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北京喜訊,到邊寨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教材五年級第十冊第二課《北京喜訊到邊寨》天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音版教材五年級第十冊第二課《北京喜訊到邊寨》天津市東麗區津門小學
學校名稱 天津市東麗區津門小學 課例名稱 《北京喜訊到邊寨》 學段學科 小學五年級音樂 教材版本 人民音樂出版社 章 節 第二課 歡樂的村寨
年 級
五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一)通過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從豐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樂曲力度、情緒的變化,體會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
(二)在樂曲欣賞中,讓學生感受主題音樂旋律的情緒,提高他們對樂曲的分段聽辨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一)運用參與、體驗、合作、探究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使他們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和體驗。
(二)讓學生用“聲勢”參與欣賞,把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機地滲透在音樂審美體驗之中。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音調風格,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和苗、彝族民族音樂的風格。
教學難點:讓學生試著分辨每個主題的情緒、力度、速度的不同,并能用節奏與動作表現出來。
教材分析
《北京喜訊到邊寨》是由鄭路、馬洪業創作的一首管弦樂曲,創作于1976年12月。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樂的風格,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粉碎“四人幫”這一特大喜訊從北京傳到祖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邊寨時,山寨人民載歌載舞,熱烈慶祝時的情景。樂曲由引子、五個具有舞曲風格的樂段(表現不同的舞蹈場面)和尾聲構成。
開始的引子是由兩只圓號奏出的號召性的音樂,力度強弱的對比好像號角的回聲在山谷林間飄逸回蕩,仿佛把人們帶進了西南少數民族居住的茂密叢林之中。第一樂段在兩小節強烈的舞蹈性的節奏之后,引出了熱情奔放、高亢、矯健的旋律,展現出一幅熾熱的群舞場面。在一個下行的過渡句之后,樂曲進入第二樂段。雙簧管奏出了一段輕快活潑的旋律,好像彝族姑娘們在跳著輕盈、歡快的舞蹈,腳脖子上系的鈴鐺還嘩嘩作響。第三樂段在一個過渡性的樂句之后,弦樂奏出了一段優美、舒展的旋律。第四樂段樂曲力度變弱,雙簧管奏出輕飄而富有色彩的音調,像一位美麗的苗族姑娘在獨舞。第五樂段小號先吹奏出奔放、粗獷的音調,圓號模仿牛角號音調為之伴奏,好像小伙子們在為姑娘們的精彩舞蹈加油喝彩,也跳起了歡快健美的舞蹈。樂曲最后以鼓樂齊鳴的宏偉的音響再現了第一樂段的音調,在更加歡騰熱烈的氣氛中結束,象征著人們滿懷信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樂曲風格統一,富于變化,節奏明快,旋律流暢,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熱情奔放的情緒使音樂顯得更加絢麗多彩,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發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但對于較長的音樂欣賞內容還是缺乏耐心的傾聽,學生最喜歡律動與音樂活動,在這兩方面表現非常好,樂譜知識的學習部分學生仍不是很感興趣。介于此,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加重了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分
量,采取學生感興趣的音樂活動方式,把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機地滲透在音樂審美體驗之中,讓他們在參與、體驗的活動中自然地感受音樂的情緒情感,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魅力吸引學生對音樂的關注。
教學方法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多層次的聆聽,在聽、奏、唱、跳的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學習音樂的快樂,同時獲得身心的享受。通過互動式教學讓學生通過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手段直觀感受樂器的音色特征,從而聽辨樂曲中不同主題所用的主奏樂器,提高學生的聽辨能力。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圖片:侗族夜晚圍著火塘的生活場景。 (一)隨琴演唱歌曲《迷人的火塘》
(二)師:在我國西南地區的貴州、云南、四川等省,生活著侗族、彝族、苗族等眾多的少數民族,今天我們來聆聽一首具有這一地區民族特色的樂曲,名字叫《北京喜訊到邊寨》 三、聆聽感受
(一)教師介紹《北京喜訊到邊寨》樂曲的創作背景。 (二)完整聆聽全曲,學生邊聽邊看教師劃圖譜。 (三)認識西洋管弦樂隊。
1、請一位學生利用交互電子白板完成拼圖,擺正各組樂器的位置。
2、播放雙簧管、單簧管、圓號的演奏視頻,學生聆聽這三種樂器的音色。 (四)分段聆聽 1、聆聽引子部分
師:這個引子部分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圓號)
它的力度是怎樣變化的?(由強到弱)
師:圓號由強到弱的音調模仿了號角聲在群山間的回聲,號角聲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號角聲帶來的喜訊讓山寨頓時沸騰起來。 2、聆聽第一主題
(1)學生聆聽第一主題音樂
師:這一主題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
作曲家用什么樣的力度表現這種熱烈的情緒? 這段音樂表現的是什么樣的舞蹈場景。 (2)隨音樂用聲勢節奏為這段主題伴奏。 3、聆聽第二主題
(1)學生聆聽第二主題音樂
師:這段音樂跟剛才的一主題音樂相比,給你的感受一樣嗎?
這一主題旋律反復出現了幾次?每一次的力度一樣嗎? (2)用節奏樂器為這段音樂伴奏。 4、聆聽第三主題
師:這段音樂旋律給你怎樣的感受?它表現的是什么樣的舞蹈場景? 5、聆聽第四主題
(1)學生聆聽第四主題
師:這段音樂在力度上是不是有了明顯的變化?
是哪種樂器主奏了這段旋律?
你們感覺它描繪的又是什么舞蹈場景呢? (2)師生用豎笛共同吹奏這段主題旋律。
(3)隨琴演唱這段出題旋律曲譜,找出特殊音b3,感受苗族音樂特點。 6、聆聽第五主題
(1)學生聆聽第五主題
師:這段音樂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2)節奏樂器伴奏
(3)隨音樂做男女對舞表演,感受音樂的歡樂氣氛。 7、聆聽尾聲
師:在這個尾聲部分的音樂里有你熟悉的旋律嗎?
師:這段音樂再一次出現了第一主題的音樂旋律,在音樂上這個方法叫再現。 8、多媒體展示苗族、彝族的舞蹈場景。
9、多媒體觀看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的《北京喜訊到邊寨》 四、表現音樂
隨音樂用打擊樂器完整樂曲演奏 五、拓展反饋
(一) 了解這首樂曲的結構及每個主題的特征
(二) 多媒體展示我國近幾十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反思
在欣賞管弦樂《北京喜訊到邊寨》時,由于音樂描寫的是1976年粉碎“四人幫”的喜訊傳到邊寨,邊寨的各族人民熱烈歡呼、歡歌狂舞的慶祝情景,而生長在幸福的、新時代的小學生很難完全理解音樂內涵,所以在這節課中只是對音樂的創作背景做了簡單的介紹。在分段細聽時,我主要抓住音樂主體從音響上出發,要求學生對各段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進行對比,說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風格特點,并說出想像中的音樂舞蹈形象。同學們都非常積極、活躍,紛紛舉手發言,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使個體感知在群體感知中得到統一和升華。在分段聽音樂過程中,我抓住學生愛參與、好表現的特點,給每段音樂主體配上合適的打擊樂器加以伴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漲,全員參與度高。再聽音樂時,學生對樂曲風格、情緒、情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我認為,在欣賞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說的參與,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有利于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能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步步深入,達到深刻、高級的階段,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