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_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_沈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_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_沈陽師范大學沈北附屬學校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設計
一、教學思想
本課以 “重溫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之路”為線索,通過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每個階段的分析,以及對以張謇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家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在振興民族經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我們必然也會遇到困難,但同時也要為之拼搏。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給我們生活帶來了便捷,同時也要客觀接受和面對外來事物,注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二、教學內容
(1)內容:本課程選用的教材是人教2011課標版(部編)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25課《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2)內容解析:鴉片戰爭后,海禁大開,各種外來事物紛紛進入中國。近代中國被迫成長、探索,被強制拉入西方工業文明的輻射范圍之內,由此引發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變化。以張謇、榮氏兄弟為代表的中國近代民族資本家創辦了近代企業,雖然飽受國內外多種勢力的擠壓,但總體始終是以頑強的姿態向前發展。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新型交通通信工具的引進,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剪辮易服、改稱謂等社會風尚的革新,不僅改變了舊有的習俗,而且也對國民平等、民主等觀念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也是本課的重點。 三、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張謇的故事,了解其“實業救國”的精神;通過張謇創辦實業的經過,認識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原因和特征;了解民國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通過資料、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主導,共同探究問題,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讓學生感受到張謇、侯德榜等人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學生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這一概念在理解上會有一定難度,更加不好理解的是“曲折的、艱難的發展”。同時,學生雖然能夠在思想上接受對近代生活的變化,但是變化的原因,以及這種變化體現了什么思想理念,卻不好理解。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初二學生,八年級學生通過前幾個單元中國近代戰爭內容的學習,對中國近代史進程有了
一個基本的了解。但由于知識面不廣泛,課本史料相對匱乏,多為理性分析,感性認識較少。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可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旨在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最佳效果。 五、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為了有效實現教學目標,本課運用新型教學工具“希沃白板”,采取“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課堂趣味。同時將史料、科研成果和圖片、視頻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更好地展現歷史發展過程及其本質,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歷史,發展歷史思維。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利用希沃白板中的課堂活動,調動兩名學生到黑板前參與找出 “民族品牌、民族企業家”的游戲,游戲以比賽形式進行。 設計意圖: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2、教師導入:剛才同學在游戲中所看到的各種標簽,是目前馳名中外的的中國民族品牌和民族企業家。但是,中國的民族經濟和民族工業的發展卻實實在在的經歷了一番曲折和艱難。同時,在中國近代,汽車、飛機、西餐等西方事物的傳入,也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去感受中國近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二)新課講授
知識點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20—121頁,自主學習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歷了哪幾個重要發展階段,完成下列表格:
時間 發展階段 19世紀六七十年
代
產生 甲午中日戰爭后 發展 辛亥革命后 實業熱潮 “一戰”期間 短暫的春天 “一戰”之后
再度受挫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整理和概括問題的能力。
◆教師設問: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個時期,中國有何特殊的歷史環境?為什么產生了最早的民族工業?
◆教師展示:材料:19世紀60至90年代,以恭親王奕䜣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發起了一場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運動,開始大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發展軍事和民用工業,李鴻章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輪船招商局。該局成立三年內,外輪損失1300萬白銀……民用工業創造了巨大利潤,一些有識之士紛紛投資建廠…… ◆教師設問:以上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中國最早的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洋務運動時期。 ◆教師設問:洋務運動是否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教師展示:1、洋務運動的性質和根本目的 2、洋務運動創辦工業的形式
◆學生回答:洋務運動是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為了維護清朝統治。工業形式是官辦、官督商辦。最終得出結論:封建主義壓迫民族資本主義。
◆教師設問: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發展,這又是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中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這使中國民族工業受到了刺激。
◆教師講述:中國民資工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批知名的民族企業家,這其中九不能不提一個人——張謇。
◆教師展示:張謇,由學生介紹。
◆學生討論:如果你是張謇,你會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從商嗎?為什么? ◆得出結論:張謇要實現“實業救國”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了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展現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精神。
◆教師展示:大生紗廠、南通博物苑、南京河海工程學校(現河海大學)、通州師范、大生企業系統構圖,介紹張謇的實業成就。
設計意圖:實現情感升華,使學生體會張謇具有崇高的“實業救國”抱負,從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師過渡:張謇等一眾愛國實業家帶動了實業熱潮,而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更給民族工業帶來了發展的良好契機。
◆教師設問:為什么民國政府主張發展實業?
