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新文化運動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9課《新文化運動》東北育才學校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歷史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9課《新文化運動》東北育才學校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教學目標
1.課標要求
列舉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代表人物、興起的標志、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等。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系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研讀文字、圖片等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究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內容和影響,做到論從史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識。感受到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
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維新派主張君主立憲,革命派主張共和,但都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中國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進的中國人想到要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于是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將本課內容整理為四個部分: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興起、主要內容及影響,條理清晰、線索明確。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初二的學生,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他們對儒家的“綱常倫理”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選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讓學生體會,使學生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和理解,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難點: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教學方法
1.充分利用情境式教學方法,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模式,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升華情感。
2.利用多媒體教學配合情境設置,設疑引思,探究互研,歸納總結,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層層鋪墊,步步推進,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開拓學生的思維。
3.注意應用史料教學,史論結合,以史論證,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而且還能夠 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能力。
2
板書設計
民主 科學
馬克思主義
新文化運動
設計思路:采用一棵嫩芽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希望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民主、科學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可以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影響深遠,這樣避免與PPT內容重復,又做到首尾呼應。
教學設計
情境導入
教師活動:播放歌曲《蘭花草》,出示胡適創作于1921年的《希望》,友人送他一盆蘭花草,他歡歡喜喜的帶回家,讀書寫作之余悉心照料,但直到秋天也沒開出花來,于是就寫了這首小詩。其實從美國學成歸來的胡適不僅期待著來年花開,更執著于他所帶回的新思想、新文化可以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這首看似簡單的詩,卻閃爍著思想的光茫,照耀著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那個充滿希望的時代。
學生活動:聆聽學唱《蘭花草》,感受其明快的旋律,簡單的歌詞,了解《希望》創作背景。
設計思路:活躍課堂氣氛,初步感受白話文,將“希望”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全課。用一段瑯瑯上口的旋律形成關聯記憶。 講授新課:
一、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教師活動:提問“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不斷進行著近代化的探索,試圖改變國家腐朽落后的面貌。誰能歸納一下,都進行了哪些探索?”
學生活動: 歸納整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從器物到制度層面的探索。 過渡:我們向西方學習著技術、制度,然而,這些探索都失敗了,深受西方思想文化影響的先進青年們陷入深深的失望和彷徨之中,他們失望于國家依然貧弱,西方列強雖然忙于一戰日本卻對我們虎視眈眈,妄圖把中國成為他的殖民地。他們失望于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政府,民主共和并沒有如約而至,袁世凱上臺以后,作為共和制國家的大總統,卻效仿古代帝王祭天、祭孔,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政府是這樣,那民間呢? 出示圖片《1914年袁世凱率百官到孔廟祭孔》、《辛亥革命后百姓對聯》
4
材料四:從前有個秀才到村里閑逛,看到一則征婚啟事,上面寫著:“烏黑頭發無麻子腳不大周正”,秀才覺得這姑娘很不錯,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點就暈過去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材料五:“為什么改革思想, 一定要牽涉到文學上? 這因為文學是傳導思想的工具。”
——蔡元培《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
學生活動:總結出: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了解民主是指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科
學包括西方自然科學,以及研究、處理問題的科學精神;新道德包括男女平等、個性解放、 人格獨立、權利平等;新文學要避免陳腐、雕琢、艱澀,提倡新鮮、平易、通俗。
過渡:正當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苦苦探索,想改變中國的時候,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豁然開朗,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可謂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知道李大釗在1918-1919年間開始發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如《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號召中國人民應翹首迎接新文明的曙光。感受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新文化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設計思路:通過史料教學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論從史出的能力,突出重點。恰逢文學革命100百周年,讓學生們對比閱讀胡適的《蝴蝶》和杜甫的《曲江二首(節選)》,感受文字的魅力和力量,了解白話文運動在此時的作用,也有助于后面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通過對“新世紀的曙光”的學習,使學生們感受到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基礎,感受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一:《新青年》“象春雷初動一般,„„驚醒了整個時代的青年。他們首先發現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認識了自己的時代,再來看舊道德,舊文學,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種子。一些青年逐漸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鎖,歌唱著沖出了封建的堡壘”。
——北大學生楊振聲
材料二:新文化運動掃除了過時的思想桎梏,點燃了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火炬,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學術罕見的繁榮期,一部中國現代學術、思想、文化史,嚴格點說是以新文化運動為起點的。
——中山大學袁偉時
學生活動:分析材料,感受新文化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問題探究:新文化運動時猛烈抨擊舊道德,舊文化,而現在我們卻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你認為兩者矛盾嗎?為什么?
