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聲音的特性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魯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二章第二節《聲音的特性》廣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魯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二章第二節《聲音的特性》廣西省優課
1
音的原理,但由于基本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缺乏,迫切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點。
另外,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學生也向著多方向發展,他們具備樂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本節課為了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帶部分樂器供課堂探究之用,也同時讓學生學習時注重聯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聲音的不同特性在生活中隨處體現,探究器材隨手可得,使學生感覺物理就在身邊,生活即是物理。
4、設計特色
(1)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程的導入請班級有才藝的學生用吉他以及笛子演奏一曲優美的樂曲。讓學生在同學的才藝表演中體會音調的高低、聲音的大小,進而發問設疑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自然引出新課內容。
(2)源于教材且不限于教材,在探究音調和響度分別由什么因素決定這兩個實驗中,教材中設置了撥動鋼尺的實驗,比較單一。因此,我在教材中給出的實驗的基礎上,加入了撥動橡皮筋與撕紙實驗,實驗取材于生活,隨手可得。運用三個實驗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分析、歸納、比較等科學方法來探求新知識,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體驗過程的機會,從多個實驗中得出的結論更可靠、更有說服力。
(3)在音色的知識點學習中,請學生用不同樂器演奏樂曲,其余同學閉上眼睛聽音并說出樂器名稱。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學習一方面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課堂中,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活躍課堂、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4)由于聲音的波形圖的區分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且每次打開示波器演示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因此我將本節課進行了授課內容的設計和修改,把觀察聲音的波形圖統一放到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一次性讓學生觀察不同聲音的波形圖,并從中總結規律,從而學會區分聲音的波形圖。
2
二、教案
設計題目 聲音的特性 授課教師 馮玉翠 授課時間
40min
教學對象
初二學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 (2)了解超聲波與次聲波;
(3)知道聲音的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離有關; (4)知道不同發聲體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不同; (5)會識別聲音的波形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探究實驗:撥動鋼尺、撥動橡皮筋、撕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聲音的音調和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
培養學生使用轉換法、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各種樂器的演奏、實驗演示和探究中體會現實世
界物體發聲是豐富多彩的,從而更加熱愛世界、熱
愛科學、熱愛生活;
(2)物理學科與音樂學科融合從而體會領略自然奧秘; (3)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探究聲音的音調和響度各與什么因素有關; (2)不同發聲體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不同。 教學難點
(1)會區分音調和響度; (2)會識別聲音的波形圖。
教學方法 問題啟發式、實驗探究式、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 具 學 具 鋼尺、橡皮筋和A4紙(若干)、不同頻率的音叉、乒乓球(系有細繩)、鐵架臺、示波器、吉他、笛子、小提琴、陶笛、葫蘆絲、二胡。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引入 趣味實驗 (2min) 課前展示:請班級有才藝的同學用吉他以及笛子演奏一曲優美的樂曲。 提問:他們演奏的樂曲聲音有什么不同?(請同學回答) 讓學生在同學的才藝表演中
體會音調的高低、聲音的大小,充分活躍課堂,激發學
生的學習興趣。
3
新課講授 (35min)
生1:聲音有時高、有時低; 生2:聲音有時大、有時小;
師:我們把聲音的不同叫做聲音的特性,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聲音的特性。 一、 音調與頻率(10min)
師:剛剛同學們提到的聲音的高低,在物理學中稱之為音調。 音調:聲音的高低
師:我們平時會說“這首歌音調太高唱不上去”,音調的高低
與什么因素有關?
