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love animals
所屬欄目:小學英語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PEP教材三年級上冊 Unit 4 We love animals Part C Story time浙江省 - 舟山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PEP教材三年級上冊 Unit 4 We love animals Part C Story time浙江省 - 舟山
人教版PEP教材(三年級起點)三年級上冊 Unit 4 We love animals Part C Story time 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小學三年級學生。經過半個學期對英語的接觸,他們已學習一部分英語詞匯(文具、顏色、身體部位和本單元的動物單詞)、簡單的問候語和句型,具有一定的辨音能力(聽音說出單詞的首字母和根據首字母的發音說單詞),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英語思維能力和運用語言進行簡單口語交流的能力,對英語有濃厚的興趣。三年級學生活潑可愛,好奇心強,有較強的表現欲和強烈的求知欲,他們的心理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天性:愛玩、愛動、愛模仿、愛表演。他們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點與教材的內容及特點非常吻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思維性強、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減少固話的語言框架,增加讓學生自主表達的機會。
二、教學分析
人教版《PEP》教材(三年級起點)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主要圍繞“We love animals”這一話題展開。教學的重點是10個動物單詞(pig\bear\cat\dog\duck\bird \panda\tiger\elephant\monkey)和句型“What’s this\that? It’s a\an…”并能用簡單的形容詞表達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本節課是這一單元的C部分 Story time,在有機整合A、B 部分詞匯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故事生動活潑、幽默滑稽,富有童趣;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具有戲劇性。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課本插圖,設計各種有趣的聽說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設計力求做到循序漸進,由簡到難的原則,盡量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三、教學目標
本節課貫徹了小學英語教育教學的原則,運用任務型、探究型活動教學法。其突出特點是,讓學生在情境中輕松愉悅地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思維能力。體現了“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以及對教材、教學內容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為本課設計了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讀懂圖片和文本,在圖片的幫助下理解故事大意; (2)能聽懂、會讀、會說詞匯:rabbit、carrot、follow; (3)能聽懂、會讀、會說、會運用句子:Follow me! 2. 能力目標
(1)能描述故事中的圖片;
(2)能表達個人意愿; (3)能合理猜測故事情節; (4)能通過聽音模仿、表演故事; 3. 情感目標
通過本故事的學習,能感受動物的可愛,培養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
(1)能聽懂、會讀、會說詞匯“rabbit和carrot”。 (2)能在語境中理解follow me的含義。
(3)讀懂故事,學會用“Follow me!”表達自己的想法。 2. 難點
(1)能讀準rabbit和carrot兩個單詞的發音。 (2)能以小組為單位表演整個故事。 (3)能獨立思考,賦予故事標題。 五、教學準備
CAI課件、動物頭飾、單詞卡片、動物圖片、實物carrot、 標題卡片 六、設計理念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教育部,2012)。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更是把思維品質作為最重要的維度。在本故事教學的設計中, 筆者從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入手,把教與學融合在情景中,讓師生和諧地融為一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力求通過以下策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在詞匯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理解性思維;在讀圖猜測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解讀文本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性思維;在“排列圖片”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在表演故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加標題”中提升學生的推理性思維。 七、教學過程 StepⅠ: Warm-up
1. Greetings and Free talk.
T: My name is Tina. Hello, boys and girls! Ss: Hello, Tina! T: How are you? Ss: Fine, thanks.
T:Hi, boy\Girl! What’s your name ? S1\2\:My name is….
T: Nice to meet you!\Good morning! S1: Nice to meet you, too.\Good morning!
2. Enjoy a song “Follow me”
[設計意圖]
由于是借班上課,一開始,師生互致問候,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同時旨在創設英語學習的氛圍,讓學生盡快從課間休息的游戲的興奮中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利用動畫歌曲熱身,讓孩子邊做邊欣賞,不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而且讓孩子們初步感知“follow me”的意義,為故事中的“follow me”教學掃清了障礙。
3. Let’s do
T: Now boys and girls, follow me!
(讓學生跟著老師邊說、邊做下列動作:Hands up\down! Turn around! Touch the ground! Act like a cat\dog\duck\pig\panda\monkey\tiger\bird, a cat\…, a cat\… .)
