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青銅器,甲骨文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部編)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福建省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部編)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福建省 - 福州市
第五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內容標準: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甲骨文的造字特征,知道甲骨文是中國漢字的起源。 教材分析:本課是一節專門的文化史課,介紹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銅器。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絢麗的瑰寶。學好本課是陶冶學生情操,增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好渠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夏、商、周青銅器制造業的基本史實和特點,知道青銅工藝的制作,以著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為代表的青銅工藝處在世界領先水平。識記甲骨文的發現,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點,知道甲骨文對商朝歷史研究的價值,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關系。
通過對青銅器的照片和有關資料的觀察,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與想像能力。通過對青銅器制作工藝的介紹,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了解甲骨文的發現情況,培養學生搜集文物并對其進行研究的興趣和能力。學習辨認甲骨文,了解漢字的演變,培養學生從點到線找尋歷史規律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設計“走近青銅器”和“解讀甲骨文”兩大板塊,教師提供材料,學生通過猜一猜、算一算、說一說了解青銅器的特點。通過視頻,了解甲骨文的發現,設計“猜字大比拼”,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點,與漢字的淵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甲骨文和金文的觀賞、對青銅器的造型及紋飾的鑒賞,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使學生知道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今天的漢字是從它發展來的,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燦爛輝煌、中華民族具有高度的智慧,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甲骨文的發現和地位。 教學難點: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人創造出無數燦爛的文明,它們定格在時空中,成為我們民族的象征和引以為傲的標志。比如,有人說過,不同時期的中國都向世界呈現出不同的名片。一千年前,中國的名片是瓷器,兩千年前,中國的名片是絲綢,有沒有同學知道,三千年中國的名片是什么?(青銅器)今天首先就讓我們走近青銅器,一起來領略青銅器的莊重和華美。 【新課教學】 走近青銅器——概念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青銅器?
青銅器是銅與其他化學元素,如錫、鉛的合金。它與純銅相比,優點更多,比如有更高的抗磨性和更優良的鑄造性。而且隨著對這種合金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的祖先還會依據所鑄造器具用途的不同,需要的硬度不同,合理調配銅、錫、鉛的比例。青銅是黃色偏紅,埋在土里后顏色因氧化而青灰,稱為青銅。 走近青銅器——歷史
銅是人類歷史上很早認識的一種金屬,F在考古發現,在原始社會的后期,我國已有多個地方出現了銅器,圖片上就是距今4000多年的甘肅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銅鏡。從造型上還是比較簡單、粗糙。
到了夏朝,青銅冶煉的技術有所發展,青銅器的種類開始增多,這是一個夏朝的銅爵,表面上沒有什么花紋裝飾,器形也比較單調。
青銅器發展的頂峰時期是在商周時期,不僅數量大大增加,制作工藝更是大大的提升。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一組商周青銅器的圖片,同學們邊看圖邊猜一猜,這些青銅器的用途是什么?
走近青銅器——特點
欣賞完畢,同學們能告訴我這些青銅器分別是什么用途呢? (禮器、食器、酒器、樂器、兵器、工具等等) 對了,這就是商周青銅器第一個特點,種類豐富。 猜一猜
現在我們進行分組競賽,看看哪個小組答對的問題最多,記住要舉手回答。第一輪為必答題。接下來的這幾個青銅器請大家來猜一猜,進行連線。
學生分組回答連線,教師補充介紹各種青銅器的用途(鬲、甗、爵、觚、鼓、鐃、鍤、耒)
教師小結: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用途十分廣泛,既有生活中日常使用的食器、水器、酒器等,也有樂器、器和一些生產工具。不過到了西周時期,最主要的青銅器器種就是禮器,什么是禮器呢?禮器是中國古代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用來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與權力。
上節課我們學過,西周社會是一個等級深嚴的社會,統治者為維持統治秩序,制定出
3
了一整套的禮制,例如用于禮儀活動的器物也被賦予特殊的意義,對不同社會等級的人使用的禮器在數量和大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用來反映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這就是所謂"藏禮于器"。剛才我們認識的食器、酒器、樂器和兵器都可以被當成禮器。而禮器中最重要的則是鼎和簋。
鼎,原來為烹煮肉類的器皿,簋,原來是盛飯的食具,后來成為祭祀時陳設的重要利器。從禹鑄九鼎以象征九州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食器發展為傳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這個鼎和簋就是配合使用的,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八簋。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而且造型都相當精美。這是青銅器的第二個特點——工業高超。
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青銅器的典型代表,四羊方尊。這是商朝晚期的一件青銅禮器,尊是古代盛酒用的器具。1938年湖南寧鄉的農民在地里挖地瓜的時候挖到了這件國寶,在日軍侵華期間還曾被炸成20幾塊碎塊,后經過文物修復才得以復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邊長52.4cm,高58.3cm,重達34.5公斤。。這件青銅器的精妙之處在于將羊和尊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尊的四角各塑一羊,古人認為羊是吉祥的象征。
我們放大一點,近距離觀察一下,會發現青銅器上有許多的紋飾,通體以云雷紋為底,裝飾有蕉葉紋、夔龍紋、饕餮紋、獸面紋等等。有些部位是三重花紋重疊在一起。這些紋飾反應了當時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關系,充分體現了統治者的意志和力量。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藝術風格。
