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大氣壓強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七屆全國中學物理教學改革創新大賽大氣壓強-卓曉燕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七屆全國中學物理教學改革創新大賽大氣壓強卓曉燕
第七屆全國中學物理教學改革創新大賽
《大氣壓強》的 教 學 設 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固體壓強的概念、壓強的計算公式和單位、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計算公式之后,學習的又一壓強方面的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也是后面研究流體壓強的基礎,知識結構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情感目標上,教材通過事例、實驗引入課題,教材的編排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重視定性分析和大氣壓強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強調實驗探究。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讓他們充滿科學探究的欲望,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對進一步認識“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研究方法具有指導意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前面已經學習了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的知識,所以對壓強的概念已經不陌生了,但是大氣看不見,摸不著,比較抽象,所以對于大氣壓,學生很不容易理解,在頭腦中還存在著一些有關大氣壓強的錯誤概念,有待于進一步的學習和領悟。但初二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物理學習,對這門學科有了簡單的了解,物理觀察、實驗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親身體驗到了物理知識與人們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系,對物理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所以課堂上要抓住學習這個興趣、激發這個興趣,充分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設計中留給學生足夠的動手、體驗和思考的空間,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使學生對大氣壓強的這個知識由朦朧的感性認識上升為準確的物理知識,滿足他們對新知識的好奇、渴求。讓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獲得鍛煉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讓他們品嘗到成功學習的快樂。從而達到初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關注生活和信息的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三、設計思想
1、結合《物理新課程標準》課堂設計理念,我把這節課設計成以體驗和探究為主線的動態過程。設計時很注重學生的感受,整節課圍繞“學生感受”展開。感受大氣壓的存在,感受大氣壓與我與生活的關系。因為大氣壓是無形的,所以設計的中心在于引導學生去感受,有了親身感受就有深刻的體會、會有興趣了解大氣壓。因此,我讓學生利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體驗大氣壓的存在,討論大氣壓的特點,從而順其自然地了解大氣壓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以及通過探究大氣壓與樓層高度的關系,讓學生親身經歷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探究能力。體現“從生活走進物理”的教學理念。
2、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和核心任務。這節課我將讓學生體驗“以生活為載體”的學習方式。在新課引入時,我特意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吸盤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來創設情境。在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時,我又特意用廢棄的礦泉水瓶、胡蘿卜汁瓶等常見日常生活用品作為實驗器材。讓學生通過簡單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明白簡單的自然現象中蘊含了豐富的物理知識。通過對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利用大氣壓的了解,提高學生關注生活和信息的意識。從而讓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調查等科學實踐活動。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體驗,充分感受到大氣壓強的存在。
(2)、了解生活和生產中利用大氣壓強的事例。
(3)、了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體驗和觀察,知道大氣壓強的存在。親身經歷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主動學習的方法。
(2)、通過觀察,聯系實際,感知人類是如何利用大氣壓的。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應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體驗和觀察錄像,了解托里拆利實驗——測量大氣壓強的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廢品作為物理實驗器材,把生活與物理聯系起來。提高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學會體驗和分享學習的樂趣,養成與他人合作、交流、反思的習慣。
(3)通過體會“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樹立學生正確的科學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五、重難點分析
重點: 選擇生動、趣味性強的實驗,說明和感知大氣壓的存在,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通過對大氣壓的感受,感知人類是如何利用大氣壓的。
難點: 自己設計實驗,說明和感受大氣壓的存在。
通過實驗模型聯想日常生活中應用大氣壓的事例。
六、 教學用具準備 :
學生用具:水槽、燒杯、礦泉水瓶(鉆孔、不鉆孔的)、紙片、注射器、玻璃杯、氣球等
教師用具:吸盤、錐形瓶、活塞、氣球、注射器、礦泉水瓶、乒乓球、玻璃杯、水槽、蠟燭、盤子、打氣筒工作視頻、抽水機工作視頻等
七、教學流程
教學 環節 |
教師活動預設 | 學生活動預設 | 設計意圖 |
創設情境,引 入新課 |
