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司馬光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部編語文三年級上冊24《司馬光》山東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部編語文三年級上冊24《司馬光》山東省優課
人民教育出版社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 三年級上冊
24《司馬光》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借助漢語拼音認識“司、跌、皆、棄、持”5個生字。 2.會寫“司、庭、登”等7個字,重點指導“登”的書寫。 3.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 4.能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5.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二、教學重難點: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習借助注釋等方法理解文言文。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設計學習導航單 2.學生準備:結合學習導航單預習課文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根據圖片猜故事。
1.鐵杵磨針 精忠報國 孔融讓梨 司馬光砸缸 2.古人寫文章用的語言與我們現在不同,我們稱為文言文! (一)借助導航單,進入課題。
2
1.小書法家書寫課題。 2.齊讀課題。
3.司馬光姓什么嗎?教師提升:司馬過去是管理馬匹的官員,司馬是從官職而來的姓氏。
4.司馬是復姓,還知道哪些復姓?及時點撥:我們在一年級下冊《姓氏歌》中知道了諸葛、東方、上官、歐陽等復姓。
5.借助導航單匯報第一項學習內容——司馬光的資料。教師點撥:沒錯,他還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呢,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政治家、文學家。
6.借助導航單匯報第二項學習內容——本課生字。教師點撥多音字“沒”。三點水形旁表意,和水有關,根據意思判斷多音字的發音,這個方法很好。
7.借助導航單學習第三項學習內容——本課要求會寫的字。
(1)指導登。觀察這個字的演變,猜猜是哪個字?沒錯就是登。你看,中間是“豆”,指盛食物的器具;下部是兩只手,上面是兩只腳,表示上升,意思是手捧裝滿豐收糧食的盛器,走上祭臺敬獻神靈,也有登高的意思。多形象呀!
登也是本課要會寫的字,注意觀察登上下結構,上寬下窄。請同學們看我范寫,上面的撇和捺要舒展,還要注意他的筆順橫撇、點、撇、撇、捺,左低右高,捺從豎中線起筆,保持住整個字的重心,這也是它的偏旁部首癶bō部,這是我們第一次書寫,表示兩足在行走。豆要寫的略窄,最后一筆稍長。
3
(2)學生書寫、評價。
【設計意圖:借助導航單學習是目前開展的一種關注自主學習的課堂,一部分放手給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 (二)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1.師范讀。現在,就讓我們回到千年以前,走進這個故事。請大家打開課102頁,擺好讀書姿勢,聽呂老師讀課文,請你仔細聽! 2.學生讀。
3.教師指導:要想讀好文言文,還要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讀出節奏,自己試著讀一讀。也可以同位互相讀一讀。 4.展示讀。注意重音、停頓,讀出節奏。 5.一起讀。
文言文讀的很流利了,就讓我們就一起學習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雖然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但是我校學生從一年級就浸潤在古詩文中接受了很多傳統文化,根據學情,設計這種方式進行朗讀指導和展示。】 (三)理解第一句。 前半句:群兒戲于庭。
1.故事是怎樣開始的?你來讀一讀。
2.你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學生交流) 3.書中注釋這樣寫到,庭——庭院,借助注釋(板書借助注釋)理解詞語的意思是學習文言文的好辦法。
4.你瞧,這就是古代的庭院,亭臺樓閣,綠樹環抱。
4
5.在這樣的庭院中,誰在那里,做什么?
6.從哪個詞看出是一群孩子(板書群兒)又從哪個詞看出他們在玩耍?(板書戲)
7.一群孩子在這么漂亮的庭院里玩耍心情怎樣?指導朗讀。 8.我們一起開心地讀一讀。
后半句: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1.正當孩子們玩得高興的時候,突然發生了意外。你來讀一讀。你來讀一讀。一起讀。發生了什么,你來說。(生交流)
2.說的很完整,一個小孩,也就是文中說——一兒(板書貼)爬上“甕”,跌落進了水里。(板書登跌) 3.甕是什么?你能借助注釋來說嗎?
學生交流我通過注釋知道甕就是口小肚大的容器
4.沒錯,這就甕,口小肚大,這就是——那個小孩。再看圖?還發現了什么?
