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古詩三首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三首》青島市市北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三首》青島市市北區
21.古詩三首
教學目標:
-
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
識字寫字,解決多音字“塞、將”,難理解的字“塞”的意思,指導寫字“塞”。
-
結合注釋,理解重點詩句,說出自己的體會。
教學重難點:
結合注釋,理解重點詩句,說出自己的體會。
教學過程:
1.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第七單元,(出示單元導讀頁)誰來讀本單元人文主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誰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師:“天下”是指國家,“匹夫”是指百姓,這句話告訴我們國家的興盛和衰亡,每一個百姓都是有責任的。這句話是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說的,他的人生中經歷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關,對國家覆滅痛心疾首,寫下了這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學生齊讀)。這句話告誡后人,人人都要有愛國之心。
板書:愛國
2.師: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指名生讀:1.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學習寫書信。
3.導語:帶著單元學習目標,今天,我們來學習本單元第一篇課文,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1.(出示三首古詩)師:課前大家都預習了課文,哪些同學想讀給大家聽。
生讀。
師評價小結:初讀課文做到了正確、流利,字正腔圓,真棒!
2. 師帶領學生比較古詩異同:這三首古詩都體現了愛國的主題。其中,前兩首都是唐詩,七言絕句,而且都是邊塞詩;第三首是宋詩,五言絕句,它是一首懷古詩。前兩首詩風更為接近,今天,我們把這兩首古詩放在一起學習。
三、精讀古詩,總結學法
師:首先,我們來學習《出塞》。
1.解詩題,知詩人。
(1)請伸出手指,跟老師書空詩題。
“塞”是生字,寫“塞”時:寶蓋頭不要太大,注意中間筆順,撇捺舒展,大于寶蓋頭。它是一個多音字,在這里讀四聲,齊讀詩題,讀準字音。
通過預習大家知道“塞”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指的就是邊界上的險要地方。)屏幕出示字典中對“塞”的解釋,鼓勵運用查字典的方法解決字義、詞義,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
“出塞”呢?學生試說。
師小結:我國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以來,就在邊塞的險要地方修筑長城,設置關卡,像著名的嘉峪關、山海關等,來保衛祖國領土不被外地入侵,國家必定要派出軍隊奔赴邊疆,守家衛國。
什么是“邊塞詩”呢?指名讀一讀。
師:《出塞》就是一首運用樂府舊題寫的的一首邊塞詩。
(2)師:在學習這首詩前,老師先去搜集了王昌齡的資料,你們呢?誰能分享你搜集的詩人或創作背景的資料。
學生分享資料。
學習方法小結:剛才,老師帶領大家先來了解了詩題和詩人,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2.誦詩句,明詩意。
過渡語:接下來,我們應該怎么學?學生試說,老師總結、板貼——誦詩句,明詩意。
(1)回顧學習古詩、文言文,讀懂內容的方法,梳理展示“讀懂詩意小錦囊”。
(2)同學們輕聲讀詩句,運用讀懂詩句的方法說說詩意。教師巡視,了解疑惑。
(3)大屏幕出示全詩,指名說說讀懂了哪些詩句的意思,說說自己是運用什么方法讀懂的。(借助注釋、插圖、查資料等)
多名學生發言,可相互補充。
師:這首詩最難翻譯的一句是——“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在修辭上采用了“互文見義”的手法,這里秦、漢、月、關交錯使用,互相補充,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
而要翻譯成: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
學生練習說一說。
師:“萬里長征人未還”——離家萬里,出征邊塞的士兵,至今還沒有回來。這句中的“萬里”是虛指。
(4)指名完整敘說詩意。
過渡語:知道了詩句的意思,是不是古詩就學完了?(不行,還要領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詞句,悟詩情。
師:同學們,但凡優秀的詩作都蘊含著詩人極強的思想文化魅力,那么著名詩人王昌齡的這首詩的絕妙之處在哪里,需要我們到詩句的字里行間去發現和品味。
(1)回顧體會思想感情的小妙招,總結梳理,大屏幕展示出來,逐句體會。
(2)首句。先看“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句,你能抓住哪些關鍵詞,想象怎樣的畫面?
