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消化和吸收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節《消化和吸收》東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節消化和吸收-東莞市萬江
第四單元 第二章 人體的營養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第1課時)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節《消化和吸收》,它是本章的知識核心,也是全章的重點。內容包括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食物消化和吸收。因為內容較多,所以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圍繞食物的消化原理進行探究教學,安排了一個示意圖“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有助于學生對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消化過程的整體認識;一個動畫,即“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淀粉、蛋白質、脂肪開始消化和最終消化的位置;兩個實驗,即“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探究實驗和“膽汁對脂肪的乳化作用”的演示實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培養鉆研、求實、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知道淀粉在口腔中發生變化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唾液濃度、溫度等都有關的生物學基本知識。為第二課時食物在消化道內的吸收問題,及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問題做好鋪墊,同時為第三節《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奠定基礎。 二、課程標準要求
1.描述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概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的消化過程。
2.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學會設計、改進和完善探究實驗來檢驗自己的假設。 (二)能力方面
1.學生學會如何設計、改進和完善探究實驗來檢驗自己的假設。 2.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和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合作的快樂,形成團隊精神。 2.培養鉆研、求實、嚴謹的科學態度。
3.使學生關注自身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關愛生活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食物的消化過程;探究饅頭在口腔中
的變化。
(二)難點:實驗的設計、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
五、學情分析
1.學生的基礎:初一學生在生活中雖然對人體的各個系統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比較抽象的知識理解上有所欠缺。因此在課堂中運用直觀的圖示、動畫,讓學生親自、主動獲得知識,引發興趣。
2.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通過七年級上冊《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已知淀粉的檢驗方法、水浴加熱的方法。因此我抓住學生喜歡探究的好奇心理,創造條件和機會,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腦、動手,發表見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的興趣:好奇心強,具有較強的探索欲望。
六、課前準備 (一) 實驗材料:米糊、棉簽、小試管、燒杯、試管架、清水、膠頭滴管、稀碘液、
斐林試劑、溫度計、熱水、保溫杯、筆。
(二) 教師準備:導學案、課前指導小組長如何進行探究實驗。 (三) 學生準備:根據導學案提前預習。 七、教學策略
(一)教學方法: 實驗法、小組合作法、直觀教學法、引導發現法 (二)學法指導:分組實驗法、討論法
創造性使用教材,我將教材中原有的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自主探究下“嘗試”動手實驗,包括從實驗的設計、改進、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本節的重點,還幫助學生樹立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課堂上既有學法的指導又給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充分交流的機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討論交流反思生活,為日后珍惜健康、關愛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打下扎實的基礎。 八、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新課導入
展示教材中“想一想,議一議”設計的情景,引出新課。
結合已有生活經驗,嘗試回答。
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引出消化和吸收。
二、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課前讓學生完成導學案探究主題一: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課堂讓學生快速記憶并上臺脫稿介紹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課前小組合作學習書本p29圖4-22,直到組內每個同學做完,把問題的答案填在消化系統組成示意圖上。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記憶力。讓學生明確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
三、探究:饅 頭 在口 腔 中 的 變 化
提供饅頭,請學生品一品,說出體會
(一)帶領學生自學課本“饅 頭 在口 腔 中 的 變 化”的實驗,分析設計思路。
(二)讓學生小組合作課前思考如何改進實驗,讓學生展示介紹。
(三)設計探究實驗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唾液濃度、溫度等有關?
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引導學生完成實驗設計,制定小組的探究計劃并實施計劃。
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如實記錄各試管內的顏色變化。
學生品嘗并說出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活動一:自學課本P27-28,注意課本的提示,理清課本實驗設計思路。
活動二:課前小組討論完成活動二的改進實驗的問題,課堂派代表展示。
小組討論設計探究實驗,上臺展示實驗計劃和實驗結果,并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全班交流實驗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結合自身體會,引起探究的興趣。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四、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
1.展示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的動畫,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并明確淀粉、蛋白質、脂肪開始消化和最終消化的位置。引導學生歸納消化的概念。
2. 播放膽汁對脂肪的乳化作用視頻,進一步延伸: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為什么小腸是消化的主要場所?
認真觀看動畫,歸納出消化的概念。
觀看視頻和圖片,認識膽汁的作用和小腸的消化功能。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聯系生活
結合生活,交流思考討論。
結合生活,完成思考題。
培養學生健康的飲食觀,熱愛生命的價值觀。
六、鞏固訓練
組織學生完成學案中的鞏固練習。 完成學案中的鞏固練習 鞏固剛學內容。
七、課堂小結
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梳理總結本章內容。
梳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加深對知識主要內容的鞏固。
八、課外拓展
進一步探究唾液淀粉酶受到影響的因素。
課外繼續探究 進一步探究,培養了學生的遷移思維。
九、板書設計
消化和吸收
口
咽胃小腸大腸肛門
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糖類葡萄糖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
小腸
十、教學特色
1.在上課之前,讓小組長反復做實驗,為了節約時間與材料,找到最佳的實驗材料---米糊;找出米糊與唾液的最佳用量;找出取唾液最佳方法,計算反應的最佳時間;記錄不同條件下的實驗結果;學生分六人一組,為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做了充分的準備。
2.本探究實驗我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到實驗設計、進行實驗,以及結論分析等,都是由學生一步一步親自完成的。這樣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與體驗,使實驗設計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同時通過交流、對比等思維的碰撞,培養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多次用到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體驗與人交流的快樂。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