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宋代經濟,的發展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河北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河北省省級優課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
沙河市第四中學 鐘海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了解宋代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表現,分析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掌握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實。
能力目標:通過思考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南方商業的繁榮 教學難點:南方經濟的發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現代都市生活中,刷卡消費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但是紙幣仍然在流通領域發揮著主要作用。右圖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發行
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區。為什么在我國的宋代會出現紙幣呢?紙幣代替了原先沉重的金屬貨幣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我們一起走進我們今天的課堂,一起來學習“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課。 『新課』: 一、農業的發展
教師:首先我們來探究南方農業的發展。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出示圖片)默讀課本第一自然段,探究問題:南方農業快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結合圖片和書中內容歸納原因,鍛煉學生的閱讀和分析能力)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并出示答案): 1.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穩定。(政治因素)
2.北方人民的南遷,帶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經 濟因素)
3.自然條件的優越。(自然因素) 4.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政策因素)
出示幻燈片,教師講解《耕獲圖》,并引出問題:南方農業發展的表現有哪些?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書中內容,總結并回答問題。 學生:A從越南引進的新品種──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明間流傳“太湖熟,天下足”的言語。主要產地在南方。
B棉花種植,有兩廣、福建擴展稻了長江流域。
C茶樹栽培也很廣,江南的丘陵地區,新開辟了許多茶園。 教師補充答案(并展示幻燈片):
①南方的水稻種植面積迅速增長,由越南傳人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強,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
②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從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
③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較大推廣。 ④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
⑤當時,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 ⑥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產茶的州縣比以往有所增加。 ⑦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區尚限于廣東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已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 二、手工業的興盛
過渡: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請看大屏幕,出示問題:南方手工業成就尤為突出的是哪幾個方面?學生從書中尋找答案并回答。
請同學們自主學習完成小組討論: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1、紡織業方面:A、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
B、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 C、南宋時,棉紡織業發展稻了東南沿海。
2、陶瓷業: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器,給人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為瓷都。
3、造船業: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學生回答問題時,幻燈片展示相應的蜀錦、江浙絲綢、景德鎮瓷器等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逐一講解各個方面的知識拓展,使學生進一步感受這一時期我國手工業的發達) 小結:
絲織業: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 江浙的絲綢產量高 棉織業:棉紡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北宋興起的江西景德鎮,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至制瓷業的中心。 造船業: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幻燈片顯示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圖。
動腦筋:這是一艘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想想看,這種船有什么優點?
學生:這種船的水密艙結構,具有較強的抗御風浪的能力,適應在深海中航行。(教師補充)
三、商業貿易的繁榮
1、教師過渡: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必然會促進商業的繁榮。宋代商業的繁榮遠遠超過了前代。請看大屏幕,請同學們自主學習,都市商業的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學生:宋代商業都市很多,最大的是開封和杭州。臨安出現了“早市和夜市,買賣晝夜不絕”。
出示幻燈片:最大的都市是開封和杭州 人口多
出現了早市、夜市和草市 從城市輻射鄉村
教師補充并講解《貨郎圖》,充分說明城市貿易輻射鄉村。 2、請大家對照地圖,敘述一下宋代對外貿易概況。
學生:宋代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和泉州使世界聞名的大商港。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到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政府鼓勵海外貿易,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強管理。
教師出示幻燈片:“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 。"---宋高宗
學生理解宋高宗說的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答案:海外貿易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3、貨幣的變化,出示幻燈片,情景體驗:《商人的苦惱》 北宋時期,一位商人在四川經營著絲綢生意,每天需要帶著大量的金屬貨幣穿行在大街小巷,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a.如果你是這位商人,如果不帶金屬貨幣,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學生回答:使用紙幣交子
b.使用這種貨幣與金屬貨幣相比有什么優點?
學生回答:1、金屬貨幣沉重,不便攜帶。2、紙幣比金屬貨幣攜帶方便。
教師補充:輕巧、發行成本低、交易方便等
教師:我們學習了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請同學們回答: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如何完成的?
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教師:結論:“經濟重心南移”的含義:全國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從此南重北輕的經濟格局一直延續到今天。
教師:通過學習以上內容,我們一起來總結下本課的重難點。(學生總結,教師補充,并出示幻燈片)
課堂小結:
課堂訓練: 一) 選擇題:
宋
代 經 濟 的 發 展
原因
表現
戰亂較少,相對安寧。
北方人南遷,增加了勞動力,也帶來了
先進的生產技術。 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 統治者的重視
農業:水稻,棉花,茶樹。 手工業:制瓷,紡織,造船。
商業:城市,貿易,紙幣。
1. 我國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清朝
2. 某班歷史課就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展開討論,支持宋代已完成南移的史實是( )
①南方人口占全國戶口數的62.9% ②東京是當時最大的城市,商業繁榮 ③水稻種植擴大,產量躍居糧食首位 ④煤的開采量居世界第一
⑤揚州、臨安、廣州、成都等城市商業發達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3. 下列選項中,不符合史實的是( )
A.戰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B.漢朝時,我國就有了紙幣——交子
C.北方人民多次大規模的南遷,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D.我國古代統治者大多強調以農為本,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4.某同學選用如下圖片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確立的研究主題應是 ( )
A.宋代商業繁榮 B.民族政權并立 C.元朝國家統一 D.大都聞名世界 二)學生互動:你問我答(學生問學生回答) 三)知識拓展:
商業貿易的興盛對社會生產和人們的社會生活有什么好處?
社會生產方面:商業貿易是商品交換的表現形式,是聯系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橋梁。它的興盛將有利于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交換,推動國內市場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從而激活社會經濟的發展。
社會生活方面:商業貿易使社會上的產品種類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豐富,經濟收入得到提高,從而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 板書設計: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的發展 二、手工業的興盛 三、商業貿易的繁榮
【教學反思】本課講述了兩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講述了至南宋時期我國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本課知識比較枯燥,所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引文及探究內容,跳動學生的思維活動與對教學的參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知識拓展”部分有一定難度,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將歷史課的知識與一些現實問題結合起來組織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