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森林的歌聲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四年級下冊《森林的歌聲》四川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音版四年級下冊《森林的歌聲》四川省優課
《森林的歌聲》
教學目標:
一、聆聽樂曲《森林的歌聲》,感受由自然音響與音樂交織而成的交響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通過模唱、律動、模擬聲響等活動,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三、熟悉3個音樂主題,了解音樂主題演奏順序。
教學重點:通過各種活動,記憶三個音樂主題,了解主題的演奏順序
教學難點: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表現不同樂段的音樂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張老師想邀請同學們進行一次音樂之旅,去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地方。那里有茂盛的樹木、鮮艷的的花朵、明鏡似的湖水映照著藍天白云,它是動物們的樂園,知道是去哪里嗎?
二、初步感知全曲。
1、完整聆聽《森林的歌聲》
2、講解樂曲背景
有一年由于環境的破壞,臺灣的森林死亡了大量的動植物。這一現象喚起了人類對自然的關注。于是荒野探險家、自然觀察家、錄音專家等,深入臺灣山林進行實地錄音。用了整整五年時間,收集鳥類、蛙類、蟬類、蟲類、山羌、獼猴、飛鼠、溪流…等100多種自然界的聲音,制作了一張屬于臺灣的自然音樂《森林狂想曲》。今天我們聆聽到的這首樂曲就是其中一首《森林的歌聲》
出示課件:《森林的歌聲》(板書 課題)
3、提問:
師:大森林里空氣清新風景優美,動物們快樂的生活的里面,它們唱呀、跳呀,可開心了。現在這些小動物們想考驗你們,請你仔細聆聽音樂后思考下面的問題:
1、音樂每個主題的情緒是怎么樣的?
2、你能說出每個主題的演奏順序嗎?
3、你能模唱其中的一個主題嗎?
三、分段欣賞、體驗樂曲
(一)初聽樂段
1. 欣賞A主題音樂。
(1)初聽播放A主題音樂。 板書:畫旋律線(小草)
(2)復聽音樂
(3)第一遍跟琴輕聲跟唱
(4)第二遍加動作演唱
2. 欣賞B主題音樂。
(1)初聽音樂。 板書:畫旋律線(山丘)
(2)復聽音樂
(3)第一遍跟琴輕聲跟唱
(4)第二遍加動作演唱
3. 欣賞C主題音樂。
(1)初聽音樂。 板書:畫旋律線(瀑布)
(2)復聽音樂
(3)第一遍跟琴輕聲跟唱
(4)第二遍加動作演唱
(二)完整聆聽、講解結構
要求:
1、介紹卡片所代表的主題音樂順序
2、聽音樂用手勢表示第幾主題音樂
3、請學生貼主題音樂順序(師準備貼紙)
4、檢查曲式結構(引子— 1—2—1—2—3—1—間奏—1—2—1—2—3—1—尾聲)
四、拓展
1.創作表演先分組引導使用方法
要求:
1)第一組A主題音樂每個樂句后兩拍處加上雙響筒模仿的“呱呱”聲
2)第二組B主題音樂每個樂句開始處加上打擊樂器“碰玲”
3)第三組C主題音樂每個樂句強拍處加上打擊樂器“串鈴”
2、整體聆聽音樂并加入打擊樂器
五、小結
師:現在你能回答森林小動物們讓你們思考的問題嗎?
1、音樂每個主題的情緒是怎么樣的?
2、你能說出每個主題的演奏順序嗎?
3、你能模唱其中的一個主題嗎?