◆學生討論回答: 民國政府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創建的,民國政府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所以勢必會發展資本主義,壯大資產階級。
◆教師過渡:之前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知識一個開端,近代民族工業遇到更好的一個機會要得益于一場戰爭,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教師展示:《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出口中國產品數額變化簡表》、《1911-1919年中國面粉業發展情況比較表》
◆得出結論: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無暇東顧,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經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教師提問: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戰后繼續發展,但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卻為什么陷入了蕭條? ◆教師展示:
材料:一戰后,曾極為暢銷的面粉業,1922 突遇洋粉360多萬關擔巨額進口量(1921年只有75萬關擔)的壓力,此后兩年,洋粉進口量均在500萬關擔以上,致使中國面粉輸出從1920年的396萬關擔猛跌至1922年的13萬關擔……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出現“短暫的春天的原因
◆學生討論后回答:“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再度受挫。 ◆教師總結:這一時期民族工業受到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外,還受到官僚資本主義的摧殘。
◆教師展示材料:官僚資本主義及“四大家族”
◆學生討論: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哪些外部力量的壓迫? 結論: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教師展示材料:《19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初我國輕重工業所占比重圖》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分布圖》。請同學們根據材料,說一說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學生回答:輕工業多,重工業少。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發展較小。
◆教師提問:為什么出現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學生回答: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等。
◆教師強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從誕生起就深受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以及后來的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造就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發展特點。
◆教師展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實現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振興民族工業、改善人民生活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所在。
——習近平在參觀《民族復興》展覽時的講話 ◆教師總結:盡管發展民族經濟曲折艱難,但是我們仍要不斷前行。因為振興民族經濟,發展民族工業,是實現中國夢和民族復興的關鍵。“實干興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國家領導在不同場合提出的發展經濟的理念。同時,在國家的支持下,當代涌現出很多民族企業家。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希望同學們也能為民族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支持國產。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熟知的民族品牌和企業家名人,喚起學生共鳴,提出支持國產,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知識點二: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師講述:工業文明的發展,推動社會生活的變化。展示圖片,引導師生合唱流行歌曲:“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東京和巴黎……”
◆教師設問:現在我們去旅行,有哪些交通方式可以選擇? ◆學生回答:飛機、高鐵、輪船……
◆教師過渡:現在的交通方式非常多樣,但是時間倒回到150年或200年前,可以選擇的出行方式九十分落后了。教師展示我國古代交通工具。
◆教師展示材料設問:通過詩句,古代通信方式有哪些?
1、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 ●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唐 ● 杜甫《春望》
◆教師講述:近代,電話,電報傳入中國,讓我們的通信方式更加多樣。
近代交通運輸業的飛躍離不開兩次科技革命的推動。英國和美國走在世界的前列,發明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火車和輪船,之后又出現了電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當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國門后,西方科技文化伴隨著侵略也大量傳入中國,包括火車和輪船在內的近代化的產物也進入中國,逐漸取代了中國傳統交通工具轎子、馬車和舊式帆船。
◆學生討論:新式交通和通信工具何時傳入?帶來什么影響?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19世紀70年代, 新式交通工具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新式通訊工具加強了人們之間的聯系和信息傳遞。工業革命使我國在科技方面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
◆教師過渡:伴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也開始發生了深刻變化。
◆教師展示:視頻材料《毛澤東小時候上學》
設計意圖:利用視頻直觀的體現出近代風俗方面產生的變化,加深學生的印象。 ◆教師:片中反映出哪些近代社會在風俗方面的變化?請同學來做一個填空游戲。 ◆學生回答:發型、服裝、禮節。
設計意圖:利用希沃白板課堂活動,增添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這說明精神文明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學生:民主自由、平等。
◆教師:是什么事情的發生,把民主、自由、平等理念帶入中國? ◆學生:辛亥革命后。
◆教師: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還表現在這些方面,教師展示圖片。
(講述并出示勸禁女子纏足、改稱謂、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煙、洋布、文明結婚、集體婚禮、公葬、追悼會等相關圖片)
教師過渡:雖然中國人在近代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卻有其自身的特點。接下來聽一段小故事,看一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
小故事:20世紀30年代,西北農民王老六的鄉下日子過不下去,自己又沒文化,只好坐著馬車來上海闖蕩,剛下車,他就被震耳欲聾的汽笛嚇得“撲通”一聲臥倒在地,沒等起身,他又是一陣臉紅心跳,原來他被眼前走過穿著緊身旗袍,露著胳膊大腿的女人又嚇了一跳,嚇了“兩跳”的他,好好看了看這高樓林立的大上海,時髦的先生小姐比比皆是,新奇的電車、汽車來來往往,目不暇接的王老六已經樂不思蜀了……
◆教師:這些社會生活變化呈現出什么特點?(學生通過對比得到結論。)
◆學生:變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的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
教師:如何面對外來事物的傳入?