5.是啊,這甕,對于小孩子來說太大、太高了,所以作者才說是——一兒“登甕”。
6.你看,動詞用的多么貼切,寫出了當時的危機。 7.情況那么危機,大家心情怎樣,指導讀。
8.就這樣,在故事的開始,運用簡短的詞句,寥寥數語,就把事情的起因寫了出來。讓我們再次回顧當時的場景,一起讀。
9.語言精練(板書語言精練),內容介紹的卻很全面。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
5
(四)理解第2句。
1.故事仍在進行——(眾皆棄去)這句話講得是誰?(板書貼眾)從哪看出來的?
2.聯系上下文理解關鍵的語句,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板書聯系上下文)
3.那聯系上文,眾字與哪個字意思相近?
相近卻略有不同,剛才同學們都已經理解了,這就是文言文用詞的準確。(板書用詞準確)
4.除了司馬光,那些孩子做了什么?就是文中哪個詞?
5.棄和去有不同的意義。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組詞的方法來理解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語。(板書組成詞語)
6.在眾人都離開的情況下,誰挺身而出?(板書光)他做了什么的?你讀一讀。(板書持擊)
7.我們想象一下當時的畫面,持石--(做一下動作,把石頭搬起來拿好),擊甕——(使勁砸下去),發生了什么?破之,水迸,兒得活。 8.小孩得救了,大家肯定很——高興,指導朗讀。
9.我們想想這畫面合作讀一讀,我讀黑色部分,大家讀紅色部分。 10.這就是司馬廣破甕救友的故事,來看這里(指著板書),你有什么發現?
11.光在關鍵時候采用的做法與前文的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你感受到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帶著感受朗讀。 12.寥寥數語就把司馬光的形象寫了出來。我們一起讀。
6
13.其實在《宋史.司馬光傳》(課件)中還有這樣的記載——其后京、洛間畫以為圖。京指的是北宋首都開封,洛是指洛陽。兩地相距幾百里,有位畫家把這個故事化成《小兒擊甕圖》,成為當時的暢銷品,街坊鄰里間處處流傳著這個故事。 14.渲染氣氛讀。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總會以司馬光為榜樣,他們說—— 年輕的書生在一起討論,7歲司馬光的勇敢機智,他們說—— 無論大人小孩無不為司馬光的行為點贊,他們說—— 15.這就是人人稱頌的司馬光的故事。 (五)講故事。
1.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司馬光的故事,你能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來講一講嗎?在小組里講一講,其他同學可以補充,開始吧。 2.誰來講一講。
3.你講述的特別清楚,在曾經的一年級下冊的課本中有一篇課文《司馬光砸缸》,用168個字來講司馬光救友,而今天學習的司馬光僅用30個字就講了這個故事。大家看看這篇課文在語言形式上語其他課文有什么不同?(板書內涵豐富) 4.無論文言文還是現代文,作為語言的書面形式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歷史發展的需要。 (六)背誦。
1.語句簡練,內容完整,這是文言文極大的魅力。短短30個字的司馬光成為傳誦的經典,誰能看著板書背一背? 2.這么多人想背,我們一起背。
7
(七)拓展延伸。
1.你知道嗎?這個故事從宋代流傳至元、明、清、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人們用雕塑、陶瓷、剪紙、繪本、動畫片等多種形式來講述傳達著這個故事,更是在2004年6月1日,兒童節的時候出版了專屬郵票,為什么這個故事又會流傳這么久?
2.在三字經中這樣寫道——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3.仁義禮智信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司馬光救友的故事就很好的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當然要傳承下去。
4.在中華美德中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孔融讓梨》,你能用今天學習的方法——借助注釋去講一講這個故事嗎,自己試著說一說。 5.誰來講一講。
6.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小學生小古文100課》,希望大家能去用今天所學的方法多多體會文言文的這種語言形式,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六、板書設計:
24 司馬光 文言文
群兒 戲 語言簡練 借助注釋
一兒 登 跌 用詞準確 聯系上下文
眾 棄 去 內涵豐富 組成詞語 光 持 擊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