師:大森林的歌聲優美動聽,讓我們情不自禁想融入到森林的懷抱,森林是大自然的資源,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生態,這些都可以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
《森林的歌聲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聆聽樂曲《森林的歌聲》,感受由自然音響與音樂交織而成的交響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唱、律動、模擬聲響等活動,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聆聽中展開想象,嘗試用各種表現方法與手段描繪音樂主題及其變化。
三、知識與技能:
熟悉3個音樂主題,在欣賞的過程中,記憶各段主題旋律的順序,并能通過聆聽旋律,通過師生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1、 通過各種活動,記憶三個音樂主題,了解主題的演奏順序
2、模唱主題旋律并分析體驗不同主題帶來的不同感受,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表現不同樂段的音樂主題。
3、通過聆聽豐富的大自然的音響,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難點:
1、 在欣賞《森林的歌聲》過程中,記憶各段主題旋律的演奏順序。 2、在模唱旋律時,引導學生用輕盈而富有彈性的聲音進行演唱。 3、在音樂活動中引導學生發揮學生合作的能力與自我表現音樂的能力。
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處于小學中段,在感受聆聽、識譜、音色聽辯、音樂記憶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礎,他們樂意參與音樂活動,并有較強的興趣,更喜歡將欣賞與演唱、欣賞與肢體動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聆聽,以此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將在此學習中對音樂的興趣和情感有進一步的提高。
優點:
整節課中氣氛比較活躍,環節比較緊湊,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學生更能生動、逼真地感受到大森林的形象。通過主旋律的模唱,學生對于樂曲的旋律比較熟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否積極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交流,討論,直接影響到合作交流的質量和效果。本堂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鼓勵積極參與,減少對學生的限制,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尊重信任他們,擺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我在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創設平等、融洽、開放的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無拘無束,生動活潑地合作交流。并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合作學習,特別是鼓勵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也參與合作交流,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這項活動中。
不足之處:
本堂課覺得應在啟發學生這方面多動腦子,在語言組織方面不夠簡練,評價語言太單調,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進一步提高個人的專業技能,語言地組織還要加強。多聽課、多總結,取別人長處,補自己短處,多歷練自己,提高應變能力,使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使自己很快的成長起來。
《森林的歌聲教學效果評價》
《森林的歌聲》是人音版、教材第八冊第六單元《風景如畫》中的欣賞內容。選自《森林狂想曲》。這是擁有全世界第一張臺灣大自然音樂荒野探險家徐仁修、自然錄音專家劉義驊、自然觀察家楊雅棠、留美制作人吳金黛、金曲獎制作人及演奏音樂獎得主范宗沛,全心全意為臺灣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樂創作!制作過程耗時5年,深入臺灣山林實地錄音,共收集臺灣鳥類、蛙類、蟬類、蟲類、山羌、獼猴、飛鼠、溪流?等近100種臺灣自然聲音;新穎并充滿創意的制作概念,使樂曲中的自然音源與音樂的節奏、調性相合無間~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樂器和自然糅合后帶給我們一種清涼而又純凈的空間,不帶一點修飾,不帶一點剪
輯的純自然聲息。這首樂曲由大自然的真實音響與美妙的樂音交織而成。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樹蟾、秩雞、腹斑蛙、褐鷹梟、山羌、飛鼠等與笛子、提琴、吉他等樂器一起奏響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樂曲的旋律簡潔質樸,輕快流暢,采用自然小調式,富有東方情調。在欣賞《森林的歌聲》過程中,體驗樂曲中各種聲響,記憶各段主題曲調的順序,提高音樂記憶力。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器樂音色聽辯能力和演奏能力。本課在這些基礎上加入了曲式結構的簡要分析與音樂片斷的記憶,學生將在此學習中對音樂的興趣和情感體驗有進一步的提高,所以針對本堂課的效果可以做以下評價:
1、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音樂活動,體驗音樂學習的樂趣,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能積極主動的參與聆聽、模唱、表演、編創等活動充分體驗音樂。
2、學生能聽辯音樂的情緒,提高音樂聽覺與記憶,培養學生想像力,并嘗試用各種表現方法與手段為音樂編創活動。
3、突出聽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所有音樂體驗都依賴于聽覺。因此,我力圖讓學生充分的聽,在聆聽中想、說、做、記憶,豐富學生聽覺體驗。
4、面向全體學生,把音樂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充分去聆聽、想象、表現。教師肯定的、鼓勵性的評價讓學生對學習更有信心。
5、探究學習,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課中對音樂片斷的記憶這一教學環節中放手讓學生大膽去說、去做、去實踐探究,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學生參與審美實踐這一教學環節,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
本課在教學設計中,力求體現音樂課程標準的新理念,讓學生在“聆聽中表現,在表現中創造,在創造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