1、分組實驗:探究決定音調高低的因素 多媒體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并提醒學生注意:
(1)前后兩次撥動鋼尺、橡皮筋以及撕紙的力度要相同,并適時點撥在研究某個問題時,如果它與多個因素有關,那么應該采用控制變量法去研究;
(2)在撥動鋼尺實驗時, 鋼尺應該緊緊壓在桌邊上。 2、實驗結束,請三位同學分別匯報實驗結果: (1)撥動鋼尺:
生1匯報:
①把鋼尺緊壓在桌邊上,使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短一些,撥動鋼尺,鋼尺振動較快,音調較高;
②使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長一些,用相同的力撥動鋼尺,鋼尺振動較慢,音調較低。 鋼尺振動部分長短 振動快慢 音調高低
短 快 高 長 慢 低
(2)撥動橡皮筋:
生2匯報:
①使橡皮筋保持繃緊狀態,撥動橡皮筋,橡皮筋振動較快,音調較高;
②使橡皮筋保持較松弛狀態,用相同的力撥動橡皮筋,橡皮筋
指出同學們課前提到的聲音的高低指的是音調,提出問題,之后進行分組實驗探究,自然引出新課內容。
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多組的“動手”探究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實驗探究能力,并對探究實驗中控制變量法的應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 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5
新課講授 (35min)
生:不一定,低于20Hz的聲以及高于20000Hz的聲人耳聽不
到。
總結:人感受到聲音頻率有一定范圍: 20Hz~20000Hz;高于
20000Hz的聲叫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叫次聲波。
師問:為什么地震前動物能感受到,而人卻感受不到? 生:因為地震前產生的聲不在人耳的聽力范圍內。
師:很好,因為地震產生的聲是次聲波,因此人耳感受不到,
卻在動物的聽力范圍內。 師問:為什么我們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夠聽到
討厭的蚊子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
生:因為蝴蝶翅膀振動的頻率不在20Hz~20000Hz之間,而蚊
子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在20Hz~20000Hz之間。
師:請思考:某種昆蟲靠翅的振動發聲。如果這種昆蟲的翅在
2S內做了700次振動,頻率是多少?人耳能聽到嗎? 生:350Hz,人耳可以聽到。 二、 響度與振幅(10min)
走到第一排學生身邊對其說一句悄悄話,學生聽得到教師說的悄悄話。 師問:請問最后一排的同學聽到老師剛剛說了什么悄悄話嗎? 生:聽不到,聲音太小了。
師:物理學中把聲音的大小稱為響度。 響度:聲音的大小
1、 分組實驗:探究決定響度大小的因素 多媒體展示:
2、實驗結束,請兩位同學分別匯報實驗結果: (1)撥動鋼尺:
生1匯報: ①把鋼尺緊壓在桌邊上,使鋼尺伸出桌邊的一定的長度,用力撥動鋼尺,鋼尺振動幅度較大,響度較大; ②把鋼尺緊壓在桌邊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與前一次相同(教師在此提醒學生這是使用了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輕輕撥動鋼尺,鋼尺振動幅度較小,響度較小。 撥動鋼尺力度 振動幅度 響度大小
大 大 大
小 小 小
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聲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物理。
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多組的“動手”探究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實驗探究能力,并對探究實驗中控制變量法的應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
培養學生合作
能力和溝通能力。
學生活動:改變發聲體發聲的響度
利用手邊的器材:鋼尺、橡皮筋等進行實驗
觀察:當響度改變時,物體的振動情況有什么變化?
6
新課講授 (35min)
(2)撥動橡皮筋:
生1匯報:
①繃緊橡皮筋,用力撥動橡皮筋,橡皮筋振動幅度較大,響度較大;
②橡皮筋的松緊程度與前一次相同,輕輕撥動橡皮筋,橡皮筋振動幅度較小,響度較小。 撥動橡皮筋力度 振動幅度 響度大小
大 大 大 小 小 小
師:剛剛做實驗的時候同學們說橡皮筋振動的幅度好像不太明顯啊,老師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實驗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音叉,能聽到響度不同,但音叉振動的幅度不明顯。 師:這時候怎么辦呢?
生:使用轉換法,把振動的音叉放到懸掛的乒乓球旁。 教師演示實驗:
用比較輕的力度敲擊音叉,音叉響度較小,乒乓球彈開的幅度小,使用比較重的力度敲音叉,音叉響度較大,乒乓球彈開的幅度大。 總結:
振動幅度 響度大小
大 大 小 小
結論: 聲音的響度與振動幅度有關。
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振動幅度越小,響度越小。
3、振幅
師:物理學中,用振幅描述物體振動幅度。 生:總結響度和振幅的關系:
聲音的響度與發聲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聲音響度越大;振幅越小,聲音響度越小。 4、知識填充
師:聲音的響度除了與振幅有關系外?還與什么因素有關系
嗎?