[設計意圖]
說一說、做一做的活動既創造了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又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復習了學過的動作短語,激發學習熱情。這個活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一活動---欣賞歌曲“follow me”,讓學生加深理解“follow me”的意義,同時教師把bird放在活動最后,又和教師引出下一環節用的過渡語“Bb is for bird, and Bb is for…”銜接得更自然。 Step Ⅱ: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 “rabbit”的教學
(1)依托字母發音,教學單詞“rabbit” 教師借助課件(見右圖),讓學生說出下 列字母開頭的動物單詞:Bb、Dd、 Ee、Pp、Rr。根據字母發音規則教學rabbit。(2)借助顏色單詞,操練單詞“rabbit”
[設計意圖]
教師讓學生根據首字母說出動物單詞,激活學生的知識水平,激發他們說的欲望,旨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單詞拼讀能力。同時很自然引出新詞“rabbit”,讓孩子們在圖片的情境下感知詞的音、形、義。本著教學“詞不離句”的原則,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把rabbit一詞和顏色巧妙結合,既操練了新詞,又很好地復習了顏色單詞。
(3)借助微型語篇,談論動物 ,強化詞匯“rabbit”
[設計意圖]
借助微型語篇,談論動物的圖片,不僅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把學生已學習過的形容詞和動物詞匯滾動起來,進而加深學生對“rabbit”一詞的記憶;利用chant,朗朗上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集中精力于微型語篇的朗讀上。
2. 解讀故事文本 (1)整體感知故事
教師在學生說上一環節的最后一句話“Look at the bear. It’s on the pear.”時,順勢出現本節課的主人公Zoom的圖片,并且問“Look at the bear. Is it on the pear? Who is he? ”之后,告訴學生:Today Zoom brings us a funny story,引導學生觀看動畫。
學生看完動畫之后回答老師的問題“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is story?”,學生說答案,教師把相應的動物圖片貼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
根據新課程“整體教學”的原則,讓學生整體感知語篇,培養學生整體語篇的意識。觀看課文動畫后讓學生回答問題,檢驗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2)“逐圖”理解故事 a. 聽一聽、說一說
(PPT呈現第一幅情景圖)T: What’s this? (Ss: It’s a pig.)
教師引導學生聽音說出Zoom對Pig說了什么,接著教師教授“follow”一詞。
(教師戴上Zoom的頭飾,一學生戴上Pig的頭飾)T: Hello, Pig! Follow me! S1: OK!
然后再找兩組學生來演一演,練習說Hello, Pig! Follow me! b. 猜一猜、說一說
(PPT呈現第二幅情景圖)T: What’s this? (Ss: It’s a dog.)
教師讓學生根據圖片和提供的句子支架“Hello, ! Follow Pig. Follow me!”猜一猜Zoom對 Dog 說了什么。然后教師把Zoom的頭飾戴在學生頭上,讓學生練習說Hello, Dog! Follow Pig. Follow me!
c. 想一想、說一說
(PPT呈現第三幅情景圖)T: What’s this? (Ss: It’s a duck.)
教師讓學生根據圖片和提供的句子支架“Hello, ! Follow Zoom. Follow . Follow me!”想一想Dog對Duck說了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分組(男生\女生)一起看圖說:Hello, Duck! Follow Zoom. Follow Pig. Follow me!
d.看一看、說一說
(PPT呈現第四幅情景圖)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圖片和句子支架“Hello, ! Follow . Follow .Follow .! Follow me!”一起說:Hello, Rabbit! Follow Zoom. Follow Pig. Follow Dog. Follow me!
T: Who follows Zoom now? Ss: Pig、Dog、Duck and Rabbit. e. 教學carrot
(PPT呈現第五幅情景圖)
T: What happened? What does Rabbit see? S1: Zip .
T: What else does Rabbit see? What does Zip have? S2: A carrot. 接著教師分音節教學carrot.
然后教師通過問題“What does Zip say?”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Zip說的話,然后播放音頻并出示文字“I have a carrot. Follow me!”。
之后,學生扮演Zip,模仿Zip的語氣說“I have a carrot. Follow me!” 最后適時拋給學生一個選擇題:A:Rabbit follows Zoom. B: Rabbit follows Zip.讓學生猜一猜此時Rabbit的選擇。
f. 想一想、說一說
(PPT呈現第六幅情景圖,但是遮住Duck、Dog、Pig)教師引導學生一起說“Rabbit follows Zip.”接著教師讓學生說一說此時Rabbit會對其它動物說些什么,然后播放音頻并呈現文字“Follow Zip! Follow me!”
