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練習四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練習四》福建省 - 南平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練習四》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練習四》。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六單元《測量》的一節復習課。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 “米”和“厘米”的實際意義;能正確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能在實踐操作中鞏固測量和估計物體長度的方法,更深入的感受到 “米”和“厘米”在生活中的應用,為學生下一步學習相關知識、積累活動經驗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1米、1厘米大約有多長以及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初步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有估測物體長度的經驗,但聯系生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足。在教學中,應當特別注重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讓學生體會到長度單位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體會“米”和“厘米”的實際意義,能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掌握測量和估計物體長度的方法,增強學生空間觀念。 3.感受“米”和“厘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估計意識,提高估測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米”和“厘米”的實際意義,掌握測量和估計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選擇適當的方法估計出物體的長度,感受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手段:
本節課采用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學生通過多媒體設備上的工具箱進行演示操作以及利用最新視頻制作軟件制作微課,形象、直觀,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重點突出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課堂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具準備:希沃白板5、授課助手、微課、米尺、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1.談話:小朋友們,在測量這個單元中,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2.課件出示故事視頻:《米和厘米的爭吵》。
師:最近米和厘米發生了小矛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來聽聽。 3.思考: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對它們說的?
4.小結:米和厘米各有用處,米是用來測量較高、較長物體的長度,厘米是用來測量較短、較小物體的長度。
5.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有關測量的知識。
【設計意圖】本環節借助“米和厘米爭吵”這一充滿童趣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通過故事中的矛盾沖突引發學生質疑和思考,主動喚醒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和梳理。
二、 鞏固知識,梳理方法
(一)建立 1米、1厘米的長度觀念,明確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1.師生交流:1厘米有多長,并引導學生用手比劃。
小結:1厘米大約是我們食指指甲蓋那么長或拇指和食指輕靠在一起時兩個指甲間的距離。
2.師生交流:1米有多長,并引導學生用手比劃。 小結:1米大約是我們快伸直雙臂的長度。 3.明確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米=100厘米。 4.完成練習:聯系生活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填一填。 師:老師來考考你,看看你們能不能正確使用米和厘米。
小結: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應該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思考和判斷。 (二)借助動態文本,鞏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師:今天有一位神秘的人物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你們知道它是誰嗎?(課件出示:孫悟空)孫悟空的金箍棒會變長變短,想看嗎?我們就一起來看“超級變變變”。
1.課件出示:起點對準0刻度的金箍棒圖。
(1)師提問:你知道金箍棒是多長嗎?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交流方法:物體的一端對著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2.課件出示:起點不是對準0刻度的金箍棒圖,長度不變。 (1)師質疑:金箍棒變長了嗎?
(2)交流方法:可以用數一數或前后兩個刻度相減。
(3)小結:測量物體長度時就是數一數,算一算有幾個1厘米,數出或算出有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3.課件出示:起點不是對準0刻度的金箍棒圖,長度發生變化。 (1)師提問:現在金箍棒是多長?
(2)師生交流,鞏固起點不是對準0刻度的測量方法。 4.課件出示:長度比尺子更長的金箍棒圖。
(1)師提問:你還能看出金箍棒的長度是幾厘米嗎? (2)師生交流,學生演示測量方法。
(3)小結:測量物體長度時,如果尺子不夠長,可以先做上記號,再接著量。 5. 完成練習:量一量、填一填。(通過希沃授課助手拍攝學生作業進行全班交流) 交流方法:測量時要注意物體一端和0刻度對齊,尺子擺平并正確讀出對應的刻度值。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金箍棒長短變化的情境,將教材靜態的文本化為動態演示,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層層深入的動態變化讓學生經歷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鞏固了多種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三、動手操作,實踐感知 (一)交流估計物體長度的方法。
1.談話:在生活中,有時想知道一個物體的長度或者一段距離的長度,又沒有攜帶尺子,怎么辦呢?可以怎樣估計,你知道哪些身體尺?
2.師生交流常見的身體尺有哪些。 (二)小組合作活動:估一估、量一量。 1.課件出示學校陽光體育活動照片。
師:你們瞧!我們學校的陽光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有的小朋友在跳遠,有的在手拉手跳啦啦操,有的在玩智力擺拼,有的在跳繩。
2.解決問題:估計和測量出跳遠、玩具汽車、啦啦操隊伍、跳繩分別有多長。 師:米和厘米這兩姐弟也想參加到我們的活動中,一展身手。它們想知道小朋友跳了多遠,玩具汽車、啦啦操隊伍、跳繩分別有多長,你們會用上合適的身體尺,幫忙估計出它們的長度嗎?
3.明確活動任務和活動要求。 (1)學生分小組選擇活動任務。
(2)課件出示活動要求,明白活動中的注意事項。
4.小組活動,合作完成。 5.小組匯報交流估量方法。
6.結合生活中的問題,感受估計方法的應用。
師:估計在生活中經常用到,想知道學校的知行樓大約有多高,操場大約有多寬,可以用什么方法來進行估計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學校陽光體育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的生活價值。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親身經歷測量活動過程,增進對數學知識、數學思想的理解和感悟。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豐富學生的活動經驗,感受團結協作的快樂,促進學生估測意識的形成和估測能力的提高。
四、聯系生活,感受應用
1.找一找:生活中哪里還用到米和厘米?
(1)師:陽光體育課中藏著米和厘米的知識,找一找,生活中哪里還用到米和厘米? (2)學生交流。
2.欣賞圖片,體會測量長度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測量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瞧!老師也搜集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的測量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五、欣賞微課,滲透文化
1.師提問:長度單位家族里的成員可不少,那你還知道誰呢? 2.學生交流。
3.欣賞微課:長度單位小知識。
師:其實,長度大單位家庭的成員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設計意圖】通過微課介紹長度單位小知識,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同時滲透數學文化,激發學生對有關長度知識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六、交流收獲,全課小結。
1.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學生交流收獲。
3.師利用知識樹梳理知識點。
【設計意圖】將板書設計成知識樹的形式,教會學生歸納、總結知識點,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
七、實踐作業,提升拓展
1.估一估學校兩個大門之間的距離是多長。
2.自己制作一把米尺,量一量,家里哪些物體比1米高,哪些物體比1米矮。 板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