詩,主要因素是時間和地點) 提問:詩中有幾個地名?這幾個地方各是什么樣的? A.首聯是一個地名對:
三秦:長安附近關中一帶的地方(點出了送別的地點)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個渡口(點出了遠行的方向) B.城闕輔三秦:城闕:唐代帝都長安城
輔:輔佐 護衛
三秦:關中平原是秦地,關羽入關后一分為三(秦嶺、秦川)
提問:景物的描寫給人什么感受?(描繪帝都的渾雄大氣) C.風煙望五津:風煙:風塵煙霧(點明時間是早上,詩歌常用節令、氣候、自然
景物的變化來象征性的表現時間)
望:把相隔萬里的兩地連在了一起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的五個著名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
涉頭津、江南津,合稱五津,是古人由秦入蜀的必經之地, 用以泛指蜀地。
提問:詩的開頭明說離別了嗎?
(沒有直接說,但是卻點化了詩人心中的如煙如霧的迷茫和翹首相望的心情) 明晰:這別離在王勃眼里,不是“折楊柳”,不是“看孤舟”,更不是“執手相看淚眼”,它不是小情小調,它是秦和蜀的對望,一近一遠,一明一暗,一實一虛,對比強烈,宏厚壯闊,氣象萬千,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真實的送別畫面。 (2)利用技法,以小組討論匯報的方式分析剩余3句詩句: ②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承:緊承上聯所描寫的內容和方向加以具體化的描述。點明離別的心情) 需解決的問題:作者講述了怎么樣的離別心情?(PPT展示) 討論達到的效果: A.與君離別意:
離別意:我和你離別的情意(情誼太深,一言難盡反而言止) B.同是宦游人
宦游人: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宦游是唐詩的重要主題,指古時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成為游士或游學,離開家鄉到異地做官稱游宦或宦游)
明晰:兩人都是客中作別,有共同的感受,詩人用了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勸慰杜少府,感情真摯,很自然的把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寫出來了。(嘗慣了背井離鄉之苦,認定飄蓬隨風的宿命) ③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轉:強調在內容上或情感上要改變描寫方向。作者情感發生變化) 需解決的問題:這一聯那些詞語讓你覺得雄壯大氣?(PPT展示) 討論達到的效果:
A.海內、天涯:地理上的空間之大(讓人望而生畏) B.知己、比鄰:心靈上的情誼之深(讓人思而生悅)
明晰:這既是對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對他的一種贊揚,豁達大度、擲地有聲,表現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志趣,使真摯的友情得到了升華。(真正的朋友不是每日的廝守,而是心意的相通)
這是本詩的名句,也是唐詩中數一數二的名句,但這不是王勃的首創,他是對曹植的詩句“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高度概括,是對建安風骨,慷慨悲歌的繼承,是對古詩歌的推陳出新。
如今已經成為壯別的代名詞了,根植于中國人的心靈之中。 ④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合:回應題目,作情緒、邏輯、意義上的揭示和升華。再次勸慰朋友) 需解決的問題:尾聯在抒情上與前幾聯有什么不同?(PPT展示) 討論達到的效果: 無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別得路口(照應分別主題)
沾巾:揮淚告別(人哭用手帕拭淚,于是沾巾用來代替哭泣)
明晰:這一句使得詩從極高的情境下舒緩進溫柔的情感世界里,收放自如,陽剛的基調里托這么一句溫柔的結尾,讓人覺得剛柔并濟,委婉動人。(勸慰朋友,寬解自己,極具有人情味) 3、回顧全詩:
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為了勸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來就勸他不要過于傷感。而是先用環境描寫勾畫出一個真實的送別畫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樣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那種因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金句。最后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于悲傷。
四、展示篇:大珠小珠落玉盤
經典詠流傳:學唱歌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結語:江淹的《別賦》開篇就寫“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王勃此詩卻瀟灑渾厚,獨樹一幟。其原因有二,一是他年輕,二是他趕上了初唐時期。人生的青春和時代的青春相互呼應,才有這樣渾厚的氣象。正如大家這個年紀和所處的中國大發展時期,所以也希望大家秉持青春豪情,為華夏崛起而讀書,在中國發展的大舞臺上盡顯個人風采。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