學生:客觀面對外來事物、保持文化自信、不崇洋媚外、拒過“洋節”、弘揚中國傳統
文化。
設計意圖:((將歷史升華到現實中來,突出歷史的現實意義,深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突破難點,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及解析能力。)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沿著先人的足跡,走進了百年前的中國,目睹了我們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的碰撞的年代,不斷求新求變,創辦中國自己的民族工業,改變以往社會中的陳規陋習,使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乃至生產生活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此提出倡議,希望同學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支持國產、好好學習,為振興民族經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目標檢測設計 (一)填空題
1、 _________________,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狀元實業家_________________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
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獲得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二)選擇題
1、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曾被譽為“中國輕紡工業第一人”,又被稱為“狀元實業家”。此人是( )
A.張謇 B.李鴻章 C.陳啟元 D.張之洞
2、令李鴻章傷感反省——“洋務是紙老虎”;讓康有為、梁啟超憤然上書——變法圖強;使張謇暗下決心——“實業救國”的共同背景是( )
A.鴉片戰爭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 B.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C.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3、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年均注冊工廠(家)出現如下圖所示變化的原因包括( )
①清政府的推動 ②辛亥革命的鼓舞 ③“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 ④歐洲列強忙于戰爭,
無暇東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圖反映的是我國某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它主要表明( )
A.封建傳統等級觀念已徹底廢除 B.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C.國民人格平等的觀念逐漸形成 D.新文化運動推動習俗改革
5、19世紀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員要與在上海的親友取得及時聯系可以選擇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
A.寫封書信 B.拍有線電報 C.發無線電報 D.打長途電話
6、鎖定瞬間即逝的歷史時刻依靠的是近代發明的( ) ①電報 ②電影 ③電腦 ④照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三、材料分析題 材料一:
材料二:“查前清官廳視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爺等名稱,愛之者增慚,施之者失體,殊共和政體之玷。”
──孫中山
請回答:
(1)根據表格提供的信息,請你判斷反映的是什么現象?
(2)結合課本所學基礎知識,請你分析一下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頒布剪辮令,這是為什么? (4)孫中山對材料二現象的認識是什么?
(5)根據材料一,請你談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怎樣對待這種現象的?說明了什么? 【答案】 (一)填空題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張騫 3.紡織業 面粉業 4.新舊并呈、多元發展 (二)選擇題 A C D C B C (三)材料分析題
1.(1)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生活習俗發生的變化。(2)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西方文明成果的傳入。(3)清朝特有的辮子,是滿族貴族占統治地位的象征,是殘酷的民族壓迫的標志,辛亥革命后頒布剪辮令,剪去大辮子去除舊俗,做中華民國的新國民。(4)孫中山認為清朝官場稱人為“大人、老爺”玷污了共和政治。(5)革除舊的官場稱呼,改稱職務,民間互稱“先生”“君”;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 八、教學反思
本課涉及經濟內容,內容較為抽象,不容易理解。初中的學生對此興趣不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突出游戲加入、材料選取的趣味性,增加了讓學生參與的重點環節,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社會生活變化這一主題中,生活性濃厚,增加學生講解的環節,同時以課件、視頻資料的配合,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達到理性認識,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讓學生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九、板書設計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辛亥革命后、“一戰”期間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蕭條:20世紀二三十年代
特點:總體落后
交通和通信
二、社會生活的變化 社會風俗
特點:新舊并呈、多元發展 十、教學資源 (一)教學資源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導學案
【課前預習】
1、我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有哪些重要階段? 2、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情況如何?原因有哪些?
3、近代中國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有哪些變化?有何影響?說明了什么? 4、近代風俗習慣的變化體現了什么思想理念? 5、如何面對外來事物的傳入?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曲折歷程
(1)產生:__________________,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發展:__________________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元實業家_________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_____________”道路。
(3)“短暫的春天”
①__________________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來源:Z。xx。k.Com]
②__________________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時間 發展情況
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
(4)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
2.原因: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雙重壓迫;________________的摧殘。 3.評價: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它們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而且主要集中在________部門,_________基礎極為薄弱。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會生活的變化
1.變化
(1)交通: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
(2)生活習俗: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體現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新風尚。
(3)其他: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也受人青睞。
2.評價: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導學案
【課前預習】
時間 | 發展情況 |
剪發辮 | |
易服飾 | |
改禮節 | |
習洋俗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