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探尋新航路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版(部編)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5課 探尋新航路-吉林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歷史人教版(部編)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5課 探尋新航路-吉林省 - 長春
課題
第15課 探尋新航路 課型 新授課
共 課時 第 課時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2.掌握哥倫布的主要航海活動。 3.知道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 4.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視頻演示航海路線示意圖,對幾位航海家從時間、國別、路線、主要成就等方面做歸納比較。
情感、態度、
價值觀
學習航海家們的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航海家開辟的新航路
教學難點 新航路的影響
教法及學法指導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 學 過 程
一、激情導入
老師:P1.請同學們看一下大屏幕,你們看到了什么? 同學:大海。
老師:大海給你們什么樣的感受呢?同學:……。 老師:(我們生存的地球上有71%的表面積是屬于海洋的,然而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們的祖先對海洋卻充滿了恐懼與未知,它有多大?它的盡頭在哪里?伴隨著強大的好奇心,我們的祖先也渴望著征服海洋。)下面請豐鑫悅做課前三分鐘演講。
學生:少年時被迫為宦官,青年時“內侍中無出其右”(就是在朝廷當官中沒有能超過他的),具有
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識,曾出使新羅、日本。靖難之役立戰功,深得朱棣信任,出身于伊斯蘭教家庭,后又信仰佛教。先后于1405-1433年7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梁啟超對于鄭和的評價讓我感受頗深,那就是鄭和之后再無鄭和。
老師:提起中國的航海家我們不得不想起她所講到的鄭和,背后支持鄭和航海的朝代是? 同學:明朝。
老師:(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筑等重工業,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輕工業,在世界都享
有盛譽。——高強《中國通史簡編》。)鄭和在15世紀初下西洋到達非洲東海岸的同時,葡萄牙也有一位航海家受到教皇的支持派人遠航(出示亨利王子)他便是亨利王子,可是這次航行并不順利。(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受教皇支持派人遠航,船員相信赤道附近的海水會“沸騰”,南方炎熱,生命無法存在,因此快到達赤道時,他們十分恐懼,被迫很快返航。)對比一下當時明朝和葡萄牙的航海你們覺得當時哪個國家航海技術更先進些。 學生:明朝。
老師:可是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以葡萄牙為首的國家卻掀起了探尋新航路的熱潮,
這又是為什么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探尋新航路的原因、過程、結果。 二、探究活動
首先請同學們一起朗讀本節課的目標導引,接下來我們進行本節課的第一個探尋活動。(探究活動一:為什么葡萄牙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會掀起探尋新航路的熱潮?)我們一起通過史料探尋答案,(材料一......,材料二......)對比兩則材料,反映出15世紀的歐洲社會上出現了什么變化?材料一中對于貨幣少有出現,材料二中大量增加,從史料中尋找到了答案商品經濟日趨發達。對歐洲人的心理產生什么影響呢? 學生:尋找.......
老師:可能到歐洲就會掀起一場尋金熱,那么有沒有哪一本書說過哪個地方有財富呢? 學生:《馬可・波羅行記》
老師:我們在七年學過《馬可・波羅行記》,而在《馬可・波羅行記》有這樣的描述(馬克・波羅行紀》
(馮承鈞譯 商務印書館)
材料三:日本國據有黃金,其數無限,蓋其所屬島嶼有金,而地距陸甚遠,商人鮮至,所以金多無量,而不知何用。
材料四:秦海(中國南海)中“共有7459座島…其中一切富源,或為黃金寶石,或為一切種類香料,多至不可思議。”)兩則材料反映一個共同的特點? 學生:(東方有黃金)
老師:無論日本還是中國南海的東方都擁有大量的財富,所以《馬克・波羅行紀》對歐洲產生了什
么影響呢?
學生:人們對金錢瘋狂,從而到東方尋找財富。 老師:(刺激歐洲人到東方尋找和獲取香料等商品的熱情。)古代時候東西方有沒有往來呢? 學生:有
老師:我們七年級時學過一條路叫作....... 學生:絲綢之路
老師:而且絲綢之路還不僅一條。有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4世紀前
后歐亞主要商路,我們可以看到由阿拉伯人經營的紅色商路和意大利商人主要經營的綠色商路,但是(傳統東西方商路出現什么問題?導致歐洲商業出現什么情況?)通過材料五尋找出答案呢?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細節,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亞歐交匯處,而且無論陸上還是海上都要經過這里,那么奧斯曼土耳其是怎么做的呢?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橫征暴斂收大量的稅,歐洲人本身是想尋找財富的,結果因為奧斯曼土耳其的存在,尋找財富的成本和代價大大增加,結果出現了傳統商路不暢導致歐洲出現商業危機。所以歐洲人面對商路受阻會有什么想法呢? 學生:探尋別的道路。
老師:可能歐洲人便想去探尋一條新航路,而什么是新航路,這個新體現在什么地方,如果我們看
地圖的話那便是不經過地中海找到一條通往東方的航路,所以這就是新航路。航海家探尋新航路,還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才能實現遠航? 學生:指南針
