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藻類,苔蘚,蕨類植物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章第一節《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福建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是生物2011新課標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章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生物和生物圈”、“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基礎上,讓學生了解生物圈中的植物類群,教材內容在編排上遵循從細胞到個體再到群體、從微觀到宏觀的順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材根據植物不同類群的繁殖特點和分類地位,將本章內容分為“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兩節,因此學習《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一節內容,不僅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生物的多樣性,同時也為今后的“光合作用”、“生物多樣性”、“生物的分類”、“生物進化”等教學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初中生物教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節課各個環節的知識結構相似,通過“生活環境──形態結構──與人類關系”這一主線將教學內容聯成一體,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認知緊密相聯。 [學情分析]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這節課主要圍繞著形態特征、生活環境和與人類的關系進行。綠色植物生活中是常見的,但對于我校孩子來說,自己辨別出藻類、苔蘚和蕨類這三種植物卻有一定難度,對于它們三者之間在形態和結構上有什么不同,與人類的關系如何更是了解不多;再者,七年級學生剛接觸生物學不久,培養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各樣綠色植物的情感,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是本節課的一大重點。因此本節課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校園周邊資源。 [設計思想]
按照課標“呵護好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生物的興趣和求知欲,引導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生物知識,樹立開放的課程資源觀念”這一要求,針對本節教材內容和我校學生的特點,本課教學采取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從大自然中來,到大自然中去”。通過“課前采集──教師引導──合作實驗──
交流討論”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們在“觀、思、探、講、練”的課堂結構中輕松掌握基礎知識,充分感受生物科學的無窮樂趣,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環境; 2.說出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實驗觀察、自主探究、分析比較、綜合歸納、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生物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增強愛護綠色植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突出生物圈中,不同環境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不同類型的植物其形態結構是不相
同,體現生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實驗觀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
[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推理法、類比法、觀察法
[教學準備] 教師:海帶、水綿、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實物、放大鏡、顯微鏡、ppt課件
學生:采集植物標本,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展示海帶排骨湯圖片 觀察、思考
通過生活實例引入課題,激發學習
興趣。
【新授】 一、藻類植物 1.生活環境
2.形態結構
二、苔蘚植物 1.生活環境
2.形態結構
三、蕨類植物 1.形態結構
設問:你認識的藻類植物有哪些?它們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
引導學生用肉眼、放大鏡觀察藻類植物水綿的形態結構
組織學生用顯微鏡進一步觀察水綿的結構(①單細胞?多細胞?②細胞內有無葉綠體)
引導學生回憶衣藻結構 組織觀察海帶結構 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回憶苔蘚植物的采集地點
引導學生觀察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①尺子量高度②放大鏡觀察有無根莖葉) 設問:苔蘚植物與藻類植物相比,形態結構有何不同?
展示三鋼內石材廠與涂料廠周圍照片和我校樓梯附近照片,引導學生找出差別。
展示 “蕨菜”圖片及科技文體周時制作的蕨類植物標本。
設問:蕨類植物與苔蘚植物
思考、回答
觀察、討論
動手操作 合作交流
思考、分析 歸納、總結 回憶、回答
觀察、交流 思考、回答
觀察、討論
培養學生生活中的觀察能力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合作交流及觀察能力
讓學生進一步學習觀察的方法
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培養學生應用相比形態結構有何不同? 演示實驗(生活于紅墨水中的蕨類植物)
設問:蕨類植物與苔蘚植物相比生活環境有何不同?
設問:為何蕨類植物比苔蘚植物高大?(引導學生從形態結構上分析)
組織學生觀察蕨類孢子囊
組織收集資料較全的學生上臺充當“小老師” 對“小老師”給予表揚,不足之處進行補充。
討論、回答 觀察、討論
分析 思考、回答
觀察、分析
認真聽講并補充
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及分析比較能力
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師生互換角色,培養學生收集、分析
資料及表達交流的能力。
【小結】 問:通過對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比較,你認為在這三類植物中,最早在地球上出現的應當是„„
【作業】 1.頂尖課課練P34-36頁 2.收集各種種子
分類 項目 藻類 苔蘚 蕨類 生活環境 大多在水中
陰濕的陸地 陰濕的環境
形態結構
根、莖、葉 無 莖、葉(假根)
有 輸導組織
無 無 有 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反思】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這節課主要圍繞著形態特征、生活環境和與人類的關系進行。綠色植物生活中是常見的,但對于我校孩子來說,自己辨別出藻類、苔蘚和蕨類這三種植物卻有一定難度。所以我要求學生課前先預習相關內容、收集資料,并到大自然中去采集這三種植物,帶到課堂中討論觀察。通過學生親自采集標本,增加他們對這些植物的感性認識,關注這些植物的生活環境,培養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各樣綠色植物的情感。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本節課的重點是突出生物圈中,不同環境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不同類型的植物其形態結構是不相同,體現生物的多樣性。藻類植物既有單細胞的又有多細胞的,為了讓學生更加形象具體地感受多細胞藻類,課堂中我安排了一個小實驗(觀察水綿)。充分培養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合作交流及觀察能力。
本節課還要讓學生樹立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而對于形態結構來說,又主要圍繞著植物的根、莖、葉來講解,這個是重點和難點。在講解的時候,很多學生定式思維的覺得藻類有根莖葉,所以我準備了海帶實物,讓學生思考海帶全身都是在水中的,全身都能從水中吸收營養,自己總結得出藻類沒有專門的根莖葉分化。在輸導組織的教學中,如果單純講解地告訴學生蕨類有輸導組織,太生硬無味。所以課前我做了一個演示實驗“生活在紅墨水中的蕨類植物”,在課堂中展示莖葉被染紅的蕨類植物,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又記憶深刻,同時激發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興趣。
在三種植物與人類關系這一環節,師生互換角色,讓學生充當“小老師”,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交流能力。為了增強學生的評價意識,我安排在“小老師”上臺講解后再提出自己所遇到的一些問題,讓“聽眾”回答修改補充并做出評價,這不僅讓學生學會傾聽,還增強了自評和互評意識。但是,這種能力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能形成的,今后在每一堂教學課中要逐漸將它形成為一種習慣。
本節知識容量較大,觀察水綿的實驗時間比較少,很多實驗動手能力差的同學還沒有完成實驗,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應多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在新課程理念下充分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