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沈陽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沈陽市實驗學校中學部
19.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清朝前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即農業、手 工業較前代有了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通過清朝前期經濟發展和人 口增長的史實,了解清朝前期的興盛。了解這一時期人口迅速增長的原 因與帶來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制作本課的多媒體課件,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通過設疑討論、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探索清朝前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之間的關系,提 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正確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指導學生通 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 習歷史的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清朝前期農業的發展。
教學難點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長帶來的問題。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圖片(包括《耕織圖》《盛世滋生圖》等內容)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了解到清朝前期國力強大、幅員遼闊。一方面,政治的穩定能夠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繁榮的經濟,反過來為政治統治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可以說,政治與經濟是相互影響的,這節課就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清朝前期的經濟領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9課,一起來了解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師:明朝末年,由于戰亂、災荒等原因,使不少地區人口驟減,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破壞,清初,社會經濟滿目荒夷、百廢待興,當時統治者認識到經濟對政治的重要性,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開始采取了一系列恢復農業生產的措施。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這段材料,請一位同學閱讀。 生:(略)
師:從這則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清政府推行什么樣的措施? 生:(略)
師:積極吸引人口,鼓勵開墾荒田,這就是清朝時期的墾荒令。
為了確保墾荒令的有效落實,清政府還頒發了開荒執照,我們來看這幅圖片是乾隆年間的開荒執照,這上面就注明了農民開墾出來的荒地可以免受賦稅,也就是用政策給予農民開荒一定的保障。實際上,獎勵墾荒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國策,這種由清政府引導的、自上而下的墾荒,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全國各地農民積極踴躍地投入到墾荒活動中,極大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接下來了解一下農業發展的具體表現。
我們來看這樣一組數字,請同學們做一道數學題,從1661年到1766年這一百余年中,耕地
面積增加多少? 生:
師:大家知道1 920 919頃換算成平方公里是多少嗎?128061平方公里,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十個沈陽市,將近整個遼寧省的面積。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耕地面積不斷擴大。
師: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則材料,請一位同學閱讀。
師:靳輔是康熙年間的河道總督,他的這條上奏,向統治者提出了什么建議?
師:他闡述了治理河道的重要性,實際上,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生產規模小,地域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一旦發生澇災、旱災等,對農業生產的傷害是致命的,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尤其重視河流治理。靳輔組織了大批民工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將淮河和黃河等大運河進行治理,還修建了堤壩,使河流沿岸地區成為沃野,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環境。
師:自然條件完善后,清初的糧食種植也出現了新發展,我們來看這兩種農作物,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上圖是玉米,下圖是甘薯,首先請同學介紹一下玉米的引進,再請同學介紹一下甘薯的引進。 生:
師:玉米有什么生長特點呢?種一收千,其利甚大,甘薯呢?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因此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單位面積上產量較高,是什么樣的農作物?
生:高產作物
師:清初對這些高產作物的廣泛種植與推廣,就使得糧食產量有了大幅提高
師:除此之外,我們再來了解另一種農作物,經濟作物的發展,什么叫做經濟作物呢? 生:
師:經濟作物就是指經濟價值高、商品率高的農作物,請同學簡單介紹一下當時廣泛種植的經濟作物有哪些? 生:
師:棉花、甘蔗等成為主要經濟作物,并且種植范圍廣,例如在清朝時,原種植于南方的棉花推廣到東北,東北成了了棉花種植基地。
師:耕田面積擴大、大力興修水利、糧食產量提高、經濟作物種植,這些表現說明清初的農業生產有所發展,那這會產生什么樣影響呢?
生: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繁榮,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好,接下來我們就看一看清朝前期手工業的發展。
我們以制瓷業為例,來感受傳統手工業發展,當時有遠銷普魯士的瓷盤,瓷盤邊緣的圖案是
普魯士紅色雄鷹標志,有色彩艷麗、專為統治階層使用的琺瑯彩瓷壺,還有精美的青花瓷瓶,這說明這一時期制瓷業有什么特點? 生:
師: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清初手工業發展的第一點表現,傳統手工業的進步。
師:我們再以清代紡織業為例,與宋代的紡織對比,請同學們看這兩張圖片找找不同。 師: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人數多
師:此外,生產設備多,說明規模大
師:再從整個紡織流程來看„„„„說明分工明確。
師:好,這幾段材料中,出現了兩個我們比較陌生的詞,機戶和織工,好,機戶出資、織工出力,那么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呢?
