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戊戌變法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6課戊戌變法-上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6課 戊戌變法-上海市嘉定區震川中學
第6課 戊戌變法
【內容主旨】
受甲午戰敗刺激,康有為、梁啟超等一群具有愛國情懷和革新精神的知識分子,試圖通過變法挽救民族危亡,他們開啟了近代中國制度變革的先河。戊戌變法在重重阻力中雖以失敗告終,但戊戌年留下的不只是人亡法息的悲情記憶,更是熱血與擔當的溫情記憶。 【教學目標】
1.知道維新派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所采取的舉措,了解戊戌變法發生的背景及結果,初步理解時局變化中先進的知識分子救國策略的認識之變、思想之變。
2.懂得著作、報紙著論是獲得史料的基本途徑,知曉史料背后康有為、梁啟超等先進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學會從當時和長時理解歷史事件的結局和影響。
3.感悟近代先進的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的艱難和曲折,感悟變法中的悲情與溫情記憶。
【重點難點】
重點:戊戌變法的背景。
難點:理解變法中的悲情與溫情記憶。 【教學過程】
環節1:從戊戌的解釋入手,戊戌年指的是哪一年呢?1898年的中國發生了什么?為什么要進行變法呢?這場變法的結局又是怎么樣的呢?
設計意圖:從紀年方式入手,直接破題,導入新課。
環節2:(危機下的救亡)以康有為的年譜帶出上書、宣傳維新思想等史實(見資料附錄1),介紹康有為救國主張。講述公車上書的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解讀康有為的年譜,勾勒其經歷、局勢變化推動其主張形成,感悟思想的產生與人物所處的時代特征及社會現實的關系,懂得著作、報紙著論是獲得史料的基本途徑,知曉史料背后康有為在民族危機下的一種思想覺醒和訴求。
環節3:(救亡下的啟蒙)出示史料、地圖、知識分子的論述等(見資料附錄
2),分析受時事刺激,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一群知識分子為宣傳變法所采取的措施,宣傳維新輿論,啟迪民眾。
設計意圖:了解先進知識分子為宣傳變法、探索救亡圖存之路所采取的一系列行為,感悟宣傳變法對不同社會階層所造成的影響,為戊戌變法的發生做鋪墊。
環節4:(啟蒙下的革新)講述康有為第五次上書的故事,表格《1898年列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地圖、謝贊泰《時局圖》、法國發行明信片等,勾勒變法前的局勢變化,分析慈禧、光緒在變法前的心理變化。
設計意圖:從基于歷史史實的故事、檔案文獻等分析變法的背景,初步學會多角度概述戊戌變法前的形勢變化推動變法的進行,學會從當時和長時理解戊戌變法的發生。
環節5:出示戊戌變法具體內容(表格),講述變法中的相關故事,結合相關史料(見資料附錄3),從故事中,感悟變法實施過程中面臨的阻力、變法的艱難、重重矛盾,由此埋下失敗的因子。
設計意圖:通過對戊戌變法的具體內容的討論,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歸類的學史方法,透過故事的講述,思考變法維新對不同社會階層所造成的影響,體會戊戌變法背后的矛盾與復雜,為之后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埋下伏筆。
環節6:(救亡的結局)分析慈禧在變法后的心理,簡述戊戌政變的史實,講述梁啟超出逃、譚嗣同寧可被殺頭,思考變法志士甘愿為變法獻身的根源?
設計意圖:從變法志士獻身變法中,感悟近代先進的知識分子這一階層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社會轉型中展露出的責任與擔當。
環節7:組織學生從認識之變、制度之變等角度,思考戊戌變法變的是什么?結合嚴復《戊戌八月感事》,從戊戌變法的過程與結果看,為什么說是悲情記憶?組織學生討論:戊戌變法留給我們的僅僅是悲情記憶嗎?這群奮起知識分子留給我們后人的到底是什么力量和財富?
設計意圖:升華內容主旨,引發學生思考在尋找救亡圖存道路上,戊戌變法給國人的啟迪,為下面的探索道路作鋪墊。 【資料附錄】
1. 倭伺吉林于東,英啟藏衛而窺川滇于西,俄筑鐵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亂民于南以取滇粵。
——光緒十四年(1888年)12月 康有為《上清帝第一書》 十年之內,富強可所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屬地而雪仇恥不難矣 。”
——光緒十四年(1888年)12月 康有為《上清帝第一書》
2. 今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興學會。
——《梁啟超文集•政論》
專為中國自強而立···今者鑒萬國強盛弱亡之故,以求中國自強之學。
——上海強學會立會章程
強學會成立之前,陳中國危亡,朝不及夕故。則信者十一,疑者十九。而到保國會成立時,他復游京師,與士大夫接,則憂瓜分、懼為奴之言溢于吾耳也”。
——《梁啟超文集•政論》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
——1896年《變法通議》發表在《時務報》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
——1896年《變法通議》發表在《時務報》
張之洞飭令“全省文武大小衙門”,“各局各書院各學堂”購閱《時務報》,稱“該報識見遠大,議論切要,足以增廣見聞,激發志氣。”
——鄂督張飭令全省官銷時務報札,第6冊
3. 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實行三十年而強,吾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旨裁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寺、太仆寺、大理寺、并湖北、云南、廣東三巡撫,東河總督,一并裁撤,及各無運可辦之糧道,無場銷鹽之鹽道,一并裁缺”。
——蘇繼祖《清廷戊戌政變記》
限一日辦竣復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戊戌七月十三日軍機奏片 【板書】
【作業設計】
材料一:譚嗣同臨行前訣別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獄中訣別詩
材料二:當六君子被殺后,坊間民謠相傳:“六君子,頭顱送,袁項城,頂子紅,賣同黨,邀奇功。康與梁,在夢中,不知他,是梟雄。”
甲午戰爭戰敗 1898.9.21 戊戌政變
1895年 公車上書 1898.6.11 戊戌變法 認識之變、思想之變··· 瓜分狂潮
1895.8強學會··· 悲情記憶?
溫情記憶?
危
選擇(維新派)
1898.3
——20世紀初的民謠
1. 從材料一看,譚嗣同為什么說死得其所?從他的角度看,他認為這次變法失敗是因為什么?
2. 從材料二看,民謠是老百姓間口口相傳的,從民謠內容看,他們認為這次變法失敗是因為什么?
3.你同意哪一種說法呢?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