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海峽兩岸的交往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河北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河北省 - 秦皇島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幾代領導人對臺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掌握“九二共識”及“汪辜會談”、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了解海峽兩岸交往概況;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獲取歷史信息、處理歷史信息、史論結合地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教材與其他課程資源,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通過閱讀課文,歸納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的對臺方針政策,歸納兩岸關系從隔絕到交往日益密切的變化,認識到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實代表,激發愛黨情感;通過歸納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實際,聯系港澳回歸,認識到統一是大勢所趨,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堅決反對臺獨分子的分裂活動
教學重點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祖國大陸與臺灣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
教學難點
難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板書設計 大陸
隔絕
緩和
日益密切 統一 融冰 對立 臺灣
教學基本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在學習新課之前,老師想請同學們先欣賞一段視頻,視頻的主人翁,是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高秉涵,他是一位臺灣老兵,我們來看看他的頒獎儀式的視頻。
師: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高秉涵的頒獎致辭? 生:注意了
師:(多媒體出示頒獎詞):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 從頒獎致辭里你體會到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生:思鄉、悲涼
師:相隔、少小離家、鄉愁這些字眼,表明海峽兩岸當時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
生:隔絕、分離對立。 師:那這種隔絕狀態是什么時候被打破的?打破隔絕狀態的海峽兩岸實現了什么樣的交往?高秉涵的一生,就見證了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一段特殊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這位臺灣老兵的足跡,一起學習下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憶往昔、同根源
(一)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師:很小的時候,高秉涵從媽媽那里聽到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知道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知道,我們得出的歷史結論要結合史料,也就是學會論從史出,那同學們能用所學的歷史印證這一觀點嗎?我們來一起回顧下 (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圖)
生:三國時期,就有萬人大船隊從大陸到達臺灣(當時叫作夷洲);元朝時,中央政府正式對臺灣實行管轄;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里收復臺灣;1684年,康熙在臺灣設置臺灣府。
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1945年抗戰勝利后收復臺灣。
師:那結合這些史實,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師:那如今的臺灣問題是如何形成的?
生: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國民黨敗退臺灣,在加上美國從中作梗,導致臺灣與大陸的分離。
師:結合上節課所學知識,臺灣問題與香港、澳門問題的性質有何不同? 生:前兩次分離以及港澳的分離是由外國侵略造成的;臺灣最后一次與祖國分離是國共內戰導致的,屬于中國的內政。
師:1949年,13歲的高秉涵跟隨敗退的國民黨來到臺灣,年幼的他顛沛流離,長夜痛哭,自此,回家成了他心里最放不下的牽掛。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來看看國民黨敗退臺灣后,國民黨當局頒布的命令:《臺灣省戒嚴令》,禁止臺灣與大陸通郵、通商、通航,并堅持“三不”政策,即: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我們教材71頁提到了這一政策,標記出來。面對臺灣的戒嚴跟三不政策我們黨和政府對又對臺灣采取什么政策? 我們來學習第三個框題:溶堅冰、手足情 三:溶堅冰、手足情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70頁第一段的內容?偨Y出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黨和政府對臺灣問題的政策,幫老師把表格填充完整。
提示: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解放臺灣”;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政策經歷了由武力到和平的轉變,注意老師用紅色標明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它的地位是什么?
生:對臺基本方針。
師: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的指導之下,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的關系,推進祖國的統一大業。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下,
兩岸關系是怎樣一步步走向緩和的。老師之前就強調過,我們學習歷史要具備的一項核心素養就是樹立時空觀念,就要把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背景下,海峽兩岸的關系是一步步推進發展的,我們可以借助制作年代尺這一方法,來幫助我們理清兩岸關系推進過程的歷史脈絡。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70——73頁,結合老師給出的時間軸,整理出兩岸關系推進過程的歷史脈絡。
多媒體展示魚骨圖:海峽兩岸的交往的發展歷程 生:
1979年元旦,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
1979年開始,解放軍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中國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1992年達成“九二共識”
1995年1月,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 2005年,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
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
師:同學們總結的很全面,也很準確。我們來看看,這些歷史事件在兩岸關系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什么重要的歷史作用,有什么重要的歷史意義。
生:1979年元旦,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
1979年開始,解放軍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海峽兩岸關系局勢逐步走向緩和。
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中國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1992年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的關系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5年1月,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 2005年,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教師過度:隨著海峽兩岸關系的不斷推進,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經過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人員往來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起來。
我們來學習下第四個問題:交往密、促統一 四、交往密 促統一
師:海峽兩岸開放之后,自1991年起,高秉涵多次往返于海峽兩岸,講百余名老兵的骨灰帶回家安葬,完成了他們“回家”的遺愿,因而被評為2012年感動中國的人物之一。與此同時,他還多次通過各種途徑讓后代子孫感受、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高秉涵的事跡,是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縮影,那除此之外,海峽兩岸還有哪些密切交往,我們來看一下。
多媒體展示:海峽兩岸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經濟交往等交往的相關圖片,引導學生們感受海峽兩岸的交往事實。
師:數不清的事實證明兩岸的交往日益密切,可是同學們思考下,為什么祖國統一的步伐卻是如此艱難呢?我們結合兩則材料,請同學們思考,在祖國統一道路上有哪些障礙?
多媒體出示:1、陳水扁、李登輝等臺獨分子的言論
2、美國以臺制華,遏制中國發展,把臺灣問題當做牽制中國的一張
王牌,既不支持“臺獨”,也不愿意看到中國統一。
師:請同學們結合材料,思考祖國統一道路上有哪些障礙? 生:臺獨分子和外國反華勢力的阻撓 師: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 生:堅決不妥協、堅決打擊
師:回答的很好,同學們的態度與我們國家領導人的態度不謀而合:我們來看看,面對態度分子。我們黨和領導人的態度。
多媒體出示:材料一: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國家絕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反分裂國家法》
材料二:
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都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堅決反對。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2017年10月18日) 師: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國家絕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多媒體出示:臺灣人民反臺獨游行的圖片 師:除了黨和國家,還有哪些人民也反對臺獨? 生:臺灣人民!
師:很好,這說明,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心愿,我們堅信,祖國一定會統一。請同學們結合所學,探討,你認為海峽兩岸實現統一有哪些有利條件?
生:(1)中國是一個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反對分裂、追求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2)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國際地位與威望不斷提高,增強了人民對祖國的向心力。
(3)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基本方針的正確性。
(4)海峽兩岸人民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和凝聚力,兩岸的交流蓬勃發展。 (5)港澳的順利回歸與持續穩定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借鑒經驗。 師:有這么多的有利條件,我們堅信海峽兩岸一定會統一,中華民族為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課程的最后,我們再來借高秉涵的一句話來表達我們的心聲:
多媒體出示材料:
如今,我已垂垂老矣,唯恐在有生之年,猶如南宋詩人陸游一樣感
受到“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遺憾,所以我要及時的表達我的心聲。
——高秉涵 教師總結:作為青少年不僅一定要好好學習,也要心系天下。為海鮮兩岸統一作出自己的貢獻。
課堂小結:本課以臺灣老兵高秉涵的一生為主線,介紹了60多年來臺灣和大陸關系的變化,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大潮流所在。統一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黨和國家為了臺灣能夠順利回到祖國懷抱,正在做著不懈的努力。我們都堅信海峽兩岸的統一一定會實現,因為兩岸人民血脈相連,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中國人。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