師提示:剛剛老師對前排同學說了一句悄悄話,前排同學能聽
到,后排同學聽不到,我距離前排同學比較近,距離后排同學比較遠。
生:說明聲音的響度還與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進一步學習、體會轉換法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應用。
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驗和 “演示”實驗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歸納的方法總結出聲音的響度與振幅的關系,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通過說悄悄話的小實驗引導學生得出聲音的響度還與距離發聲體的遠
7
新課講授 (35min)
師總結:聲音的響度同時還與耳朵到聲源距離有關,距離聲源
越近,響度越大。此外,如果聲音集中某個方向傳播,響度越大,例如喇叭與聽診器的目的都是減小聲音分散,增大響度。
課堂練習:
1.男低音獨唱時由女高音輕聲伴唱,則男低音比女高音(A) A、音調低,響度大 B、音調低,響度小 C、音調高,響度大 D、音調高,響度小
2.雷雨季節,有些小孩害怕雷聲,是因為雷聲的(C) A、頻率很高 B、振幅很大 C、響度很大 D、音調很高 三、音色(5min)
課堂游戲:聽音識樂器
游戲規則:請班級同學用不同樂器演奏樂曲,其余同學閉上眼睛聽音并說出樂器名稱。
生:笛子、小提琴、陶笛、葫蘆絲、二胡 師問:同學們能如此快速的識別樂器的名稱,是什么幫助了我們呢? 生:發聲體的音色。 師: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即使音調相同,我們還是能分辨它。這表明不同發聲體發聲時各具特色,我們把它叫做音色。 音色是由發聲體本身的材料、 結構決定的。 師:剛剛同學們差點把陶笛的聲音誤認為葫蘆絲,是因為它們的音色相近,當聽到葫蘆絲的聲音時能馬上辨認出葫蘆絲和陶笛的聲音是不同的,正是因為陶笛和葫蘆絲本身的材料、 結構是不同的,所以發出的聲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近有關。
通過生活例子喇叭和聽診器,讓學生知道如果聲音集
中某個方向傳播,會增大聲音的響度。
通過習題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通過“聽音識樂器”小游戲,讓學生親身體會不同發聲體的音色不同,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8
新課講授 (35min)
新課講授
課堂小結
四、聲音的波形(7min)
師:平時我們都是聽到聲音,現在老師將讓同學們看到聲音。 出示示波器
解釋示波器的作用是把肉眼看不見的信號變換成看得見的圖像,便于人們研究問題,找出規律。 演示實驗:
1、敲擊頻率為256Hz和頻率為440Hz的音叉,觀察不同音調的聲錄入示波器的波形的區別。
師:不同音調的聲音的波形有什么區別? 生:同等長度波的疏密不同,音調高的聲音產生的波形比較密,音調低的聲音產生的波形比較疏。
2、敲擊一個音叉,觀察不同響度的聲錄入示波器的波形的區
別。
師:不同響度的聲音的波形有什么區別?
生:波的高度不同,響度大的聲音產生的波形比較高,響度小
的聲音產生的波形比較矮。
3、老師現場唱一首歌錄入示波器,與敲擊音叉產生的聲的波
形相比,觀察不同音色的聲產生的波形的區別。
師:老師的歌聲產生的波形與敲擊音叉產生的波形有什么區
別?
本節知識點內容較多且聲音的三個特性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因此在課程中間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課堂小結。
借助科學儀器,更生動形象地認識聲音的三種性質,加深學生理解。
通過教師現場
演唱,在課程最后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
習。
9
(35min)
生:波的形狀不同。 總結:
(1)同等長度的情況下,音調高的聲音產生的波形比較密,音調低的聲音產生的波形比較疏;
(2)響度大的聲音產生的波形比較高,響度小的聲音產生的波形比較矮;
(3)不同的音色波的形狀不同。
鞏固練習 (1min) 1.人們能分辨出笛子、鋼琴等不同樂器的演奏聲,主要是依據聲音的 ( C ) A.音調 B.響度 C.音色 D.聲速
2.如圖所示是敲擊音叉時示波器在相同時間內截取的兩列聲波圖,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甲的音調比乙的音調低 B.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 C.甲的音調比乙的音調高 D.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
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課堂小結
(2min)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聲音的音調,知道了音調取決于發聲體振動的頻率,了解了人能聽到的發聲的頻率范圍,以及超聲波與次聲波的知識。我們還學習了聲音的另外兩個特
性——響度和音色。通過實驗探究我們知道響度與振幅有關,
還跟聽聲者與發聲體的距離有關,也知道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我們從波形圖中進一步體會了音調、響度、音色之間的區別。 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精神。
課后作業
1、創優第2.2節練習
2、預習課本第2.3和2.4節。
3、訂正2.1練習的答案。
可持續發展的課堂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能夠帶著問題離開課堂”
板書設計 §2.2聲音的特性 一、音調:決定于發聲體的振動頻率 聲音的特性 二、響度:決定于發聲體的振幅、距離的遠近
三、音色:決定于發聲體的結構、材料
聲音的波形:音調:同等長度波的疏密
響度:波的高度(縱軸) 音色:波的形狀
按照教學流程進行板書設
計,突出重點
內容,便于學生邊學邊回憶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