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圓的認識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江西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江西省級優課
圓的認識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對于廣大學生來說,雖然已經初步認識過圓,但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征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學生由認識平面上的直線圖形到認識平面上的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后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的基礎。因此,教學中要注意通過動手操作、討論、歸納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為以后學習圓柱和圓錐奠定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主去探究。加強操作、研討等數學活動,通過小組學習這種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實踐、探索,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征。教學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嘗試成功的愉悅。 這樣的設計更突出了對學生學的過程的重視,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感悟了研究數學問題的基本方法。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總結出多種畫圓的方法,能用圓規畫出指定的圓。
2、讓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觀察圓的特征,能指出圓各部分的名稱。
3、通過操作和交流,深入半徑和直徑的含義。
4、通過動手操作能闡明在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教學重點:
在動手操作中掌握圓的特征,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討論、交流、歸納、分析和整理來理解圓各部分名稱,歸納圓的特征。 教具準備:
圓規、直尺、三角板、實物若干、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概念。
1、師:同學們,老師手里拿著什么形狀的卡紙?關于圓,同學們一定不會感到陌生,請你想想,生活中在哪里見到過圓?
2、師:大家觀察的真仔細,圓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古希臘有位數學家說:“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圓”的奧秘。(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二、對比感悟,理解概念。
1、師: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何區別?
課件出示:這些圖形都是用什么線圍成的?圓是用什么線圍成的?(圓是由曲線圍成的。)
2、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小結::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三、學會畫圓。
1、老師:剛才大家已經認識了圓,那現在同學們能創造出一個圓嗎? 下面就請同學們發揮你的奇思妙想,利用學具袋中的工具或身邊的物
體去畫圓,看誰的方法最巧妙。
2、師:老師發現每個同學都有各自精彩的創造,誰上來展示一下自己
的作品。?(投影展示)
師:同學們都樂于思考,能用多種方法創造出圓,比較剛才的這些畫法,你認為用哪種方法畫出的圓最規范?(圓規)
3、師: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畫一個規范的圓,就要用到畫圓的工具-圓規。
4、師介紹圓規后請學生自己嘗試用圓規畫圓,邊畫邊想,想用圓規畫出一個標準的圓,要注意些什么? 5、生畫圓后介紹畫圓的心得。 6、師強調總結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7、師:現在請大家用剛才的方法在白紙的另一面畫出兩個圓。(誰愿意展示一下你畫的圓。) 師:大家覺得這兩個圓規范嗎? 師: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 (板書:大小、位置) 四、交流反饋,形成概念。
(一)動手操作,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師:圓中決定圓的位置和大小的部分叫什么呢?讓我們從書中尋找答案吧!請同學們自學書本第58面上面的內容,并在剛才畫好的圓上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師:我們請同學來匯報一下自學到的知識?(學生邊匯報教師邊在圓中標出冤案各部分名稱。)
師:知道了圓各部分的名稱,那我問大家:什么決定圓的位置?什么決定圓的大?(板書)。
師:下面老師考考大家,看誰是火眼金睛?判斷下面哪些線段是這個圓的半徑?哪些線段是它的直徑?(多媒體出示,幫助學生理解半徑和直徑的概念。)
師:在這個圓中我們現在已經找到了幾條半徑?幾條直徑?一個圓只有3條半徑一條直徑嗎?到底有多少條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師:咱們的猜想對不對呢?現在就請你拿出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
畫一畫、量一量的方法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吧! 師:誰愿意來匯報你的發現?(學生匯報)
師質疑:那你手中的圓和老師手中的圓的半徑相等嗎?這說明剛才同學們的發現要加上什么前提?老師手上這兩個圓的半徑相等嗎?為什么這兩個圓中的半徑和直徑又分別相等呢?不是要在同一個圓中嗎?(幫助學生理解:應該是在同圓中或等圓的情況下。) 師:不論同學們用的是哪種方法,我們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在同一圓內或等圓里,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兩倍,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二分之一。用字母表示為:d=2r,r= 1/2 d(在同圓或等圓中)
師:其實,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就有了關于圓的精確記載。墨子在他的著作中這樣描述道:“圓,一中同長也。”
師:這一發現,和剛才大家的發現完全一致。我國古代這一發現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有什么感想?(特別驕傲!特別自豪!)你們今天的表現這么棒,老師也為你們感到自豪! 五、應用概念,解決問題: 1、判斷
2、說出直徑或半徑的長度。
3、你能用今天學的圓的知識來解釋為什么車輪是圓的嗎?車軸應安裝在哪?(正是符合了圓“一中同長”的特點。) 4、哪種游戲方法更公平? 六、總結提高。
1、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大家分享? 2、欣賞生活中的圓,再次感受圓的魅力所在。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圓心(O)——位置
半徑(r)——大小——無數條——相等 直徑(d)——無數條——相等 d=2r r=d÷2 (同圓或等圓中)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盡可能的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給學
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在研究圓的認識與特征這一知識點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學書本,找到圓各部分的名稱,并認識它們,能在自己畫的圓中標出。接著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探究活動,討論交流半徑的特征、直徑的特征、半徑和直徑的關系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相關知識。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冗長的講解,通過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有興趣的、主動的進行探索。課末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