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杠桿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二章第1節《杠桿》河北省 - 石家莊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二章第1節杠桿-河北省 - 石家莊
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九年級“四自主·四環節”課堂教學設計
日期 學科 物理 授課教師 課型
新課
課時
1
課題
杠桿
教學
目標
1.能夠識別出杠桿,并能準確找出支點、動力、阻力。
2.理解力臂的概念,掌握用作圖的方法尋找動力臂和阻力臂。
3.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并能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相關的計算。
教學
重點
1.識別杠桿,準確找出支點、動力、阻力。2.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并進行計算。
教學
難點
利比概念的理解
項目
及
要求
項目一、閱讀課本P76,了解什么是杠桿,根據杠桿的概念判斷組內所給工具是否是杠桿,如果是,
請你說明理由。 項目二、利用生活實際或實驗說明,杠桿的平衡受什么因素影響?
項目三、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過程(項目實施——交流展示——評價激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新課: 魔術:“隔空吊鉤碼”
怎么回事呢?(頭發絲)實際上真正起作用的是本節課的主角————杠桿。
【項目設置一】
閱讀課本P76,了解什么是杠桿,根據杠桿的概念判斷組內所給工具是否是杠桿,如果是,請你說明理由。
【自主完成】
1.學生閱讀課本自學什么是杠桿。 【小組合作】
1.嘗試使用組內所給的工具,并依據定義在使用過程中判斷這些工具是否是杠桿。 2.交流你的判斷結果。 【交流展示】
生1.使用羊角錘起釘子時,在手拉力的作用下,繞著與桌子接觸的點轉動,所以羊角錘是杠桿。(阻力是哪個力?)釘子對羊角錘的壓力為阻力。
生2:用鑷子夾東西時,在手對它壓力的作用下,繞著后面的點轉動,手對它的壓力是動力,物體對它的阻力是杠桿受的阻力,所以說是杠桿,(幾個杠桿?)兩個。
生3:生活中的例子,用撬棒撬大石頭時,在撬棒下方放小石塊,人向下壓時,撬棒會繞著與小石塊接觸的點轉動,人對它的壓力為動力,大石塊的重力為阻力。(同意他的說法嗎?)補充:大石塊對杠桿的
【指導調控】
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特點呢? 硬棒、繞固定點轉動、動力和阻力
【歸納總結】
【項目設置二】
利用生活實際或實驗說明,杠桿的平衡受什么因素影響?
【歸納總結】
影響杠桿的平衡的因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指導調控】 演示實驗:
固定阻力和阻力所在位置,右端用彈簧測力計施加拉力,使拉力的方向始終與圓相切(圓心在支點),三次實驗發現力的大小相同。
分析問題:力的方向和作用點都在改變,但是杠桿平衡時,力的大小卻相同,那么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是什么?
壓力為阻力,因為動力和阻力都是對于杠桿作用的力,所以受力物體是杠桿。 „„
列舉生活中的杠桿:
蹺蹺板、筷子、剪刀、天平、釣魚竿„„
【自主完成】
獨立思考
【小組合作】
小組交流,利用生活實例或實驗,說明杠桿的平衡的影響因素
【交流展示】
1. 玩蹺蹺板時,兩個重力相當的人可以使杠桿水平平衡,而重的人和輕的人蹺蹺板向一個方向轉動,說明杠桿的平衡與力的大小有關。 2.玩蹺蹺板時,始終重的這邊偏,但要是重力大的人向支點靠近,力的作用點離支點近時,可以又一次平衡。說明杠桿的平衡與力的作用點有關。 3. 實驗探究:
(1)利用秤桿左邊掛物體,右端彈簧測力計測出當杠桿平衡是力的大小,改變力的大小,杠桿不平衡,說明杠桿的平衡與力的大小有關。 (2)保持方向向下,力的作用點遠離支點,力變小才能使杠桿再次平衡,說明杠桿的平衡與力的作用點有關。
(3)固定力的作用點,改變施加力的方向,發現力的大小改變,說明杠桿的平衡與力的方向有關。
【小組合作】
思考交流:如圖(3)所示,同時改變力的作用點和方向,但始終沿圓的切線方向,力的大小不變。請你分析分析原因吧!
【歸納總結】 1.總結:說明影響杠桿平衡的除了力的大小外,不僅僅是力的方向或作用點,而是方向和作用點共同作用的結果,即,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 力臂: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 動力臂: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1 阻力臂:支點到阻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2 2.力臂的畫法 力臂的畫法: 1、確定支點、動力和阻力 2、虛線畫出動力、阻力的作用線 3、做出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即為力臂 一找點、二畫線、三做垂線段 【項目設置二】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指導調控】
【交流展示】 生:第一個圖,改變作用點,力離支點遠了,杠桿再次平衡時,力變小了。第二個圖,作用點不變,改變力的方向,由豎直位置向左偏時,力離支點近了,再次平衡時力的大小大了。前兩個圖,力的作用點或方向改變了,杠桿平衡時,力的大小就會改變,實際上是因為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變了。最后一個圖,方向和作用點都改變了,但是當力的方向總是與以支點為圓心的圓相切時,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不變,則力的大小不變。
鞏固練習:
學生展示作圖方法。 【小組合作】 實驗步驟:
總結杠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1、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保持水平靜止,達到平衡狀態。
2、給杠桿兩端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3、量出杠桿平衡時的動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F1、F2、l1、l2的數值填入表中。
4、改變力和力臂的數值,再做兩次實驗。 5、分析數據的規律。
數據整理:
實驗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m 阻力F2/N 阻1 2 3
分析數據并總結結論: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生展示數據并分析
思考:實驗中,為什么要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便于測量力臂的大小。
作業布置 課本課后題
板書設計
第一節 杠桿
一、杠桿: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二、杠桿的五要素
支點:繞著轉動的固定點。O 動力:促使杠桿轉動的力。F1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動力臂: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1
阻力臂:支點到阻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2
三、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課后反思:本節課由于課容量的限制,舍掉了關于生活中的省費力杠桿部分。的亮點在于1.從生活中來,讓學生自己動手使用工具從而發現杠桿的共同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對于力臂概念的理解上做了突破,做到讓實驗數據“說話”,從分析數據得出,對于杠桿平衡的影響,除了力的大小以外,不僅僅是力的方向或作用點,而是方向和作用點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而引出力臂的概念。不足之處:1.最后一環節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后,應該加入實驗評估的環節。2.在課最后,應有更高層次的提升。即,對于杠桿平衡的影響取決于力和力臂的乘積,若F1l1>F2l2 則杠桿向動力作用的方向轉動,反之則向阻力作用的方向轉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