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是草原小牧民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上冊第2課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白山市實驗小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上冊第2課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白山市實驗小學
《我是草原小牧民》
白山市實驗小 韓丹 知 識 目 標 學唱蒙古族祝酒歌《我是草原小牧民》,有感情的演唱。
能 力 目 標 體驗蒙古族的歌曲風格,學習并且能區分蒙古民歌的呼麥、長調和短調。
情感態
度價值觀 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樂于主動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歡蒙古族
音樂。 教 學 重難點 1、 感受蒙古族的歌曲風格,準確地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2、歌曲中休止符及裝飾音的正確演唱。
教 學 過 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歌 二、導入:
師:今天我給同學們播放幾個視頻,看看大家能不能識別出它們分別屬于哪個民族?
(新疆維吾爾族—云南傣族—蒙古族)
下面就由來自內蒙古的我帶領大家走進大草原,去欣賞大草原的美麗風光。 1、欣賞草原的自然風光 2、欣賞草原的人文風光
三、新歌學唱:蒙古族短調歌曲《銀杯》。 1、初聽歌曲,邊聽邊思考: (1)、歌曲的拍號是多少?(4/4拍) (2)、歌曲的內容是什么?(祝酒歌) 簡單介紹歌曲
2、復聽歌曲,小聲跟著音樂哼唱,體會歌曲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音與大跳旋律的特點,并進行模仿。
3、分句學唱(教師分句教唱第一段歌詞,學生自學第二段歌詞)
4、難點處理:歌曲的情緒、大跳處的旋律處理、以及學生們唱得不準確的裝飾音。 5、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6、同學們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四、課外拓展:介紹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三種音樂體裁: A、呼麥:呼麥(蒙古語意為“咽喉”),又稱喉音唱
法、雙聲唱法、多聲唱法。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或多個聲部。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是阿爾泰山周圍地區諸多民族的一種歌唱方式,并非蒙古族所獨有。
設計意圖 介紹服飾、民俗、節日、禮儀、飲食等蒙古族文化,拓寬學生的人文素養。
簡要介紹一下蒙古族獻哈達的待客習俗,為下一步綜合表現音樂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
每一種音樂體裁介紹過后都有相匹配的視頻資料提供給學生欣賞,視聽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
2
B、長調: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
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訴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的感悟。長調的特點是:歌腔舒展、節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長,以各種裝飾音(諾古拉)點綴旋律。
C、短調:短調在蒙古語中稱之為“寶古尼道”,泛指
那些曲調短小、具有明確節奏節拍的歌曲。 短調歌曲的內容涉及蒙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音樂特點為曲調簡潔、裝飾音較少,旋律起伏不大,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征。
4、聽辨呼麥、長調、短調。
5、分析《我是草原小牧民》屬于短調音樂。 四、草原之夜!
將同學們分成兩個隊:
• 迎賓隊:為客人獻哈達、敬酒。 • 歡呼隊:結尾處高潮段擔當。
由教師扮演游客,同學們扮演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大家齊聚一堂,歡度草原之夜!
四、結語:蒙古草原遼闊美麗,蒙古人民暢快好爽,蒙
古歌聲悠揚、婉轉。一首《銀杯》仿佛把我 們帶進了蒙古包,一同體會蒙古人民的快樂。 希望同學們今后能夠更加走進美麗多彩的民 族—蒙古族!
這節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下課!
學習的興趣,更豐富了本節課的音樂體驗,學生們可以身臨其境般的感受蒙古族音樂,進而喜歡上蒙古族音樂。
綜合多種形式進行音樂創編,融入演唱、演奏、舞蹈等多種音樂表現手段,豐富了學生的音樂體驗,培養了學生表現音樂的多種能力。
課 后 反 思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帶有濃厚草原風格的兒歌,旋律流暢自然,
朗朗上口;情緒熱烈、歡快;節奏跳躍性強,非常具有律動感,表達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時喜悅自豪的心情。
在課前我讓學生簡單做了一些準備,查閱了一些蒙古族風土人情的資料。整個課堂進行的還是比較順利的,學生的熱情也很高,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但是我感覺還是有一些小遺憾。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的練習中,整個程序的進行不夠細致。應該讓學生互相交流一下,把節奏型豐富起來,演奏打擊樂器的姿勢引導得再整齊規范一些。
通過這節課,我思考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音樂課堂絕不是簡單的唱、跳、奏,它就像是一個工程:先要架好一個合理的框架,然后注重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還要進行合理的分工。這樣才能使之堅實牢固。工程可以重建,學生的教育卻不能重來。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責任重大,要時時總結經驗與不足,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