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西漢的建立,文景之治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七年級歷史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11課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山西省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七年級歷史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11課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山西省優課
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史實. 2.能力目標:論從史出,培養閱讀古文材料的能力,學會從中提取有用信息,理解分析材料。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漢初統治者政治寬厚、生活節儉的簡樸作風。 教學重點:
西漢建立,關于漢高祖、漢文帝和漢景帝的休養生息政策。 教學難點:
1. 論從史出,培養閱讀古文材料的能力。
2. 學習漢初統治者政治寬厚、生活節儉的簡樸作風。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2015年2月,漢景帝的地下王國——“陜西漢陽陵文物特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行,包括各式人物陶俑、陶塑動物、生活器具、建筑材料、車馬器具、兵器等,反映漢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出示秦兵馬俑和漢陽陵陶俑的圖片)提問:兩幅圖片人物的面部表情有何不同之處?
生答:秦兵馬俑冷峻、嚴肅,漢陽陵陶俑面帶微笑。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不同呢?西漢統治者實行怎樣的政策?這節課咱們共同來學習第11課—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 2.自主預習
教師出示預習提綱,并且提出預習要求。
師生共同說出西漢建立的基本史實(時間、人物、都城)。 3.論從史出——從史料中找出歷史結論 (1)西漢初年的社會狀況 出示兩則材料:
材料一:“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dàn)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材料二:“自天子不能具醇(chún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
提問:西漢建立之初,社會呈現出什么樣的景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面對這種情況,漢初統治者采取什么政策? 學生根據史料和預習內容依次回答:
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大片田地荒蕪。 秦的暴政,秦末戰亂。 休養生息政策。
教師解釋休養生息政策:指國家在大動蕩或大變革以后,實施減輕人民負擔,保養民力,以恢復社會經濟、穩定政治統治的政策。 (播放視頻,加深理解) (2)漢高祖劉邦時期: 出示四則史料:
材料一:“兵皆罷歸家。”材料二:“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 材料三:“農,天下之大本也。…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 材料四:“減田租,復十五稅一。” 學生小組討論,完成連線題。
生答:鼓勵農耕,解甲歸田,輕徭薄賦,釋奴為民。 (3)文帝、景帝時期: 出示史料:
材料一: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后,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制。 材料二: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
材料三:景帝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始終。”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為首要政務。并“租長陵田”給無地少地的農民。以法律手段,打擊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從而保證了正常的農業生產。景帝曾兩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釀酒,還禁止內郡以粟喂馬。
材料四: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
材料五: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齊太倉令獲罪當施黥刑(古代肉刑之一,在臉上刺字),其小女兒緹縈上述請求將自己沒官為奴以替父罪,并指出肉刑一旦受之,“雖后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
漢文帝為緹縈的孝心感動,遂下詔說:“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生不息”,是“不德”,遂下令廢除肉刑,并著手改革刑制:“黥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去發頸部系鐵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但實施中受笞刑者大多死亡。隨后,漢景帝在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44年又兩次下詔減少笞數,同時規定笞杖的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節,以及行刑不得換人等。
因材料比較好理解,所以請學生自主完成即可。
生答:減輕賦稅;減輕徭役;重視農業,以民為本;提倡勤儉治國;廢除嚴刑峻法。
過渡:西漢文帝、景帝兩代40年間是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治平之世”。文景之治的成果,為后來漢武帝時期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創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局面。它的表現有哪些? 出示史料:
材料一:“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 ——《史記》
材料二:“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
露
積
于
外
,
至
腐
敗
不
可
食
。
”
——《史記》
師生共同翻譯,得出結論:
政治清明,人民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增強。
4.合作探究:出示兩道合作探究題。
合作探究一:漢文帝時,大臣賈誼上書:“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大臣晁錯提出“務農于農桑,薄賦斂”。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提倡以農為本。
討論:為什么要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
合作探究二:與秦朝的統治政策相比,漢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有怎樣的好處? 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合作探究一:
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為當時社會之根本,農業收入是國家主要財源。 大量土地荒蕪,人民處于饑饉,國庫虧空。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會安定,必須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 合作探究二:
有利于農民安心從事農業生產, 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有利于農業生產逐步恢復起來,
從而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從而有利于鞏固漢王朝的統治。
過渡: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史為鑒。 5.以史為鑒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
“文景之治”對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啟示有哪些?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總結: ①以人為本,重視民生、 重視三農問題 ②構建和諧社會 ③德治與法治結合 ④勤政廉潔,懲治腐敗 ⑤堅持改革,調整政策 ⑥以史為鑒,吸取教訓 ⑦提高生產力,增強國力 6. 課堂小結
西漢初建,社會衰敗,人民得不到溫飽。漢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訓,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穩定了政權。漢文帝、景帝繼續推行此政策,迎來“文景之治”。 教師帶領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 7.課堂檢測:
(1)西漢建立初期,連皇帝的馬車也配不齊毛色相同的四匹馬,很多達官貴人只能乘牛車,這些都說明了( ) A漢初統治政策殘酷 B統治者的節儉 C漢初經濟的蕭條 D人民生活艱苦 (2)下列關于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是西漢吸取秦亡的教訓而采取的措施~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