教師:可能在茫茫大海上唯一辨別方向的可能除了太陽這些依據,最科學的依據便是指南針了,而
且指南針在航行中有個特殊的稱呼又叫做羅盤,當然歐洲人使用指南針一定要感謝一個國家。 學生:中國。
老師:因為指南針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除了指南針還有什么呢? 學生:造船技術。 老師:只有造船技術有突破,才能支持歐洲人實現遠航,當時歐洲的造船技術載重量已達到600-800
噸,裝的水手和食物已經達到也形成了支持遠航的條件,除了這兩點還有沒有其他什么因素呢?老師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要從西方到往東方,但通往東方的道路被堵住了,如果我知道一種理論的時候我就可以不向東方,而向西方走也能到達,有沒有學生知道這可能是一種什么理論呢? 學生:地圓說。
老師:所以通往新航路的條件除了經濟根源,社會根源,商業危機,還要有技術條件的支持,(板
書背景、條件)那么新航路的開辟是否僅僅有這些條件就夠了呢?還有沒有其他想補充的。 學生:國家的支持。
老師:也就是我們一個人航海的話遠航可能不太現實,背后最好要有國家的支持,當時的歐洲由于
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完成中央集權,加上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他本人就是亨利王子的崇拜者,在他和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的支持下一批又一批的航海家踏上了征程,接下來我們進入探究活動二葡萄牙與西班牙分別支持了哪幾位航海家的征程?每個航海家最遠到達了哪里?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尋找答案。播放視頻............接下來通過一個游戲來檢驗一下。這個游戲很簡單,老師請四名同學到前面來,他們分別是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老師說海風吹,你們一起說吹響哪,老師說吹向某一特征的航海家,符合的轉過來面向大家。其他同學是裁判員。第一關海風吹(吹向哪)吹向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海家。(哥倫布轉過來)第二關海風吹(吹向哪)吹向第一個找到通往東方新航路的航海家。(達伽馬轉過來)第三關海風吹(吹向哪)吹向西班牙支持出海的航海家。(哥倫布、麥哲倫轉過來)第四關海風吹(吹向哪)吹向到達了好望角的航海家。(迪亞士、達伽馬)同學們表現的都非常棒,為了更好記憶同學們能不能把這四位航海家分為兩類?
學生:兩個國家探尋新航路的理念不同。西班牙向西,葡萄牙向東,(板書兩方向四個人物) 老師:哪位同學能把你了解的四個航行人物之一的航行歷程介紹給大家呢.
學生:學生:少年時代相信地球是圓的,而周圍人都嘲笑他,青年時代他用十幾年的時間先后游說
英國、法國、葡萄牙、意大利,但是沒有人支持他的行動,他依舊堅持他的游說行動,40多歲哥倫布終于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向西航行,但到底向西航行多久是個未知數,哥倫布的航行雖然不是最長的但卻比以往更具有挑戰最危險的,鄭和、迪亞士、達伽馬都是沿海岸線航行,而哥倫布卻沒以陸地為支撐,有很多人想放棄,而哥倫布一直鼓勵,通過三個月航行有人得了壞血病,但哥倫布沒有調轉方向而是一直向西。最終終于發現了美洲。
老師:今天的航海比較有趣,但在那個年代航海是非常艱辛困難的,麥哲倫也在過程中死亡,還有
很多困難,但幾位航海家最終都完成了航行,他們身上哪些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呢? 學生:創新、挑戰、堅持。
老師: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組數據.............10月12日,陽光普照陸地,而這一天為紀念哥倫布的,美
國有一座城市哥倫布市,西班牙國慶日,美洲印第安人抗議稱這一天為受難日。為什么呢?
我們來看一下這則史料, 哥倫布與其西班牙船隊在入侵了巴哈馬群島后,殘酷的虐待和屠殺島上的印第安人。他們殺死一個印第安人如同踩死一只螞蟻。—霍華德・津恩《美國人民的歷史》。隨著人口的減少,病毒和內斗,新航路的開辟即是歷史的進步,同時又充滿血腥,對于對于西班牙而言:他是一名英雄。對于印第安人而言:他是一名強盜惡魔。對于人類文明進程而言:他是一名開拓者先驅。所以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是要(一分為二,辯證的)但總體來看新航路的開辟對于人類進程來講是有意義的。
老師:在新航路開辟的前后幾百年里地圖發生了巨大改變,我們現在兩幅世界地圖四個大洲輪廓,
歐洲人了解最大洋可能是印度洋了,我們再看1507年出現一個新的變化(美洲),兩幅圖對比地形沒有經過大的改變,地圖卻經歷了大的改變,它的背后改變的還有人類對這個世界認知改變了。這是開辟之前的地圖貿易中心在地中海,這是開辟后的地圖,大西洋貿易往來日益增多,歐非美呈現三角形,對于熱愛美食的亞洲更是影響巨大的。結合地圖、貿易中心、亞洲餐桌上的變化討論一下新航路開辟的影響。(2分鐘)
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
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商品增多,貿易增多而機會也是大大增多,可是中國有沒有把握住機會呢,當時中國處于明朝,可是明朝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后卻實現了更加嚴格的海禁,海禁后歐洲卻掀起了他們殖民掠奪的狂潮,相比之下中國的鄭和就要溫和多了,今天在鄭和出海口太倉高高樹立鄭和的塑像,而無獨有偶的是在今天葡萄牙出海口里斯本也豎立一座航海紀念碑,而為首的正是和鄭和同一時期的亨利王子,當我們看到兩座雕像對比的時候,切實感受到了剛才課前演講梁啟超說過的鄭和之后再無鄭和,命運不同,對海洋的態度不同,海洋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胸懷、眼界、意志、智慧、實力和未來。——馬漢,中國曾經有過航海的輝煌,但是幸運的是今天的中國重不重視對海權的守護(重視)而且今天的中國我們的國產航母已經出海,蛟龍號繼續探索著更深的海底,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實現。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