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大氣壓強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3節大氣壓強-湖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9.3大氣壓強》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這節課是兩個課時,本節課是第一課時,重點是大氣壓強的存在和測量,第二課時內容為大氣壓強的變化、大氣壓的應用(大氣壓的應用重點介紹抽水機原理)及鞏固知識。第一課時中對托里拆利實驗的理解是難點中的難點。學生不理解為什么是大氣壓托起液柱?大氣壓為什么等于管內液體產生的壓強?一般的教學思路是先講大氣壓的存在,介紹馬德堡半球實驗,再講大氣壓的測量,介紹托里拆利實驗,看似邏輯嚴謹順理成章,但如果學生學生處于教學活動的周邊區域,沒有完全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或者說是被動的參與,學完之后只是機械的記憶,根本沒有積極思考、理解的過程,造成教與學的脫節,在處理這個難點時,我采用階梯式的教學策略,以學生積極實驗參與和老師對比實驗理解為主線,再配合發現大氣壓的物理學發展史及有效的提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節課在設計上的創新,不是只向學生講大氣壓的存在和測量,而是在情境中教學。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固體、液體壓強之后編排的,大氣壓強相比固體、液體壓強有著相同之處又有著自身的特點,所以本節內容既是對前面知識的復習鞏固,又是對本章知識核心“壓強”的進一步的深化,也是對流體壓強特點的進一步證明。由于在日常生活不容易感受的大氣壓強, 因此氣體壓強也比固體、液體壓強更加抽象,實驗開展起來對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要求更高、 難度更大。
大氣壓強這節課是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分為兩部分:1、大氣壓強的存在;2、大氣壓強的測量;3、大氣壓強的應用。對托里拆利實驗的理解是難點中的難點。
【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認識可以說是仍然偏向于感性,缺乏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意識。對生活中大氣壓強的現象了解不多,認識也停留在表面。由于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大氣之中,根本感覺不到大氣壓強的存在,對于大氣壓強很難理解。但是他們對奇特的物理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中應注重對大氣壓強的奇特現象進行演示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啟發式提問、分析交流將學生的興趣轉移到理性研究上來,將實踐轉化成理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氣壓強的存在。 (2)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氣壓強測定的方法、實驗的原理、實驗過程和結論。 (4)能利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的一些簡單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與大氣壓強有關的現象,感知大氣壓強是客觀存在的。
(2)通過實驗探究測定大氣壓強,使學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學方法。
(3)體會物理學的實驗研究方法——提出問題、實驗探索、猜想、實驗驗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領悟實驗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體驗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悅,產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3)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他們能夠學以致用,提高他們物理學習興趣。
【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大氣壓強的存在。 2.教學難點:設計實驗測定大氣壓強。 【教學資源】
教師工具:多媒體課件,抽氣機,玻璃罩、試管、燒杯模擬馬德堡半球,礦泉水瓶,水,廣口瓶、雞蛋、小蠟燭、打火機、長玻璃管。
學生工具(學生2人1組):光滑玻璃板,吸盤、改裝后的測力計(量程為400N),吸盤、廣口瓶、試管、注射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的測定。 難點: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 【教學方法】
1、實驗中采取小組合作探究與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2、分析實驗誤差采用啟發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實驗導入新課 激趣“拔河”:課前把模擬馬德堡半球氣體抽走,系上麻繩,先請兩名男生來拉,再慢慢增加為來四名六名,都沒有拉開。偷偷的打開閥門,讓兩名女生來拉,結果輕易拉開,引發學生的激烈討論,激起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思考。 二、進入新課
(一)探究——大氣壓強的存在 1.認識大氣層
課件展示:地球周圍的大氣層,簡單介紹大氣層可達上空幾千千米,我們人類就生活在這厚厚的大氣海洋的底層。
思考問題:這厚厚的大氣層受不受重力?