T: (由于Duck、Dog、Pig被遮住,教師鼓勵學生思考問題)Who follows Zip, too? S1\2\3:Duck\Dog\Pig.
教師讓學生根據課件上的“第六幅情景圖”討論:此時鴨子、狗和豬都說了什么?
[設計意圖]
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故事,逐圖講解,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扶到放:由第一幅圖片的聽、說出內容、第二幅圖片的挖空一個單詞、第三幅圖片挖空兩個單詞、第四幅圖片挖空四個單詞、再到最后一幅圖片在無任何語言支架的情況下讓學生討論“此時鴨子、狗和豬都說了什么”,符合語言習得的規律, 讓學生在教師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設計中感受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并理解語言的意義。
教師“挖空”的設計和開放性問題“Rabbit follows Zoom ? Or Zip”What do Duck\Dog and Pig say?等”的設置,都能促使學生去思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刺激學生說的欲望,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實效性的提高。
(3)朗讀體驗故事
學生觀看動畫,逐句跟讀故事。 學生打開書本,一起朗讀故事。 [設計意圖]
跟讀不僅可以提高語言的準確性,而且還可以激勵學生大膽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語音語調,增加語言的美感。朗讀整個故事,再次整體感受和體驗故事情節,鞏固本節課中所學的語言知識。
Step Ⅲ: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 Order the pictures.
教師打亂故事圖片的順序,引導學生根據文本信息把圖片重新排序。 2. Act out the story in groups.
學生以六人小組為單位,先在組內分角色表演故事,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
3. Give the story a title.
故事缺少標題,教師鼓勵學生發揮想象給故事加一個合理的標題。 4. Think what Zoom will do?
故事結尾設下懸念,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說一說:接下來Zoom會怎么做。 [設計意圖]
把打亂的圖片重新排序,目的是考察學生對整個故事的理解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表演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體驗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感態度,而且能更好地鞏固和運用語言;鼓勵學生給故事加標題和讓學生思考Zoom接下來的做法,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發散思維的能力,同時激勵學生運用所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體現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
Step Ⅳ: Homework
1. Listen and read the story on P45 3 times.
2. Act out the story with your parents or your friends. [設計意圖]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育部,2012)有關教學建議中提出:教學活動不應僅限于課堂,而應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英語課外作業是學生鞏固和加強課堂知識的載體,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英語學習的鞏固、發展和深化,是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課后作業的布置僅僅圍繞所學知識,既有讀,又有演,旨在強化學生讀的能力,培養學生聽的習慣,提高學生語音語調的準確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強化學習效果。
附板書(見下圖):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三年級的一節故事教學課,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在教學設計時,筆者充分考慮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創設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英語。同時,精心設計過渡語和課堂提問,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兼顧學生認讀能力的訓練、思維品質的培養以及語用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筆者力求設計的教學活動有一定的趣味性,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參與。“Enjoy a song”、“做一做”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還有“說一說、chant、表演”等活動,符合小學生愛說、愛唱、愛表演的特點,刺激了學生想說、想演的欲望,課堂氣氛活躍。
2.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
在教學故事文本時,筆者設計了由易到難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逐圖分析、理解。先由第一幅圖片的聽、說出內容、第二幅圖片的挖空一個單詞、第三幅圖片挖空兩個單詞、第四幅圖片挖空四個單詞、再到最后一幅圖片在無任何語言支架的情況下讓學生說出內容,這樣由淺入深的設計有一定的梯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易于學生學習、理解和接受,讓學生在教師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設計中理解語言的意義并運用語言。
3. 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
本節課的教學中有多個猜測活動,還有在故事的轉折點設置懸念和追問,這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
思維品質,如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推理能力、發散性思維和想象思維等。如,在講到第四幅圖片時,根據前面三幅圖片已學的內容,讓學生猜測這副圖片中Duck對Rabbit說的話,學生輸出的語言反應了他們的分析能力和推測能力;最后拓展環節中教師的問題“What will Zoom do?”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培養他們發散性思維能力和想象思維能力。
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給學生準備表演的時間有點長、應該布置體現學生個體差異的分層作業、個別提問未能觸及學生的思維等。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