師:機戶雇傭了大量織工在工場內進行集中的手工業生產,這就形成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手工業工場,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手工業工場的場不同于我們今天常說的工廠,前者表示從事生產的場所,后者是指機器化的生產方式。
師:那么我們總結一下手工業工場的特點,人數多、規模大、分工明確、雇傭關系,這說明手工業工場的發展程度較高,因此手工業發展的第二點表現就是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師:好,那么手工業工場生產的目的是什么呢?大量產品用于交易,那就同農業一樣,推動了商業的發展和繁榮,我們接下來學習清朝商業的發展。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96頁,請一名同學閱讀商業發達的表現。
師:這里我們就以一個城鎮為例,來了解一下它的商業發展歷程。湖北漢口鎮在明朝中期才發展起來,到了清朝前期呢,已經成為商船集散地,并且是內河的最大港口,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這說明漢口鎮的發展速度快。
漢口鎮盛產茶葉,在當時就形成了大規模的茶市,成為“人煙數千里、賈戶數千家”的都會,這說明漢口鎮的商業活動非常活躍。
商業發展的第一點表現,以漢口鎮為例的商業城鎮繁榮。
正是因為商業的繁榮,使一些商人積累了巨額財富,逐漸形成擁有雄厚商業資本的商幫,請一位同學簡單介紹一家山西商幫從事的商業活動。
這里又出現了一個我們沒見過的詞,票號,看一段視頻,了解什么是票號。
那請同學們思考,票號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生:
原來在山西省內部流通的票號,后來在全國范圍內都有所開設,這說明什么問題?
生:
師:當時像晉商一樣的大商幫共有十個,這些商幫經營著全國各地間的商業貿易,促進了清朝商業的發展,對當時社會經濟進步產生了很大影響。
因此,清朝前期商業發展的第二點表現,是什么的興起?大型商幫的興起
師: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的不斷進步將清朝前期的經濟發展推向頂峰,當時中國經濟總量一度居世界首位,同時,國家實力不斷增強,人們生活得到保障,我們看一下清朝前期人口數量的變化圖。
從順治八年到乾隆十六年,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人數是呈什么趨勢的?
我們來看一下具體數字,由4200多萬人口增長到3億,100年多年里增長了6倍多,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的快速增長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什么積極的影響呢? 生:
師: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生產力
我們再來看一幅圖,清朝前期人均田地數量,從順治十八年到乾隆四十九年,總體上是呈什么趨勢?我們來看一下具體數字„„„„„„
好,我們將兩組數字進行對比,100多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六倍,耕地面積的增長不足一倍,同學們可以看出什么問題?
耕地的增長速度是大大落后于人口增長的,人多地少、無田可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人口與土地之間的矛盾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過度開荒墾田,破壞生態環境。此外,還有什么矛盾被激化呢?
土地是有限的,但是人是在快速增長的,為了爭奪有限的土地,農民之間產生矛盾。
人均耕地面積減小,生產數量少,賦稅卻依然存在,農民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激化,總結來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尖銳,帶來的問題就是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多,社會壓力日益增大。
兩對矛盾的激化,會對經濟產生什么樣影響呢?
破壞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就是人口迅速激增對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師:這節課,我們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了解了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請同學回憶一下農業發展表現?手工業表現?商業表現?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口增加,人口增加為經濟發
展提供了勞動力,同時,也使矛盾激化,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互相作用,這說明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一個問題,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對民生和政治有什么影響? 生: 師:經濟的飛速發展為政治統治奠定了物質基礎,在康熙和乾隆統治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又一盛世——康乾盛世。
師:接下來呢,我們進行一項小活動,這是一個電視劇的片段,請同學讀一下故事背景。
師:感謝兩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哪位同學來說說這個視頻里的錯誤是什么?玉米和甘薯明朝時傳入中國,清朝得以推廣,所以在北宋時不可能出現在農戶的餐桌上。
師:好,本節課呢,我們只是對清朝經濟發展進行些簡單的了解,如果有同學對本節課內容感興趣,老師給大家推薦兩本書,中國經濟發展史和中國商業通史,大家可以在課余時間閱讀。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