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細菌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細菌》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細菌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
第二節 細菌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再介紹細菌時,是從細菌的發現史引入的。引導學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沿著“不知細菌的存在——顯微鏡的發明——觀察到細菌——不知道細菌從哪里來的——細菌是自然發生的——巴斯德實驗——細菌是由原來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巴斯的發現多種細菌和真菌及預防細菌真菌污染的方法”的思路分析細菌發現的過程,感受技術對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以及理性的懷疑精神和正確的研究方法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紹細菌的結構時,教材的編寫突出了直觀性,一是文字的直觀,表明了細菌個體的微小;二是圖片的直觀,用經過人工處理的顏色鮮明的細菌的電鏡照片讓學生觀察細菌的多種形態。用細菌的結構示意圖介紹細菌,用細菌分裂的電鏡照片幫助學生了解細菌的生殖。同時教材的編寫強調了學生動腦思考,如“觀察與思考”引導學生從“回憶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入手,在觀察時,思考細菌與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點。這樣編寫的目的是使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啟動學生的思維,在此基礎上總結歸納出細菌的結構特點。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抽象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有一定提高,課外知識較豐富,對新事物、未知世界容易產生興趣、求知欲強的特點,通過多種演示手段,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通過學生熟知的生活常識,引導學生從宏觀到微觀的理解,并引導學生關注生物研究在社會生活的重大作用。
三、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 2.說出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3.認同發現細菌的過程中理性的懷疑和技術的進步起來的重要作用。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 難點:
1.“觀察與思考”活動,比較細菌與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五、教學方法
課前微課中內容的呈現短小精悍,通過三個小故事說明細菌的發現史,講解或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結合自主學習任務單初步了解本節課的基本內容。
課堂活動中,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通過組織小組討論學生課前自學時提出的疑難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展示自己,評價他人的機會,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任務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任務 自主學習
下發學習任務單
任務單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觀看微課程《細菌的發現》 了解細菌的發現史,學習巴斯德實驗的過程和原理。
二、利用互聯網搜集細菌的資料 通過查詢了解大腸桿菌、金黃色葡
學生根據任務單,結
合微課等資源自學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完成任務單上的問題。
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的學習充滿樂趣,不再枯燥乏味。
萄球菌、空腸彎曲菌等形態結構和與人類的關系。 三、“角色扮演” 自學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等問題
(二)課上任務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三分鐘 情境引入
引入小資料創設問題情境:
“你們給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是我們家的大恩人。”這是一名重癥破傷風患者家屬發出的感慨。2011年,來自濱州市信陽縣16歲的小楊左足被扎了一個很深的傷口,但他只是隨便用水沖洗了一下,未行預防破傷風治療。三天后,小楊在無明顯誘因情況下出現張口困難,頸后部肌肉緊張,有陣發性的緊縮,自主活動受限等癥狀,于是到當地醫院就診,醫院懷疑是“破傷風”,專家查看患者后診斷為“重癥破傷風”,并迅速組織科室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搶救,經搶救后,患者仍持續喉痙攣、頻繁抽搐、呼吸衰竭,隨即實施重癥監護。經過40多個日夜,在醫務人員的精心搶救治療與護理下,小楊奇跡般恢復了健康,并痊愈出院。
提問:小楊為什么會得“重癥破傷風”?
介紹破傷風桿菌的特征 引入主題:細菌
學生根據課前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能說出是由于破傷風桿菌感染所致。 激趣導入,讓學生
的注意力迅速回到課堂,初步了解學生任務單的完成情況,培養學生
信息分析能力。
預習檢測
學習任務一:
細菌的發現
小組交流討論任務單,預習檢測: 問題1最先發現細菌的人是誰?★ 問題2.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中為什么要將肉湯煮沸?★
問題3.為什么要用兩個瓶子?實
驗的變量是什么?★★
問題4.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
問題5.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
發現過程有什么新的認識?★
結論:說明巴斯的實驗是對照實驗,變量是微生物。巴斯德證明了
學生通過觀看微課,
能輕松的說明實驗結果。
學生說出自己對科學發現的體會
鍛煉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對學生任務單的完成情況基本了解。
讓學生體驗科學的嚴謹性、發散創新和拓展思維。
肉湯的腐敗是由來自空氣中的細菌造成的。
學習任務二: 細菌的形態結構
設置問題情境: 提問:哪位同學能將空氣中的細菌給老師拿來看看?