將兩吸盤合在一起, 不擠里面的空氣-----拉吸盤 擠掉里面的部分空氣--拉吸盤 盡量擠完里面的空氣,請學生上講臺拉吸盤,力量比賽。 師:從同學們眼中,老師看到了好奇,這個活動有什么引起同學們注意的嗎? |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通過大家的思維碰撞,初步認知大氣壓強。 |
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探索欲,通過對比試驗,也讓學生容易認識大氣壓的存在。 |
馬德堡半球實驗介紹 |
剛才我們的活動就是模擬了1654年在德國馬德堡市所做的一個著名實驗。我們來了解一下。播放馬德堡半球實驗視頻。 |
學生觀看史實資料,并通過老師的講授,了解歷史上16匹馬才拉開了馬德堡半球。明白我們最終很難拉開吸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
史實使學生確信大氣壓的存在,并且大氣壓之大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了沖擊,為后面大氣壓強的測量做好了心理上的鋪墊。 |
演示實驗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 自己活動,親自體驗大氣壓的存在 感知大氣壓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利用 大氣壓與高度的關系 托 里 拆 利 實 驗 介 紹 氣壓計的教學 |
師: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實驗來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吧! 演示實驗:
師:同學們觀察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惑或者想法嗎? 師:同學們還想親自驗證大氣壓的存在嗎?心動不如行動,讓我們開始探究吧! 師:給出實驗器材,通過小組的討論,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師:巡視了解、指導學生實驗. 組織學生展示交流 |
驚訝、好奇、求知欲 通過感受和思維碰撞,初步感受大氣壓的存在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并設計實驗證明大氣壓的存在。(觀察現象認識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小組展示交流:共同解決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 |
利用演示實驗讓學生初步感受大氣壓的存在,并對學生接下來的體驗活動起一個引導作用。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留給學生足夠的動手、體驗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引發學生思考、發現,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改變。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評價,給學生搭建展現自我的舞臺,使學生認識到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
師:同學們的探究很成功,這是你們合作的果實,老師為這份成果而感到歡喜。 那么,由這些實驗,同學們能聯想到大氣壓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哪些應用呢?比如:由馬德堡半球實驗你會想到大氣壓的什么應用?由注射器吸水實驗,你又聯想到大氣壓的什么應用? 師:除此以外,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大氣壓? 師:同學們認為生活在哪個地方的人很有必要使用高壓鍋?為什么? |
學生思考,回答,沉淀知識,思維碰撞 學生可能會想到高壓鍋應用了大氣壓。 通過預習和平時知識積累,學生可能會回答高原區的百姓很有必要使用高壓鍋,因為海拔高,氣壓小。沸點低。 |
使學生注重聯系實際,將知識與生活結合,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
|
![]() 播放視頻:學生探究氣壓與樓層高度的關系。(自制氣壓計) 師:今天老師看到了同學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你們離科學的距離越來越近了。接下來再請同學們用科學的思維幫助老師解決下面這個問題吧! 將乒乓球放在礦泉水瓶口倒過來,想辦法讓乒乓球松手后不再掉下來。 師:這個方法很獨特,很有新意,你是怎么想到的?來試試。 師:(邊說邊做)若我將乒乓球拿掉,用手堵住,倒過來放在水里,松手后會怎樣呢? 是什么力量托住了水柱呢? 它還能托起更高的水柱嗎? 換用更長的細玻璃再做實驗。 師:那接下來怎么辦呢? 師:意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就是這樣想的。水銀有毒,那我們就通過觀看視頻來了解。 師:它能支撐多高的水柱呢? 師:測量大氣壓的大小對我們生活和生產有什么意義呢? 問:他們如何測量大氣壓大小的呢? 師:通過自學,你了解了氣壓計的哪些知識? |
學生觀察到樓層越高,水柱上升得越明顯。驚訝,震撼。思考探究小組留下的問題:水柱為什么會隨著樓層的增高而上升呢? 學生思考討論,想出各種辦法,活躍課堂氣氛。 通過前面的動手體驗,學生應該會想到將礦泉水瓶灌滿水,利用大氣壓將乒乓球和水托住不下落。 學生觀察到細玻璃管中的水柱仍然沒有下落。 經過思考,考慮用水銀來做此實驗。 學生觀看視頻。 觀看大氣壓托起十米高水柱的視頻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感知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測量大氣壓的大小。如:氣象站通過氣壓的測量準確播報天氣,飛機上、登山者通過氣壓的大小判斷自己的高度等等。 學生自學課本上氣壓計的相關知識并回答。 |
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積極情感 組織一個和托里拆利知識相關的活動,學生通過自己親身經歷這個活動,取得個人活動的經驗來理解此知識。 感知任何一個物理知識都與生活相聯系 培養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知識的能力。 |
|
歸 納 總 結 |
師:很好,氣壓計等科技的發明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便利。這節課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生活與物理在一起,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物理。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還有什么疑惑或者又滋生了什么想法? |
學生反饋 |
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以后的教學設計打下基礎。也能很好的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及思維狀態 |
布 置 作 業 |
1971年,杜博羅沃里斯基、沃爾果夫和巴查耶夫三位宇航員進入“聯盟—11”運載飛船準備返回地球。飛船即將進入大氣層的一瞬間,座艙中與外界連接的通風安全閥門松開了。由于大氣壓的作用以及他們未穿宇航服的原因而悲慘犧牲的事件介紹。 問:1、太空和地球表面有什么區別? 2、醫生對三位宇航員尸檢時發現的瀕死癥狀說明了什么?3、你認為宇航服的設計應考慮什么? |
思考 |
知識與生活結合,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目的。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