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湖南省 - 湘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湖南省 - 湘潭
《尿液的形成》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的第二課時。本章節是在介紹了人體的營養、呼吸、物質的運輸后,針對人體內廢物的排出而安排的。而尿液的形成是排泄部分的重點和難點,因此解決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將前面所學的知識貫穿起來,對物質的運輸有一個完整的理解,并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教材對于這個內容的學習,安排了“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等環節,并輔助了“泌尿系統的組成示意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等內容,通過這些,學生要將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的關系及尿液的形成過程了解清楚。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求知欲高,好問好動,但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感性認識優于理性認識,自主探究能力還不夠強,尤其是對構建知識網絡的能力比較弱,但他們在知識結構方面已基本掌握了血液循環的基礎知識,為學習《尿液的形成》做好了鋪墊。同時,他們知道了一些有關尿液的常識,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與思考、分析與探究的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有待提高。所以,他們對“腎的結構和功能”、“尿的形成”的學習既好奇又難以完全理解,在學習時,老師可以借助演示實驗,FLASH動畫等來引導教學。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描述人體腎的內部結構,即腎單位的結構特點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以及排尿的意義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和腎單位模型的制作,了解腎的內部結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以及通過資料分析,
培養學生根據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
(3)運用尿液形成的知識解釋常見泌尿系統疾病的患病原因,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形成腎單位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對泌尿系統疾病的分析,了解學習生物學知識的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腎單位的結構,尿液的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學生對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希沃投屏手機軟件,演示實驗模擬裝置及物品準備(模擬血液、84消毒液,氫氧化鈉溶液等),不同顏色的超輕粘土。 六、課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完成第二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
入 新 課 知識回顧:尿液形成的器官,腎單位的結構 觀察圖片,辨認腎的內部結構,指出腎單位的組成。
復習第一課時的相關內容,為動手制作腎單位模型準備。
小 組 合 作
一、腎單位的結構 準備超輕粘土,提出腎單位模型制作的要求,組織學生動手制作腎單位結構模型
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制腎單位結構模型,并展示優秀作品。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使每個小組成員了解腎單位的結構及它們與血管的關系。
合 作 探 究
二、尿液的形成 1.展示尿液形成動態模擬裝置
提出問題:你知道腎的內部結構中血液的流動方向嗎? 設疑:那腎小囊和腎小管中的液體是什么呢?
學生辨認模擬裝置中的腎單位,并指出血液流動方向。
利用模擬裝置,將教材中腎單位的平面圖資料立體化,并通過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2.演示實驗:尿液的形成過程。
學生帶著疑問觀看尿液形成的動態模擬過程。 吸引學生注意力,直觀感受尿液的形成過程。 3.引導分析實驗現象: ①腎小囊中流出的液
體是什么顏色,它的成
分來自哪里? ②從腎小管末端流出的液體是什么? 學生通過分析實驗現
象,解決問題,推測出
腎小囊內的液體是原
尿,腎小管末端流出的液體是尿液。 直觀實驗現象的分析,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資料分析: 出示血漿、腎小囊中的液體和尿液的成分及數據,組織學生討論: ①比較血漿和腎小囊中液體的成分,哪些物質進入了腎小囊?為
什么有些物質能進入,有些物質不能進入呢?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有什么作用?
②尿液的主要成分是
什么?對比尿液的成分,原尿中哪些物質“消失”了,去哪了?說明腎小管有什么作用?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對每一個細節問題的思考,歸納出尿液形成的兩大過程:腎小球的過濾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將實驗裝置中涉及的三
種液體與表格中的具體
數據相結合來分析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邏輯地想象和推測,有
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學生的
合作精神。
5.播放尿液形成的FLASH動畫。 學生觀看動畫,總結尿
液的形成要經過腎小球
的過濾和腎小管的重吸
收兩個過程。
將資料分析中的兩個過
程連貫起來,讓學生從
感性認知和理性分析的
雙重角度了解尿液的形
成過程。 三、尿液的排出
出示泌尿系統的組成示意圖 提問:腎臟形成的尿液如何排出體外呢?
學生結合泌尿系統組成
示意圖解決問題: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
培養學生的宏觀整體思維。 四、排尿的意義 提問:尿液的排出有什么意義呢?
① 有利于 廢物 及時排出體外。 ② 調節人體內 水 和 無機鹽 的平衡。 ③維持組織細胞 正常的生理功能。
學生回答問題 歸納出排尿與人體生命活動的聯系,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課
堂 小 結
提問: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談收獲: 腎單位的結構,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等。 及時總結本節知識,培
養學生總結能力和表達
能力。
拓 展 延 伸
情境假設,學以致用。患者甲:醫生,我的尿液呈鮮紅色,用顯微鏡檢查尿液,可以觀察到血細胞的存在。請您給我診斷下病因?
患者乙:醫生,我剛才做完尿液檢查發現尿
液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請您告訴我這是為什么啊?
患者丙:醫生,我發現我排出的尿液引來了螞蟻,去檢查是腎臟的某結構發生了病變,這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通過情境假設,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體驗生物學知識的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生物學更大的學習興趣。
八、板書設計
尿液的形成
腎小球
腎臟 腎單位 腎小囊
腎小管
九、教學反思:
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信息技術在各個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所以,在課堂中,我運用了手機投屏軟件:希沃授課助手,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又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2. 為了形成腎單位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在腎單位結構的學習環節中,我設計了學生動手制作模型的環節,讓學生區分腎的內部結構,認識腎單位各部分與血管的關系。在學生制作模型過程中,老師只是觀察并適當提醒,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這樣就將對問題質疑的權力還給了學生,將認知和獲得的過程還給學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本節內容在教材上雖然沒有設計實驗部分,但是我借助了“尿液形成動態模擬裝置”,讓學生在課堂上直觀感受尿液形成的動態模擬過程,并且從液體的顏色變化這個直觀實驗現象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尿液的形成這個重點和難點。通過實驗抓住了每個學生的“眼球”,通過討論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通過小組合作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
4.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將大部分的時間交給了學生,但不同的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因此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程度不一樣,對提供的信息利用程度不一樣,所以有些學生解答問題不是很透徹。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