展示一組圖片:這是一個“干凈”的圖釘
展示電子顯微鏡下將圖釘從100倍放大至30000倍的圖片。
用“大約十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來形容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
展示電子顯微鏡下的不同形態的
細菌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說出細菌的不同形態。
細菌的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 如:破傷風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
通過“我想說”活動,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資料,小組內互相交流搜集的資料。通過搶答模式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一般多不致病,為人和動物腸道中常居菌的是哪種細菌? 問題2.誰有“噬肉菌”的別稱? 問題3.在暗視野鏡下觀察似飛蠅,可引起集體食物中毒的是哪種細菌?
過渡問題:他們的形態各不相同,那他們的結構相同嗎?
學生都能感受到細菌個體微小,并能了解到觀察細菌要用到高倍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
通過觀察得出細菌的外部形態特點
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搜集的資料,并初步了解各種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問題情境吸引了學生注意力,讓學生通過視覺效果體驗到細菌個體的微小。
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體驗尋找知識的快樂,并學習歸納整理資料的過程。
學習任務三:
觀察與思考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結合自學任務單,課堂上臺充當角色,為全班同學講解。三分鐘時間小組內預演。 問題1:細菌的結構特點: 細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有些細菌的細胞壁外有莢膜,有保護
作用,有些細菌有鞭毛,起運動功
能。與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是,
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型的
細胞核。這樣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
問題2:細菌能像植物那樣自己制造有機物嗎?
對比植物細胞的結構,發現沒有葉綠體,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他們是生態系統中的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當不同角色,通過對比得出細菌的結構特點。
學生根據回憶舊知識推測出植物和細菌的營養方式。
小組通過交流討論,“cosplay”活動增加學生的新鮮感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
給學生自我突破的機會,上臺展示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更吸引全班學生的注意力。
問題層層遞進,將重難點分層學習,
分解者。 問題3:你能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是什么嗎? 細菌:異養: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包括①寄生:從活的動物體內吸收有機物來生活②腐生:依靠分解動植物的遺體,從中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展示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結果適當給予提問引導。 展示細菌的分裂過程圖片 問題4:細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生殖特點:分裂快,數量多 技能訓練:
“做一做”“看誰快”
快速完成細菌繁殖有關的計算題,學習計算方法。
通過計算讓學生體驗到勤洗手的重要性。 提問:為什么我們經常洗手,保持衛生,細菌還是無處不在呢? 細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 介紹芽孢的特性,通過圖片展示芽孢的形成和萌發過程,區分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 積極展示自己的成果。
學生通過技能訓練自己體驗到保持衛生、勤洗手的重要性。
由簡入難。
將細菌的生殖特征結合到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學習科學知識體驗到保持衛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結
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細菌的發現 二、細菌的形態
三、細菌的結構 四、細菌的生殖
學生在任務單上以這三個方面為大框,歸納總結你學到的內容
學生基本能將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歸納總結出來。
充分給了學生對
本節學習內容思考的時間,自己歸納整理,加深印象。
達標訓練
學習任務結束后下發一張達標訓練題,包括八個選擇題,一個非選擇題。
教師運用UMU互動學習平臺,將答卷傳送到電腦上,生成二維碼,讓現場老師掃碼加入到答題中,與學生能快速完成達標訓練題。看到老師
們答錯的題目積極
的講解糾正過來,在講解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認識。
新技術的運用增加學生的新鮮感,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快速展示對比評價的目的。
學生同時答題,答題結束后,展示教師們的答題情況,讓學生說出正確答案,給教師講解題目。
板書設計
第二節 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巴斯德實驗結論 二、細菌的形態:球菌、桿菌、螺旋菌
三、細菌的結構特點: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無成型的細胞核) 四、細菌的生殖:1.分裂生殖 2.芽孢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