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司馬光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yōu)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24《司馬光》安徽省蚌埠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24《司馬光》安徽省蚌埠第一實驗學校
《司馬光》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正確跟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 【學習重難點】
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大意,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誦讀文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這學期咱們每天早晨誦讀《論語》,一起來溫習一下吧。 2. 像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凝結了古人的智慧,是我們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板書課題,識記“司”。
二、簡介人物,埋下伏筆
1.“司馬”是復姓,《姓氏歌》中還介紹過——諸葛、東方,上官、歐陽,咱們班有一位同學叫司馬軒,你給大家說說你是不是也姓“司馬”?
2.司馬光,何許人也?閱讀學習單“人物鏈接”(一) 司馬光,北宋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
他自幼聰明好學。七歲時,聽人講《左傳》特別喜歡,了解其大意后回來以后講給家人聽,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他認為以前的歷史記錄非常繁雜,于是歷時19年,主持編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而且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皇帝十分高興,親自為書作《序》,并且每日閱讀。
司馬光一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于君王、言而有信,是一個正直磊落的人,他自己說:我沒有什么超過別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為,從來沒有不可告人的。”
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著作、人品貴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我們一起走進《宋史·司馬光傳》,去看看司馬光七歲那年發(fā)生的一個小故事。
三、反復誦讀,強化字音
1.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文言文的第一個訣竅就是—— “讀”。(板:反復誦讀)
2.提出自讀要求:
給大家2分鐘時間反復朗讀課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 指名檢查朗讀 ①誰來讀第一句。
正音:庭、登、甕,后鼻音讀得很準。
多音字“沒”,還有一個讀音念méi,你為什么選擇mò這個讀音呢?淹沒,遇到多音字時要根據意思判斷讀音。
②老師范讀,一邊聽一邊劃出停頓,交流。 有了停頓,能夠讓我們讀的更有韻味。 自己試一試,指名朗讀。 ③齊讀第1句。
4.第2句可比第一句難讀,請你認真聽。 ①你聽出哪些地方停頓了嗎? ②同桌互相讀一讀 ③指名讀
光/持石/擊甕/破之,要讀得聲斷氣連。 5. 誰來給我們讀一讀全文? 6. 齊讀。
7. 老師想和大家合作讀,看看咱們有沒有默契。
8. 換一種排版,你們還會讀嗎?(豎排版,從右向左讀) 四、兩大法寶,讀懂文言
1. 你們有滋有味地朗讀,把老師帶入了畫面中?
(出示圖片)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太棒了,你把第一個短句的意思給說出來了,這就是老師教給大家的學習文言文的第二個法寶——板:結合圖畫。
2. 你怎么知道“庭”是庭院呢?出示第三法寶——板:借助注釋。 3. 請大家結合圖畫,借助書上的注釋自己試著說一說這篇文言文的意思。
4. 交流
①起因: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甕”乃何物?
結合注釋知道它是一種口小肚大的容器,多放在院中裝水,如果家中失火,就可以用甕中的水來滅火。
這個甕對于“兒”來說有多大呢?你從哪個字看出來的?
“沒”:水到小腿,叫不叫沒;水齊腰深,叫不叫沒,怎樣才叫沒?過了頭頂整個人浸入水中才叫“沒”。
此時甕中的小兒——拼命掙扎,性命攸關,讀! 重讀“沒”,讓我感受到了情況危急,小兒命懸一線。 “登”:象形字,我們來看看它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 老師這兒有一個凳子,誰來登凳? 范寫、練寫。
想象一下小兒可能是怎么登上去的?(手腳并用自己爬;借助假山往上翻;踩著小朋友的身體向上爬。
板:展開想象
除了重讀“沒”,還要注意什么? 語速略快,語調下沉。
讀出驚險、讀出擔心、讀出命懸一線。
②經過: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指名說意思。
采訪1:孩子你為何棄之而去?
可是孩子你知道嗎?人一旦溺水,4-5分鐘就會導致死亡,你能來得及嗎?
你已經驚慌失措了!
表演“持石擊甕破之”,采訪2:為什么要用石頭呢?老師這兒有三塊石頭,你選哪一塊?你為什么要舉這么高?
“持”、“擊”、“破”一氣呵成,毫不拖泥帶水。這哪里是七歲小兒,這分明是豪氣沖天的蓋世英雄。
當意外發(fā)生,當危險來臨,眾……唯……,多么強烈的對比!誰能讀好這個對比?
前慢后快,前輕后重,強調動詞 練習朗讀
同學們,在這對比中你覺得司馬光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機智聰慧、沉著冷靜) ③來看看故事的結果吧! 指名說意思
流——涌,聽到了什么?“砰的一聲,嘩嘩的水聲” 為什么不用“兒得救”?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救助,而是性命攸關的千鈞一發(fā),是心有余悸的死里逃生。
怎樣讀?
“水迸”短促重讀,“兒得活”語調下降,長舒一口氣。 練習朗讀
5.短短30個字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齊讀。 你覺得文言文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雖然字數(shù)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豐富,給后人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這就是文言一個重要特點:言簡義豐。
五、古文鏈接
1.這就是司馬光,《宋史》中關于他的記載還有很多,想看嗎?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
光常患歷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覽,遂為《通志》八卷以獻。神宗名之曰《資治通鑒》,自制《序》授之,俾日進讀。
光孝友中信……自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
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聰明的同學已經發(fā)現(xiàn)了這段文言文和“人物鏈接(一)”的內容一致。
2.像司馬光這樣聰慧過人的兒童還有很多,老師再給大家介紹一位——王戎。
王戎識李
王戎①七歲,嘗與諸②小兒游③.看道邊李樹多子④折枝⑤,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①諸:眾。 ②游:玩。 ③子:果實。 ④折枝:壓彎了樹枝。 ⑤信然:真是這樣。 六、板書設計
司馬光 機智聰慧 沉著冷靜 文言文
反復誦讀 結合圖畫 言簡義豐 借助注釋 發(fā)揮想象
視頻來源:優(yōu)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