提問:回憶液體壓強的特點及產生原因,提問大氣內部是否也存在各個方向的壓強? 2.學生自主探究,感知大氣壓強的存在
①啟發思維引入問題: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②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展示
A.將一個小吸盤緊緊按在玻璃板上后難以拉開
B.將注射器中的空氣排走后再往外拉活塞,注射器中會充滿水。 C.將裝滿水的玻璃瓶用紙片蓋住瓶口后倒立,水不會掉下來。 ③比較實驗的共同點總結實驗的結論
由學生們從實驗中體驗到大氣壓的存在。此環節由于學生學到的知識不夠全面可能還無法解釋原因,但是只要學生了解馬德堡半球實驗后就能知識脈絡就清晰了。 3.教師演示趣味實驗-瓶吞雞蛋,再次感知大氣壓的存在
瓶吞雞蛋實驗簡單直觀有趣,學生幾乎能夠肯定是大氣把雞蛋壓入瓶內,從而堅定了大氣壓是存在的理念 4、馬德保半球實驗
①利用課件再現馬德堡半球實驗過程。 ②揭秘課前實驗
總結:16匹馬都沒能將馬德堡半球分開,大氣壓到底有多大呢?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有關壓強的知識,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測量大氣壓強的大小呢?說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二)探究大氣壓強的值
1.利用P=F/S的原理來測定大氣壓強的值
①啟發思維,引入問題:大氣壓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來測出大氣壓的值?(實驗時應測出哪些物理量?如何來測這些物理量?)小組討論交流后可利用實驗
器材嘗試著來完成實驗。說明:這個實驗中吸盤與玻璃板接觸的有效面積為49cm2
,老師事先測量并計算出來告訴學生,這樣可適當降低實驗的難度。 ②學生評估實驗數據,進行誤差分析 2.利用P=ρgh的原理來測定大氣壓強的值
①學生實驗,將裝滿水的試管倒扣在水槽內,觀察水柱是否掉下來
②演示實驗,將一根80cm長的玻璃管裝滿水后倒扣在水槽內,觀察水柱是否掉下來 提出問題:是什么托起了玻璃管中的水呢?
③演示實驗,將玻璃罩中的周圍空氣抽走后被托起的水柱降了下來;讓空氣進入,液柱再次上升
學生根據實驗分析得出:是大氣壓托起了玻璃管中的水 提出問題:大氣能托起多高的水呢? ④播放錄像:大氣托水柱實驗
學生分析討論認識到:大氣壓強和約10米高水柱產生的壓強相等 ⑤托里拆利實驗
A、播放托里拆利實驗錄像 B、介紹托里拆利生平
C、引導分析托里拆利實驗,讓學生計算出大氣壓強值 三、課堂小結:學生總結“這節課學到些什么” 四、課后思考
1、演示實驗:將裝滿水后的塑料瓶倒扣在水槽內,用錐子在底部鉆一個小洞,觀察現象,學生討論并分析原因 2、拓展:將側面開孔內有活塞的圓柱形容器開口的下端放入水槽,向上拉活塞,猜想現象,繼續拉倒側面小孔出,猜想現象,課后思考:如果要讓水不掉下來,應怎么設計該裝置? 【板書設計】第三節 大氣壓強 1、大氣壓強的存在
2、大氣壓強的測量
p0= 1.013× 10 5Pa
【教學反思】 1、備課時注意:
(1)課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在平時的備課中,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及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以啟發學生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由已知發現未知,從而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使
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之中,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巧設實驗,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思維的良好載體,是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完成教科書上已有的實驗外,還要根據教學實際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創設一些效果明顯的實驗,給予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的機會和思考創新的余地,加強課堂上的交流互動。通過實驗化無形為有形,創設了思維的臺階,降低了難度,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 2、精煉的語言駕馭課堂
教師語言的錘煉尤為重要。上課時只要開口,要么是清晰的示范語,要么是巧妙的引導語,要么是科學的描述語。千萬不要說話太隨意。語言的精準,看似沒有什么,其實對學生很重要。去掉了與本問題無關的一些文字,學生可以不受無關刺激的干擾,快速地提取關鍵信息,提高了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速度,會使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