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秦統一中國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9課《秦統一中國》甘肅省 - 蘭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五四學制2011課標版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9課《秦統一中國》 教案
教材分析
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中華統一的先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秦始皇實現統一,既卓而不凡又專斷殘暴,成為后人爭與評說的千古一帝。本課內容即以秦始皇為核心安排和展開。滅六國是實現統一;建立專制集權統治、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是鞏固統一;焚書坑儒從主觀上仍是為強化統一;北擊匈奴、修長城,南征越族、開靈渠,將祖國境內的多民族置于秦的統一旗幟之下,更成就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偉業。以此為主線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并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評價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是上好本課的關鍵。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秦的統一及鞏固統一的措施,概念多,跨度大。 本課的難點是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概念的理解。 學生分析 知識狀態
①對秦朝的各類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對長城非常熟悉,但是對其相關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多。 認知能力
2
①聯系、比較能力較差,對秦朝制度、政策的變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②理解思維能力水平較低,對一些專有名詞或概念如“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易理解。
學習情緒
①對掃六合、焚書坑儒等故事性較強的事件非常感興趣,有求知欲。
②對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結論評價不感興趣。 教學策略
針對本課概念多,跨度大這一特點。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采用動態圖示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手段,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針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概念較難理解。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又較差的特點,教師采用直觀圖示法和聯系法,將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充分調動,從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老師想先請大家看一段視頻,觀看的時候同學們就要注意視頻反映的是我國歷史上的什么戰爭?
展示視頻《秦王掃六合》,創設歷史情境,并借用李白《古風》,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到本節教學內容并引發思考。
生:“秦王掃六合”
3
師:“秦王掃六合”何等的威風,秦王掃六合實現統一之后又是如何來統治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的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今天的課題──《秦統一中國》。
【學習新課】
師:在共同領略了春秋戰國的風云爭霸后,我相信大家對著名的“戰國七雄”肯定還記憶猶新,那 “戰國七雄”究竟是哪七個國家呢?
生:回答
師:戰國末年,強大的秦國不斷通過戰爭和遠交近攻的策略,從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間先后滅掉了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陽。秦國的歷史結束了,秦朝的歷史開始了。
當年的七國諸侯王哪一個不是威震四方,哪一個不是傲視群雄?但也難逃六合的命運,那大家想一想,秦為什么能完成統一?
生:回答
師:秦通過商鞅變法,封建改革,增強實力;長平之戰,贏得優勢;統一大業,順應民心;秦王嬴政,雄心大略值得佩服。但敬佩之余我們不免又多了幾分擔憂,為什么?現今的秦王面對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他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他還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呢?下面老師請大家小組討論后告訴我。
生:討論回答。
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總結。
4
政治:1.六國舊貴族不甘心亡國;2.秦的疆域擴大,管理比以前困難。
經濟文化:3.各地官員反映治理困難重重,收上的賦稅錢幣各色各樣,糧食多寡不等。4.各地民眾看不懂下發的詔書。5.儒生借古非今,霍亂百姓,毀我大秦基業。
軍事:6.北方匈奴不斷進犯,殺我人民,掠我土地。7.因為秦軍運輸供應不上,秦軍出征南越在嶺南地區苦戰三年,仍無建樹。
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面對這么多的問題,秦王怎么解決呢?各小組討論。
生:看書、小組討論歸納。
生:回答。
師:認為自己功高蓋世就稱皇帝,可見這位帝王的霸氣。但偌大的江山,一人之力恐難為之,怎么辦呢?我們這位聰明的皇帝呀,又立刻尋思著為自己找來了三位得力的干將。即屏幕上顯示的“三公”。
5
其中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其職務就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國務院總理,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則負責監察百官,而這三人又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這樣一來,秦始皇既分擔了壓力,又把中央的大權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中,可謂一舉兩得。然后他把全國分為若干個郡縣,派官吏直接管理。通過郡縣制把地方上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最后中央的權力又集中到了最高統治者皇帝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兩者相結合,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制度的核心是皇權,這樣就極大地鞏固了統一,所以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在這方面,秦始皇可謂是萬世開基。
師:秦始皇解決了政治上的問題后,我們再來看看他是如何解決經濟上的問題的?
生:回答
師:秦始皇就下令統一度量衡。(度──丈量長度的工具,量──量容量的工具,衡──稱重量的工具。)通過一道計算題幫助學生理解古今單位的區別。
接著,為了便于統一后各地經濟的流通,秦始皇下令將全國的貨幣統一成了秦國使用的圓形方孔錢。
師:在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后,各國交流中還有一個最大的障礙是什么?
生:文字
6
師:例如一個馬字七個國家就有七種不同的寫法。不僅如此,各地還有不同的方言。我們知道,即使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還有感于語言交流的障礙,更何況在交通不便利的秦代,文字又不統一。這種困難可想而知。認識到這一點后,秦始皇下令將簡化了的小篆作為了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以后又出現了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拓展介紹中國文字發展的歷史。一直到現在,我們知道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但文字卻始終是統一的,這就是。在這方面,秦始皇可謂是功在當時,利在千秋。
為了統一思想,統一了文字之后的秦始皇又上演了一幕“焚書坑儒”的悲劇。焚書是為了防止人們借古諷今,對反對自己的人卻選擇了用坑殺的方式,可謂草菅人命、天理不容。其殘暴令人發指。
師:憑借著一位皇帝的睿智和膽略,秦始皇實現了中原的一統,他是否就此滿足了?
生:沒有。
師:他不僅沒有滿足,相反還醞釀了一個更為大膽的計劃。即征服歷代統治者都望而卻步的嶺南地區。然而,50萬秦軍的糧草問題卻又成了另一道難題,因為當時的長江和珠江之間還沒有河流相通,所以他聽從建議,在湘江和漓江之間修筑了一條運河,打通南北兩大水系,這條運河就是今天的靈渠。靈渠修筑后的秦軍不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征服了嶺南,而且也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嶺南,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發展。
師:正當秦始皇躊躇滿志地構筑他強大的帝國體系之時,北方一
7
個少數民族——匈奴也正肆意崛起,并不斷威脅著秦北部的邊防。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師:為抵抗匈奴的進攻,秦始皇修筑了萬里長城。秦始皇修筑的長城確實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直到今天,長城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還以它的雄偉而文明于世。然而我們也要清楚修長城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修筑長城,秦始皇動用民工達三十萬之眾。被征集來的民工,風里來,雨里去,在監工的鞭打下,沒日沒夜,流血流汗地干活。許多人犧牲在了長城腳下了。甚至連婦女都被征調。其殘忍由此可見一斑。
師:秦始皇在位期間為秦的發展可謂是殫精竭慮,的確也成就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大家知道秦朝的疆域四至嗎?
生:回答
師: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輝煌一時,短暫的秦帝國雖已滅亡,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卻耐人尋味,并日益成為后人爭與評說的焦點。有人稱他是“千古一帝”,有人卻稱他是“暴君”。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師:引導學生對秦始皇一一評價。并幫助學生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課堂小結】
公元前二二一, 秦王嬴政大統一,
8
建立中央集權制,地方推行郡縣制, 統一貨幣度量衡, 小篆成為規范字。 焚書坑儒搞專制, 古代文化受損失。 北擊匈奴修長城,南征越族開靈渠。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