預設生1:“秦”“漢”讓我感受到時間漫長。(老師補充:從秦漢到詩人王昌齡所處的盛唐,歷經了近千年的時光。)
預設生2:一輪明月照著邊關。出示畫面。
師:這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凄涼)
“明月、邊關”是邊塞再普通不過的景物,但放在詩的首句,一上來就渲染了明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請同學們看邊塞圖片,這么漫長的時間長河里,明月變了嗎?(生:沒有)師:還是秦漢時的一輪明月高照。邊關變了嗎?(生:沒有)師:還是從秦漢就修筑的長城、邊關,屹立千年而不倒。變的是什么?是一批又一批守邊的將士們吶,他們前仆后繼奔赴邊疆,保家衛國,一批將士倒下了,又一批將士涌現出來。
(2)第二句。
師:看過了這一幕幕畫面,“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句詩又給了你什么樣的感受。 (戰爭的殘酷)
預設生1:萬里長征----離家萬里,路途遙遠。(師補充:那時,從家鄉到邊關,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別說步行,即便是乘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至少也得半年之久。)
預設生2:人未還----戰爭很殘酷。(師追問:為何沒回?——也許是還活著仗沒有打完不能回,也許是戰死沙場為國捐軀。一個“人未還”,飽含了多少凄涼與殘酷啊!)
師:遙遠的邊關,明月高掛,那些背井離鄉、歷經生死考驗而幸存下來的征人們可能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學生體會、試說。
人未還,心相系呀!在家的妻子、父親、孩子同在一輪明月下,想著遠方的丈夫、兒子、父親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學生試說。
想想這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戰爭殘酷無情,對戰爭的憎恨、悲憤等)
教師板書:殘酷 恨戰爭
齊讀一、二兩句,讀出你的感受。學生試讀,教師范讀,體會重點詞表情達意的精妙。
師過渡:詩句中有同情,有悲憤,但仗能不能不打?——不行!“沒有國哪有家”!請同學們牢記:無論何時何地,“有國才有家”!
(3)第三、四句。
師:面對不斷重復的人間悲劇,詩人王昌齡怎么想?引讀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通過注釋,我們知道“龍城飛將”指漢將軍李廣。
解決多音字“將”,放在語境中區分:將軍、飛將的不同讀音。
你對李廣有哪些了解?補充李廣的資料,指名讀《塞下曲》,感受李廣德神勇和力大無窮,了解匈奴對李廣的聞風喪膽。
詩人王昌齡寫“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是在憂國憂民,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板書:憂國憂民)——是在盼望和平,希望國泰民安(板書:良將
盼和平)
師:來,同學們,讓我們讀出保家衛國的豪情----(齊讀三四句)面對前來進犯的敵人,讀出我們必勝的決心----—(再讀三四句)
(4)總結全詩。
師:同學們,詩人王昌齡深知征人之苦,所以無限哀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因他心系家國,所以呼喊——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寥寥28個字,見證了詩人的一片赤誠之心!《出塞》被贊譽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名副其實。
過渡語:同樣是唐朝的邊塞詩,我們來看看王翰的《涼州詞》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邊塞生活。
2.小組合作學習《涼州詞》。
學習要求:1.運用總結的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涼州詞》;2.分工展示。計時3分鐘。
(1)分組學習,教師巡視。
(2)小組展示。
①解詩題,知詩人。
②讀詩句,明詩意。
③品詞句,悟詩情。
教師相機指導。
板書:餞行豪飲 視死如歸
3.對比兩首邊塞詩的異同。學生試說。
師小結:這兩首詩都是寫邊塞生活的邊塞詩。兩首詩意向不同,場面不同,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都寫出來邊塞的殘酷,都有對捍衛祖國的決心和信心,詩中都流露出一種豪邁之氣。
學法總結:今天,我們又收獲了新的學習方法,將風格類似的古詩放在一起對比學習,幫助我們加深理解與感受。下節課,我們還將對比學習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看看你會不會有新的收獲。
四、作業超市
必做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
選做作業:
拓展閱讀積累。
七、板書設計:
出塞 涼州詞
愛國 殘酷 恨戰爭 餞行豪飲
良將 盼和平 視死如歸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古詩三首”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三首》青島市市北區”,所屬分類為“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三首》青島市市北區”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