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量一量,比一比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量一量,比一比》廣東省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量一量,比一比》廣東省 - 肇慶
《量一量,比一比》教學設計
【教材】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88-89頁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對象】二年級學生
【教材分析】這是一節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積累豐富的測量經驗,并將直接經驗與某些間接經驗相結合,逐步發展學生的數感。活動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認識常用的尺:學生尺、米尺、軟尺和卷尺,以便選擇測量工具;第二層次是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小組合作測量教室物體和身邊物體的長度,欣賞學生在校園內量一量的圖片;第三層次是小組合作利用身邊熟悉的“單位”標準表示動物的身長或身高。使學生體會要根據需要選用不同的尺進行測量,并在測量活動中進一步提高測量技能。
【學情分析】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學生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認識了長度單位,在認識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學習測量長度的方法,學生缺乏測量經驗。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認識,鞏固用尺子量物體長度、高度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測量自己和身邊物品的長度、高度等實際活動,對所測對象形成清晰的表象,為以后估計、認識其他物品的長度提供更多的參考標準,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
(2)體會測量的實質,能選擇合適的標準(“單位”),用多種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長度或高度,增強對“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同時初步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長度觀念和數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活動中體會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樣性的樂趣,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愿意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經歷選擇不同的尺測量不同物體長度的過程。 【教學難點、關鍵】掌握測量物體的策略。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交流合作。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直尺、米尺、軟尺、卷尺、測量記錄單。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 環節
教 學 內 容
教師 活動
學生 活動
設 計 意 圖
(一) 創設 情境 , 引出 課題 預計 時間 3
分鐘
今天諾一準備從廣州來肇慶游玩,他來到了廣州汽車站,準備買票時,售票阿姨讓他量一量,如果身高不到1
米20厘米,就可以免費坐車。身高1
米20厘米到1米50厘米就要買半票,身高超過1米50厘米就要買全票。那你也遇到過需要量一量的事嗎? 這節課我們就來量一量,比一比。(板書課題)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理
解
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學生 聽講 思考 學生 代表 發言
創設情境,聯系生活,激發學生“量”的需要。
(二)
認識 常用
的尺
預計
時間
6 分鐘 1.我們已經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上網查資料,認識了一些尺,請你們說
說研究的情況。 2.這4種尺吵著要來比本領,你認為用哪種尺測量更合適。
教師
引導
學生
回答
問題
學生代表回答 其他學生認真聆聽 讓學生體會到每種尺的適用情況以及它們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上網查找資料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3.這些尺雖然長得各不相同,但在測量時都要注意:
(1)根據測量物體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2)選取合適的單位。
(3)將所測物體的一端與尺子的0刻度線對齊。
(4)尺子不能斜放,用軟尺或卷尺測量時,還要注意拉直。
教師引導學生 聽講思考
學生
認真
聽講
, 回答
問題
讓學生體會測量注意問題,為下面測量活動鋪墊。
(三)
實踐活動一 測量課室的物體或身邊的物體
預計時間 15 分鐘
1.活動一任務是測量課室的物體或身邊的物體,記錄測量結果。
活動要求:(1)小組合作,選用桌面的測量工具來測量課室的物體或身
邊的物體,并記錄測量結果。
(2)每組先測量必量物體的長度,再
選取其它物體測量。
(3)活動時,注意小聲討論,活動完
畢,收拾好測量工具,自覺坐回座位。 2.教師與一組學生示范測量黑板長
的方法。
3.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測量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
明確要
求
教師示
范測量
方法
教師巡視進行
指導
學生認真聆聽
學生認真聆聽,仔細觀察
學生小組合作測量 讓學生明確小組活動要求。
讓學生體會測量的方法,感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讓學生會根據測量物體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掌握測量的方法。
4.組織反饋,合理表示測量結果。形成板書。
5.介紹頭圍測量方法。
6.欣賞學生測量校內物體的圖片。 教師聆
聽,板
書學生
測量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材
料
教師引
導學生欣賞圖片
學生代表發言
學生閱讀材料
學生欣賞圖片
培養學
生的表達能力。
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
讓學生體會測量的樂趣。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四) 實踐
活動二 借助身邊
的事
物,描述其他物
品的
長度或高度,發展長
度觀
念 1.創設情境,認識身上的尺。
諾一接著來到了動物園繼續參觀,鱷魚的身長是多少呢?沒有帶尺,怎么辦呢? 可以利用我們“身上的尺”,如拃、步、庹等。
2.借助熟悉的標準描述“6米”這個長度,理解“6米”的實際意義。 估一估幾個小朋友手拉手的總長度,大約是6米? 請5個小朋友手拉手,測量長度。 3.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長度。 估一估幾個小朋友并肩站著的總長度,大約是6米?
教師引導學生
思考,回答
教師引
導學生
想6米
的長度,讓
學生先估一
估,再實際測
量。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想,估,合作用庹、肩寬等形式描述6米長度。 讓學生體會可以用熟悉的標準去描述物體的長度。
讓學生經歷想、估、量等活動,體會6米的長度,并會運用不同的單位標準描述物體的
預計時間
12分鐘
請19個小朋友并肩站著,測量長度。 你還能用其他的方式來描述鱷魚的長度嗎?
4.對比用不同的單位標準描述鱷魚的長度,總結在測量中,我們要根據測量物體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和標準。
5.自主選擇研究素材描述物體的長度。
(1)活動要求。
(2)小組合作,進行測量活動。 (3)組織反饋,合理表示測量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對比,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要求
教師巡視進行指導
教師聆聽
學生思考,對比,回答問題。 學生認真聆聽 學生小組合作測量 學生代表發言 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長度觀念和數感。
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通過對比,總結,讓學生學會根據測量物體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和標準。
讓學生經歷選擇合適的單位標準,用多種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長度或高度,增強對“量,比”的實際意義
的理解。
(五) 總結 預計時間 2 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進行了一些有趣的測量活動,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獲。
教師
總結 概括 學生 內化本節課的內容,表達想法
讓學生梳理這節課的內容,掌握測量物體的策略方法。 (六) 課外
延伸 預計 時間 1 分鐘
欣賞生活中的“量一量,比一比”。 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圖片 學生欣賞圖片
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七) 作業 預計
時間
1 分鐘
把學習的歡樂帶回家!請你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和爸爸媽媽一起量一量,比一比。 教師 閱讀 學生
聆聽
讓學生把學習的歡樂帶回家。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