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東莞市,細菌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東莞市初中生物優質課《細菌》王燕芳(附課件+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東莞市初中生物優質課《細菌》虎門第五中學-王燕芳(附課件+教學設計+學案)
細 菌
課題來源:人教版 教材冊(模塊)名稱:八年級上冊 所屬單元章節: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
教師姓名 | 王燕芳 | 所在學校 | 東莞市虎門第五中學 |
聯系電話 | QQ郵箱 |
課標要求 |
1. 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2. 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 3. 嘗試通過將細菌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4. 通過了解發現細菌的過程,。 5. 意識到講究個人衛生的必要性。 |
教材分析 |
1.知識主線:從復習細菌和真菌菌落特征導入→復習細菌、真菌的觀察方法引出細菌發現的過程→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細菌的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 2.內容地位:細菌是生物圈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與人類關系極為密切的一類微生物,它與真、病毒構成了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又與動植物共同構成豐富多彩的生物圈。這是生物課程體系中“生物多樣性”這一主題的體現。而且通過對微生物這一章的學習,也會使學生對整個生物世界形成一種整體的認識。 同時從教材整體結構來看,細菌的相關知識又是“人類傳染病”、“生態系統”以及“生物技術”等章節的基礎,所以本節在整個初中生物學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3.各欄目的價值:導入做到溫故而知新;學習細菌的發現對細菌有一個整體認識,為學習細菌的形態、結構作鋪墊,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觀點,認同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觀點;學習細菌的形態和結構,對細菌有進一步認識,培養學習的觀察能力;學習細菌的生殖有助于了解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形成講究個人衛生的必要性的意識。 |
學情分析 |
1.學生的起點狀況分析: 1.1知識基礎:細胞分裂的計算,細菌和真菌的觀察方法,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區別,動植物細胞的結構; 1.2能力基礎:對與細菌有關實驗觀察的能力,圖片分析能力;本班學生學習較主動,積極思維敏捷,師生互動順暢; 1.3情感態度:本班學生學習態度都比較端正,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也很濃厚; 2. 學生的潛在狀況分析: 2.1學生在做技能訓練時可能會忘記公式直接一代一代地推。 2.2在比較細菌和動物細胞時學生可能會提到線粒體。 學生適宜采用聽講法、觀察法、分析法、練習法等達成學習任務,在聽講、觀察和練習時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但在分析圖片和實驗現象時可能有個別學生反應稍慢沒及時參與進來。聽講和觀察全體同學可同步進行,但分析和練習時可能因基礎不同,進程會不一致,所以在進行這環節時要稍為留點時間。 課堂上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是比較理想的,但在圖片分析和練習時會出現困惑,對于這些點老師進行了及時的補充和解釋。 |
教學重點、難點 |
重點: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難點:“觀察與思考”活動:比較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并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
教學策略 |
本節的教學采用了講授法、討論法、演示實驗法和練習法。 在教學過程中先創設一個特定的情境,拋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找出問題的答案,并分析他們找到的答案。在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后再創設另一個情境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分析圖片以及課前演示實驗的結果得出結論:細菌是由原有的細菌產生的。在此基礎上引導泩思考得出這個結論的手段:實驗。再提出經過后來科學家的實驗我們進一步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殖,從而引入下一欄目。進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這兩個欄目的內容。 在自主學習后,引導學生分析細菌形態結構的圖片,并進行分析,同時還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進行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通過練習鞏固這兩個欄目的內容。再通過觀看視頻細菌的生殖過程,然后創設另一情境:假如遇到不良環境細菌會發生什么變化。最后通過技能訓練以及練習鞏固這個欄目的內容。 |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描述細菌的基本形態。 2、描述細菌的主要結構特征。 3、通過與植細胞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4、描述細菌的繁殖方式。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細菌結構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 2、通過閱讀、分析,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培養學生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2、通過完成技能訓練,提高及時搞好個人衛生的意識。 |
教學環節 | 教學目的 | 教師行為 | 學生行為 |
(一)引入新課 (二) 細菌的發現 (三)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四)細菌的生殖 |
1.復習導入,溫故而知新。 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掌握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了解細菌的營養方式 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 |
復習提問: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從大小上來看有什么區別? 細菌菌落比真菌菌落小會不會跟細菌的形態結構有關呢?下面我們通過學習《第二節細菌》來進一步了解細菌。 提問:我們上節課學習細菌的觀察可以通過什么方法? 但在幾個世紀前人們并沒有發明顯微鏡,那到底是誰最早在什么時候發現細菌,又是怎樣發現細菌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P71頁第一段,找到相應的答案。 繼續引導:雖然列文虎克為人類認識細菌掀開了新了篇章,但當時人們還不知道細菌是怎么產生的,當時很多科學家覺得細菌是自然發生的,但巴斯德提出了質疑,他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想,設計了一個很巧妙的實驗,也就是課本P72頁圖5-43的鵝頸瓶實驗。 展示課前準備的模擬鵝頸瓶實驗的實驗結果。 繼續引導:巴斯德除了證明了細菌是怎么產生外還有哪些貢獻? 因此后人稱他什么? 巴斯德在證明細菌產生過程時運用了什么手段? 隨著新的實驗手段的推出和實驗設備的更新,我們對細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包括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殖,現在請大家閱讀這部分的內容。 引導學生觀察細菌形態圖片,并結合前面看過的列文虎克繪制的圖片進行分析。 繼續引導:細菌形態不同,那結構會不一樣嗎? 那結構是怎樣的?引導學生觀察細菌結構圖片并進行分析。 因為沒有成形細胞核,所以屬于原核單細胞生物。那它到底跟我們學過的動植物細胞有何異同。展示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結構圖。 進一步引導:由于沒有葉綠體,生活上只能怎樣? 所以營養方式屬于異養型。 布置練習。 展示細菌分裂圖,導入細菌的生殖。 播放細菌生殖過程視頻。 創設情境:如果遇到不良環境也能分裂嗎? 那會發生什么變化? 芽孢是怎么形成的,請閱讀課本P74小字部分。 分析與細菌分布廣泛有關的因素。 布置完成技能訓練并指學生分析其結果。 小結課堂內容。 布置練習。 評講練習并糾正錯誤。 |
學生回答:細菌菌落菌落小,真菌菌落大。 學生回答:顯微鏡。 閱讀課本并找出關鍵句子。 回答問題:第一個發現細菌的人是列文虎克,是在17世紀后葉通過自制顯微鏡觀察老人的牙垢觀察到的。 觀察圖5-43并進行分析。 觀察實驗結果,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細菌是由原有的細菌產生的。 回答問題。 回答問題:微生物學之父。 回答問題:實驗。 閱讀課本P72-74。 分析圖片,得出結論:細菌個體微小,有球狀、桿狀、彎曲或螺旋狀。 是單細胞生物。 思考并回答:一樣的。 觀察分析圖片,得出結論:細菌的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沒有成形細胞核。特殊結構有:莢膜和鞭毛等。 對比分析細菌和動植物細胞圖,并總結出細菌沒有葉綠體。 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 完成練習。 觀看圖片并思考細菌的生殖方式。 觀看視頻總結細菌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回答:不能。 回答:形成芽孢。 閱讀課本。 做筆記。 完成技能訓練。 完成練習。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