補充介紹: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曲阜市申報的祭孔大典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祭孔大典是華夏民族為了尊崇與懷念至圣先師孔子,而主要在
孔(文)廟舉行的隆重祀典,兩千多年來從未間斷,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稱作“國之大典”,成為世界祭祀史、人類文化節史上的一個奇跡。祭孔大典一般從每年9月26日持續到10月10日。新的歷史時期的祭孔大典,不僅將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群體集體緬懷先圣、繼承優良傳統、弘揚中華美德、提高民族素質、加強民族凝聚、增強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激勵后昆奮進、促進世界和諧、推動人類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同時也將在中國文化史、世界祭祀史、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
學生活動:結合學習經歷,暢所欲言。既認識到新文化運動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局限性,又認識到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設計思路:通過史料閱讀分析、合作探究突破難點;通過祭孔活動的學習,理解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拋棄傳統就等于割斷精神命脈”的重要思想,提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鞏固新課
課后作業
必做:《勝券在握》27頁1-6題。
選做:選擇一位最喜歡的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為其撰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小傳記。
目標檢測設計
設計思路:練習題依據沈陽市的中考題型,借鑒各地中考真題,讀圖說史題為作者原創試題。選擇題依據由淺入深的原則,按照講課的順序出現,符合學 生的思維習慣。讀圖說史和材料解析題考察內容包含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2016·四川成都)蔡元培、陳獨秀和胡適三人年有長幼,生肖都屬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稱作新文化運動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關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活動,敘述正確的是( )(2分)
A.陳獨秀1915年在北京創辦了《青年雜志》 B.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發起了新文化運動
6
C.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 D.陳獨秀和胡適都在運動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2.(2016·湖北隨州)1936年,毛澤東回憶說:“我在師范學校學習時,就開始讀這個雜志(指《青年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青年雜志》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為它宣揚( )(2分)
A.民主科學 B.自強求富 C.變法圖強 D.三民主義中學
3.(黑龍江大慶)學完中國近代史,班里開展了一次題為“近代化的探索”的歷史小論壇活動。下列有關內容選擇恰當的是( )(2分)
①虎門硝煙 ②洋務運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運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原創)觀看下面兩三幅圖片,回答問題。
圖一 “DS”雕塑 圖二 蔡元培雕像 圖三 李大釗雕像 圖一:“DS”雕塑位于北京大學學生宿舍區 。“DS”取自于新文化運動的口號“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立體變形的“D”字母代表民主,“S”字母代表科學。它記錄了北大一百多年生生不息、永不磨滅的革命傳統和高舉民主、科學大旗的愛國主義精神。
圖二:蔡元培雕像位于北京大學未名湖畔。蔡元培先生于1916-1927年間任北京大學校長,就任以來大刀闊斧改革,堅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學方針,聘請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為北大教員,使新文化運動的力量匯聚到北大。同時,在他的支持下,陳獨秀將《新青年》雜志遷到北大,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陣地。他為北京大學的發展和中國教育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圖三:李大釗雕像位于北京大學俄文系門口。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從1917年底受聘北大,以北大教授的身份兼任圖書館主任,1920年為政治學系教授,1921年改聘為史學系教授,北大度過了整整10個年頭。這是他38年生命歷程中最寶貴最輝煌的10年,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彪炳青史的業績,也為北大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7
(1)從以上圖片和文字介紹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點?(寫出三點即可,3分) 信息點一: 信息點二: 信息點三: (2)通過圖文介紹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2分)
5.(2013·沈陽中考)材料解析:思想是變革的先聲,是行動的先導。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5分)
材料一:那時候的熱血青年可以說沒有不被《新青年》影響的。毛澤東曾回憶說:“《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雜志,由陳獨秀主編。當我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我就開始讀這本雜志。我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范。”《新青年》還有針對性地以通信形式回答各地青年提出的種種問題。1915年至1919年12月,僅陳獨秀所寫的回信就有四十余封。 材料二:
陳獨秀 1902年赴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留學 1907年赴法國考察研究 蔡元培
1902年赴日本考察 1907年赴德國訪問 1912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留學
胡適 1910年赴美國留學
李大釗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 魯迅 1902年留學日本
材料三: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說,中國作為協約國也貢獻了不少的力量。可中國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一出現就成了帝國主義列強的盤中餐„„最后還要簽訂《凡爾賽和約》,這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情。消息傳回國內,民眾頓時就憤怒了。最先走上街頭表示抗議的,就是激憤的學生。
——摘編自《中華民國史》
材料四:文化泰斗、民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蔡元培先生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為北大的辦學方針。20年代赴美考察期間,他曾先后作過題為《東西文化聯合之趨勢》、《東西文化結合》等演講。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等藝術大師,都精通東西畫法,如林風眠的畫風既近于壁畫與年畫,又帶有油畫、粉畫和瓷器畫等韻味,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1)根據材料一回答,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刊物是什么?并寫出新文化運動發生于哪一世紀初期?(2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表格中的人物后來為什么會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1分) (3)材料三中的“抗議”是指哪一運動?(1分)
(4)根據材料四,概括此時文化領域內呈現的新特點是什么?(1分)
參考答案:
1.C 2.A 3.A
4.(1)可從雕塑地點、雕塑意義、運動陣地、運動口號、運動代表人物、運動內容、人物影響等方面回答。
8
(2)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陣地。 5.(1)《新青年》;20世紀初期; (2)出國留學,受外國文化影響; (3)五四運動;
(4)東西方文化融合
教學反思
秉承傳統,打造高效課堂,讓學生在一堂課中有切實的收獲,甚至受用終生;貫徹課標要求,豐富學生的眼界,讓歷史更加鮮活。閱讀、思考、質疑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學習技能,教師在課堂上營造思辨的學習氛圍,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不足之處:受錄播教室的影響,學生略顯拘謹,生生互動很少,教師補充內容較多,留給學生的思考空間少了一些。以后可以通過微課、公眾號等形式形成資源庫,留給學有余力的同學。雖然注重了將課題研究《開卷考試下歷史閱讀課教學實踐研究》與教學實際相結合,但史料容量較大,對于一些基礎薄弱班級學習起來會有一些吃力。
教學資源
1.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教師教學用書 2.中學歷史教學園地http://www.zxls.com/ 3.鳳凰大視野《新文化運動旗手的命運圖譜》
紀錄片《見證·親歷》 啟蒙第1集《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