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新文化運動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9課《新文化運動》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歷史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9課《新文化運動》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標志,及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歷史意義。
2. 為學生搭建思考的平臺,分析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看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歷史,進而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繼經濟和政治領域近代化之后,思想文化領域也迫切地需要近代化。
2. 通過問題探究、交往溝通等方式,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歷史之間形成對話,共同分析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影響,培養學生對于歷史新事物的鑒別和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從而增強在新時代條件下民主與科學的意識。
2. 通過學習本課,感受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使命感。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平素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即便有些問題他們還未接觸過,但當問題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往往可以基于相關的經驗和知識,依靠已有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
鑒于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結合本課富有極強歷史邏輯性和生命詩意的教學內容,我選擇了問題探究、交往溝通式的教學方法,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歷史之間形成對話,構成一種理性、和諧、自然的課堂氛圍,共享知識,共享智慧,給知識注入生命力,使之鮮活起來。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意義。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把斗爭鋒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新文化運動
以頭腦風暴式的競猜,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展示北大;請D片)
北大;盏闹黧w部分是1917年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請魯迅先生設計的。這樣的設計至少蘊含著三個層次的含義,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誰能試著猜一下?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
其一,可上下拆分,分兩部分,為北大二字;
其二,整體形似脊骨,寓意北大青年為中華民族之脊梁;
其三,可視為三個“人”,下方之人肩頭為兩人,寓意為北大學生肩負著開啟民智的重任;那究竟是怎樣的歷史背景讓魯迅先生給予青年學生如此大的期許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第9課新文化運動。
設計思路:以具有沖擊力的頭腦風暴式的導入,一下子就能集中初中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使其帶著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
活動2【活動】自主學習,提出問題
學生結合導學案,自讀課文,并做好批注,構建課知識框架。并將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導學案上記錄下來。
當學生完成自學任務后,舉手發問,提出問題。
設計思路:
設計思路:以導學案和教材為依托,引領學生梳理本課線索,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
把課堂還給學習,同時也給予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提出問題。
活動3【活動】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活動4【活動】(一)來自時代的呼喚
1.教師引領學生共同帶著問題,“去趟民國(1912——1915)”,了解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
首先,播放視頻《民國初年政治掠影》(節選自《復興之路》),請學生分析民國初年的政治氣候。
再結合漫畫《袁氏新路歷程》,進步加深學生對袁世凱政治訴求的了解。
袁世凱的政治訴求,引發了其從扶起尊孔復古的大旗,這與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發
生激烈沖突,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
2 . 創設情境:出示陳獨秀《青年雜志》封面及其相關解釋等史料。
請學生根據材料探究分析:
陳獨秀創辦此雜志意欲使中國以誰為師?又將學習定位在那一層面?
學生回答
過渡:《青年雜志》在創刊第一年銷量并不好,真正使它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陣地,在中國思想界大放異彩,是得益于北京大學及其校長蔡元培先生的鼎力支持。同學們,你們知道北京大學的前身是哪一座學校么?
學生回答
對,是戊戌變法時期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在蔡元培先生擔任這所學校的校長之前,這所學校學風又是怎樣的呢?
活動5【活動】(二)大學與大師的握手
1. 引領學生體驗歷史,模擬新文化運動前北京大
學師生問候語,在體驗中了解當時北大學風。
2.請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第二部分 自主學習中
批注教材的內容探究分析:北大由一所學風陳
腐的大學變為新文化運動最前沿的原因何在。
學生回答
教師點撥:當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長后,提出
“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思想,一時之間北大群星璀璨,既有終身以“新青年”自居的陳獨秀,也有獲有35個博士學位的“中國自由主義之父”胡適,“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還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釗。當然也包含了這樣一批人,他們頭戴瓜皮帽,
梳著大辮子,身著長袍馬褂堅信儒家思想可以拯救一切的辜鴻銘等人。一時之間,北大思想沖突、碰撞不斷,儼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最前沿。那情況究竟如何呢?
就讓我們共同走近今人所還原的那段歷史
活動6【活動】(三)新舊文化之辯
1.創設情境: 播放視頻《新舊文化之辯》(節選自《建黨偉業》)
請學生思考:視頻中涉獵了新文化運動中哪些人物?并結合自主學習部分所了解的知識概括其觀點,進而明確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其后,結合學生在自主學習部分提出的與新文化運動內容相關的問題進行探究分析。
設計思路:以具有沖擊力的視頻調動學生興趣,渲染獨特的歷史氛圍,以此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感知歷史的同時,動手動腦,整理運用知識,體驗歷史學習過程。
2.由以上情境生發開去,請學生結合史料,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突破與新文化運動內容 相關的難點。
(1)思考、討論:何謂“舊道德”。
(2)案例分析:暢想、還原歷史本真,結合案例與所學知識分析在舊道德下,人們會過著怎樣生活。
案例:有一女子唐氏19歲,奉父母之命許配給并未見過面的張家二郎 ,還未嫁過門,未婚夫就死 了,為了做烈女,唐氏選擇自殺殉夫,歷盡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絕食,最 后服用砒霜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北京《中華新報》(民國初年)
(3)小組討論:結合“封建綱常”、北京《中華新報》報道的唐氏女子案例,及中國古代陋俗分析理想中 的新道德應如何構建。
(4)體驗歷史、感悟又生命的歷史:出示文言文《二郎廟碑記》
為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廟修廟莫如修二郎廟夫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而老郎之子也 廟成大郎之弟廟前有老柏樹一株焉人皆以為樹在廟前余獨以為廟在樹后
提出問題:請學生為該段文言文填上句讀。并談談使用文言文傳播文化會遇到哪些困 難。
設計思路:小組討論中,請各小組選派代表發言。其后,請給小組針對其它小組的看法,明確本組觀點,在思維碰撞中教師點撥,何謂新舊道德、新舊文化,及新文化運動把斗爭鋒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活動7【活動】(四)再去民國
1. 創設情境:《民國思想映像……》
材料一 1913年江蘇第一師范學校招考生徒,應考者300余人。其中,崇 拜孔孟者占218人,占三分之二強。
——上!稌r報》1913.7.1
材料二 1924年,北京大學校慶周年紀念的一份民意調查中,
題為“你心中國內大人物是哪位?”結果如下:
在總數為1056票中,
孫中山得473票,
陳獨秀得173票,
蔡元培153票,
其他人均沒超過50票,而孔子只有1票。
——《中國現代社會史》
請學生觀察分析,從材料一到材料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文化運動前后,青年人的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師點撥,輔以以下史料,談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北大1916級中文系學生楊振生說:
《新青年》“象春雷初動一般,……驚醒了整個時代的青年。他們首先發現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認識了自己的時代,……一些青年逐漸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鎖,歌唱著沖出了封建的堡壘……。”
“新文化運動是人的運動。”
“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號
過渡:我們常用歷史的眼光審視今天,現在就讓我們反過來用今天的視角去看待歷史。我該如何評價這場對中華民族影響至深的思想解放運動呢?
2.創設情境 小組討論: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當如何對待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小結本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