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大氣壓強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3節《大氣壓強》四川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大氣壓強》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和實驗,體會大氣壓強的存在; 2) 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3) 知道大氣壓強的測量方法,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測量原理; 4) 能利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 觀察與大氣壓強有關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通過實驗探究測量大氣壓強,體會等效替代的科學方法; 3) 了解人類對大氣壓的利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實驗在物理學中的作用 2)在動手中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學會團隊協作
3)體會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夠學以致用,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4、重難點
1) 重點:認識大氣壓強的存在,利用大氣壓強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現象; 2) 難點:設計實驗測量大氣壓強。 5、設計理念
人類生活和生產中有許多地方都要用到大氣壓的知識,認識大氣壓,感受大氣壓的存在是學習大氣壓的基礎。初中生的認識感性大于理性,再加之由于大氣的不易察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安排了大量生動有趣的實驗,使學生真切感受大氣就在我們身邊,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學生親身的體驗,加深對大氣壓強客觀存在的認識。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滲透科學探究的方法,從生活中的現象出發,創設情境,適時提問、引導,不斷推動學生思維的前進;同時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并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應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能使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價值和奧妙,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
教具準備
1) 教師器材:長玻璃管,小試管,塑料瓶,抽氣機,乒乓球,盛液筒,兩端開口的玻
璃管,吸管,飲料 2) 學生器材(若干):吸盤,注射器,滴管,小燒杯,水,彈簧測力計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1 演示實驗:長玻璃管中注滿水,將一個試管放入其中,倒置過來,松手; 2 觀察現象:小試管不僅沒有掉下來,反而沿著玻璃管緩緩上爬; 3 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4 課題“大氣壓強”(通過悖于常理的現象,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本節課的課題)
二 新課教學
(一) 大氣壓強的存在
1. 回憶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類比大氣(空氣)受重力,也具有流動性,理論上
應該有壓強;
2. 教師演示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大氣壓強
1) 用抽氣機抽出塑料瓶中的空氣,觀察到塑料瓶被壓癟,并發出較大的聲響; 2) 集氣瓶裝滿水,用乒乓球堵住瓶口后倒置過來,360o旋轉瓶,球與水都沒
掉下來;
3) 引導學生對現象進行分析,說明:大氣對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 學生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
1) 利用桌面上器材(吸盤,注射器)自己動手。A:一個吸盤緊緊按在桌面上
后難以拉下來;B:兩個吸盤對接在一起擠壓后難以拉開;C: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后,不堵針孔,拉開很輕松,堵住針孔,拉開很困難;D:讓兩個學生對拉封閉針孔的注射器,拉開瞬間發出巨響,生動的實驗場景將課堂推向高潮,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大氣壓強確實存在,并且還很大,為接下來探究大氣壓強到底有多大埋下伏筆。(說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物理素養,自己動手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 自主探究后,小組交流展示。(由學生自主發現三次實驗的共同點:擠出(或
排出)內部空氣后,吸盤和注射器都難以拉開,由此分析出是由于外面的大氣壓力的作用,從而體會到大氣壓強的存在)
4. 歷史經典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播放視頻)
有力的證明了大氣壓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還很大。(說明:增加學生對物理歷史的了解,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情感)
問題:16匹馬才將馬德堡半球拉開,大氣壓強究竟有多大呢?
(二) 大氣壓強的測量
1. 利用P=F
S的原理來測量大氣壓強
1) 思考:如何利用手邊的器材,以及所學過有關壓強的知識,測量出教室內
的大氣壓強?(學生交流,討論后可利用實驗器材嘗試著來完成實驗) 2) 請學生展示本小組的思路和操作。(學生利用前面所學知識和提供的器材,
通過小組的共同努力,動手動腦能很快想出辦法,并在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提高小組間的團結協作能力,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收獲,更是學生自主成長的收獲)
3) 老師點評:A:首先肯定方案的可行性;B:提出測量準確性的疑問;C:學
生自行分析,找出影響準確性的因素:如吸盤內空氣不能排盡,讀數時不夠準確,彈簧測力計量程太小等。
4) 如何準確測量大氣壓強(此過程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并展開激
烈的討論)
2. 利用P=ρgh的原理來測量大氣壓強(由于該實驗的原理難度較大,故預先進行
實驗鋪墊,以降低理解難度)
1) 實驗:利用兩端開口的玻璃管提水(對比不堵上端和堵住上端,發現需要
將上端堵住才能提起水)
由現象設問:誰支撐著管內這段水柱呢?
分析:水槽液面上方的大氣壓強。
推理:找到大氣壓強所能支撐的最高液柱的壓強,就能計算出支撐這段液柱的大氣壓的值,即P大氣壓=P液,(體會“等效替代法”) 2) PPT播放視頻——“大氣壓能支撐多高的水柱”
由于h水約為10米,室內無法完成,思考:需換用ρ更大的液體。(由此過渡到托里拆利實驗)
3. 托里拆利實驗
1) 學生先自行閱讀教材 2) 觀看實驗視頻
3) PPT展示實驗的靜態過程,分析得出:玻璃管內水銀沒有全部流下來的原因,
正是大氣壓強支撐著這段液柱
4) 計算P大氣壓=P液=ρ水銀gh=13.6×
103kgm3
×
9.8Nkg
×0.76m=1.013×105Pa
5) 介紹一個標準大氣壓 P0=1.013×105Pa(感受P0的大小:相當于1kg的物
體壓在指甲蓋上(約1cm2左右))
6) 為什么大氣壓沒將人壓癟,房屋壓塌呢?(將大氣壓與自身聯系,讓學生感
覺新奇又有趣,很樂于積極思考)
問題:生活中,有沒有利用大氣壓強的地方呢?
(三) 大氣壓的應用
1. 活動:用吸管喝飲料:
1) 吸管插入加瓶塞的飲料瓶中; 2) 取掉瓶塞,直接用吸管。
對比兩次喝飲料的難易程度,分析得出平日用吸管喝飲料其實是靠大氣壓壓上來的!
2. 學生實驗:
1) 滴管取水; 2) 注射器吸藥液; 3) 吸盤掛重物。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隨手可得的小實驗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使他們能夠學以致用,提高學習物理的熱情)
3. 解釋課前引入實驗——“試管上爬”(首尾呼應,一解學生心中疑惑,只留豁然
開朗)
4. 課堂演示,課后思考——“瓶吞鵪鶉蛋”現象產生的原因。
(四) 課堂小結
1. 梳理本節課的知識 2. 總結所用到的方法
3. 鼓勵學生平日里多觀察、多實踐、多運用
(五) 課后拓展
1. 分析“瓶吞鵪鶉蛋”現象產生的原因。
2. 收集了解生活中有關于大氣壓應用的知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