如果說四羊方尊是以精美著稱的話,那這一件青銅器就是以大而出名——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高133cm,長110cm,寬78cm,重達832.84千克。 算一算
那請同學們快速計算搶答,制造司母戊鼎需要多少口坩堝?需要多少個工匠?需要多大的場地?(70口坩堝,大概210個工匠,140平米的場地)
結論:青銅業的制造規模十分宏大,而且分工細致,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這是商周青銅器的第三個特點——規模宏大。 說一說
大家肯定十分好奇,到底這些精美的青銅器是怎么制造出來的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24頁第一段的內容,假設你是一位指揮制作青銅器的負責人,你能不能介紹一下青銅器的制作過程。制模(特制的泥做成實心的模)——制作外范(根據器形大小,分塊在泥模外制成外范)——制作內范(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澆注(將熔化的青銅溶液進行澆注)——加
4
工修整(打碎模范)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一件精美青銅器的制作是多么不容易。透過青銅器的厚重和堅硬,我們可以感知到先人的智慧和勞作的艱辛。青銅器以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向人們展示了那個時代的鑄造工藝和文化水平,被史學家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 青銅器成為了那時中國的象征和名片。所以從夏商周直至秦漢,人們把這2000年左右的時代稱為青銅時代。青銅時代另一個偉大的成就就是文字的出現。我們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甲骨文) 研究甲骨文的學者郭沫若曾經說過一句話,一篇甲骨驚天下,這些古老的文字當中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為何會震驚天下?它是如何被發現的?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解讀甲骨文,破解它的奧秘。 破解甲骨文——概念
甲骨文是指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或者是獸骨上的文字。 破解甲骨文——發現
甲骨文得以重見天日是因為一個偶然而有戲劇性的發現。1899年,清朝北京城內的一個官員名叫王懿榮得了瘧疾,醫生給他就開了一個藥方,方子上有一味藥叫龍骨,他是一個對古代的金石文字頗有研究的學者,他發現這些龍骨上的刻畫痕跡,似乎是古代的文字,立刻派人去全城的藥店把所有的龍骨全部買下來,后來又花重金向古董商收購,大概收集了1500多片,經過仔細的研究分析,王懿榮認為這些所謂的龍骨應該是龜甲或者是獸骨,上面所刻畫的應該也是古代的文字,他還辨識出了一些商王的名字和簡單的字體。這一發現在當時社會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王懿榮之后又有一些學者加入了對甲骨文的研究,并且確認了甲骨文的出土地點,就是在今天的河南安陽,就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商朝的古都----殷(殷墟)。 那這些甲骨文上的文字究竟是誰刻寫上去的?寫得又是什么內容呢?現在請大家觀看視頻然后思考問題。 破解甲骨文——由來 播放視頻。各小組搶答問題。
問題1:甲骨文上刻寫的是什么?(占卜記錄)
問題2:商朝人為什么要進行占卜?(當時科學技術水平不發達,商朝人敬畏祖先和神明,重大事情要占卜問問上天的意思。)
問題3:進行占卜的主要是哪些人?(商朝的王室貴族)
問題4:他們在什么情況下會進行占卜?(出征、狩獵、祭祀、疾病、農事等問題) 原來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王室貴族遇事不論大小都要占卜以定吉兇。最后商人會將何時何人問卜何事,以及最后的占卜結果也就是卜辭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可以說是一種迷信
5
的活動卻給我們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
商朝滅亡之后,國都日漸荒蕪成為了了廢墟,塵土掩蓋了昔日的繁華,甲骨文也成為了深埋地下的記憶。當甲骨文重見天日,我們研究它又有什么意義呢? 破解甲骨文——意義
請同學們閱讀屏幕上的材料,這則材料說的是商王命令奴隸在田地里進行耕作,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商代農業生產的情況。
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這就為我們研究商朝歷史提供了豐富而又重要的證據。
在甲骨文發現之前,了解商朝歷史我們大都通過《史記》,而《史記》作者司馬遷生活的年代距離商朝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所以曾經甚至還有學者懷疑過商朝這個王朝的存在。 甲骨文的出土發現和認定,肯定了一個距今3000多年的朝代的存在。文字記載的歷史往往比文物、遺址更為直接和具體。小小的一片甲骨,記錄著商王朝的興衰,也記錄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所以說商朝是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的開始。
文字的出現時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重大標志,有了文字,可以將復雜的社會現象,人們的語言、經歷記錄下來,使文化得以傳承。今天我們的生活中,更是離不開文字,那我們現在的漢字和甲骨文有關系嗎?
我們現在來進行一個“猜字大比拼”,大家猜猜看這些甲骨文分別是什么字?分組回答。 同學們能不能告訴大家是怎么猜出來的呢?
(根據形狀,還有一些和我們今天的漢字很相似„„)
教師小結:不管是從數量還是結構上,甲骨文中的文字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了。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的文字,它基本符合后世總結出來的漢字造字規律。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雖然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甲骨文是漢字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
象形:以簡略的線條,形象地勾勒出客觀實物的主要細節特征,或象其全形。 指事:用一種指示性的符號來表達比較抽象的概念,反映無形可象的比較復雜的事物。 會意: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符號合排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意思,辨識會意字有的通過“看圖識字”或以各部分象形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就能粗略地推敲出其所表達的詞義。 形聲:就是以一個義符(表示意思),一個聲符(表示發音),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形聲字。
6
回首世界古文明歷史上文字的發展,與甲骨文同時出現的還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都已經被人遺忘、棄用,無人繼承,唯有我們的甲骨文演變成了今天的漢字,還對日本、朝鮮文字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告訴我們,只有在繼承文明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生生不息,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