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四年級,電子書包,別具特色的,民居
所屬欄目: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四年級品德與社會電子書包展示課《別具特色的民居》閔行區汽輪小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電子書包展示課《別具特色的民居》閔行區汽輪小學龔雪婷
品社教學設計方案
學校:汽輪小學 | 班級:四(3)班 | 日期:2015.5.21 | |||
課題:別具特色的民居 | 人數:25人 | 教師:龔雪婷 | |||
一、教學目標 1、查閱電子材料,例舉我國特色民居在名稱、外觀樣式、建筑材料、形成原因方面的特點,初步了解民居的外觀樣式、建筑材料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 2、交流實地考查江南特色民居的收獲,舉例說明其結構、功能、成因,初步體會傳統民居的價值,樹立保護意識,激發探究興趣。 二、制定依據 1、內容分析: 《別具特色的民居》是品德與社會學科四年級第二學期第三單元的第二課,它帶領學生領略中華大地上別具特色的各種民居,也給學生在認識、考查民居的能力上提出了要求,主要圍繞“北京四合院”、“窯洞”、“蒙古包”這三個特色建筑展開探究,并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對其它特色民居進行自主探究的愿望。本課共分四個課時,本堂課展示的是第一課時,帶領學生初步認識我國的眾多特色民居,為后面幾個課時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上海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品德形成基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認識,課程內容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然而,品社教材中的學習內容是靜止的,我們的課堂也僅僅能通過語言或多媒體設備的運用使這些靜止的知識以另一種方式從課本中“跳躍”出來,但這種“活”并不能深入到學生的自主體驗中去。在本單元中,教材中單一的畫面難以給學生提供全面的認知,而我們要把學生對特色民居動態化、個性化的認識和體驗轉化為課堂學習,需要借助電子書包平臺。電子書包的合理運用,能夠使教材內容大大豐富,避免紙質教材的局限性和傳統PPT教學的被動性,讓學生更自主更全面地探究知識。所以,本堂課中,我在書本所提供的知識點的基礎上,通過電子書包平臺,向學生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學習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相互合作探究、得出真實的學習體會。 2、學情分析: 四年級開始,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社會的能力,但是去深入認識社會、研究社會、探究社會,對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思考、比較、分析,持有自己的觀點,能辯證地認識問題……這些研究社會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如何尋求一個比較好的途徑,便于教師指導學生有效的開展校外活動,幫助學生在校外實踐中發展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的能力?目前我們正在開展的電子書包項目,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本堂課中,學生在課前的自主探究過程中,不斷地將探究的過程性資料、探究成果上傳到電子書包平臺,老師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在課外探究過程中的進展,并適時地給予指導。同時,生與生之間可以在預習平臺上利用課外時間相互學習相互提問,促使學生進行更深入的調查和探究。學生們在課前課后不僅可以實現班級層面的交流互動,還可以實現年級層面的交流互動,打破了關起門來學習的局限性,開拓了學生的思考方式和角度。這樣一來,資源的共享與互動生成,學生學習過程的前移和后續就有了空間。 本堂課中,還需借助電子書包平臺來完成學生活動的表現性評價,能快速準確統計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也實現了學生學習成果和評價的電子檔案袋化,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能夠給學生在品社課程中的學習能力、學習情況等提供更全面的記錄和反饋,從而讓師生共同有針對性地、系統性地促進學生的品社學習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在電子書包上準備相關學習資料包、評價表。 學生:課前針對上海近郊的特色民居進行實踐考查,完成探究報告,并上傳至預習平臺,相互學習并評價:①學習了他人的探究報告,對自己的報告有什么改進思路?②對別人的報告有什么建議? |
|||||
活動過程 | |||||
教學環節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
1、出示《民居里的革命身影》及石庫門相關圖片,引導學生交流:上學期我們是用了什么方法來探究石庫門的。 板書:名稱、外觀樣式、建筑材料、形成原因 2、過渡:是的,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通過名稱、外觀樣式、建筑材料、形成原因等方面來探究民居的方法。了解了石庫門這種上海特色民居。其實,在祖國各地還有許多有特色的民居,你們看到了我們祖國各地有哪些民居? 出示中國地圖及各地特色民居的圖片。 小結:這些特色民居在我國960萬平方千米的遼闊土地上,織就了一幅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畫卷。它們在名稱、外觀樣式、建筑材料、形成原因方面各有特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別具特色的民居”。 板書:別具特色的民居 |
1、通過電子書包,自主回顧考查經歷。 2、讀一讀全國各地的特色民居的名字,初步認識它們。 |
通過學生參與過的考查活動進行導入,復習與本課相關的舊知,并激發學生學習相關新知的興趣。 | ||
二、例舉民居,感知特點。 |
1、師:探究這些民居需要查閱很多資料,老師在電子書包平臺上給同學們建立了學習資料包,請同學們打開進行小組學習,先一起挑選一種你們組最感興趣的民居,然后每位同學獨立地閱覽資料,最后在小組里說一說你對這種民居的哪一個特點印象最深刻。 隨機小結: ①蒙古包(適應生活生產) ②竹樓、窯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③客家土樓、山西民居、安徽民居、北京四合院(聚族而居,和樂文化) 2、討論 :如果把竹樓、蒙古包、窯洞建在上海行嗎?為什么?你可以選一種來說一說。 小結:各地民居的外觀樣式、建筑材料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水土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也體現了各地人民生活生產的智慧。這將在本單元后面幾課的學習中進一步深入探究和學習。我們要深入了解一種民居光看資料是不夠的,必須深入探訪才行。 |
1、借助電子書包,小組合作學習,探討:對哪一種民居的哪一方面特色印象最深。 2、進一步探討特色民居的獨特性,知道其形成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水土條件有關,感受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
通過電子書包平臺,向學生提供更多更豐富的學習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得出學習體會。在此基礎上初步了解民居的名稱、建筑材料與基本外形。 通過師生、生生交流,深入思考民居特色與當地環境之間的關系,感受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滲透核心育人價值。 |
||
三、交流考查,體會特色。 |
1、 出示各小組學習成果。 師:在學習本課之前,同學們已經學著探究石庫門的方法對我們上海周邊的江南民居進行了考查探究,有烏鎮、楓涇、周莊、朱家角、七寶古鎮。同學們通過投票評出了調查報告最優秀的小組,我們先來看看得票率最高的烏鎮小組他們的探究成果。 出示“烏鎮小組”探究報告。 師:這么精彩的探究報告,難怪同學們對他們的探究報告投票數很高,回帖率也很高,大家還產生了疑問。 出示電子書包預習空間中學生的提問。 ① 為什么是白墻黑瓦? ② 為什么第一層多為石頭,第二層多為木頭? ③ 為什么要有馬頭墻? 請“烏鎮小組”代表解答,師隨機板書。 2、師:其它小組結合自己的探究報告,關于江南民居的特點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隨機引導學生認識:民居聚合文化,通過民居中走出的名人了解民居故事。 小結:今天我們通過電子書包的學習,初步認識了我國各地別具特色的民居,還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成果的交流進一步感受了江南民居的特點。相信同學們還有很多問題要交流,時間關系我們可以把交流放在課后,在電子書包上進行互動。 |
1、觀看“烏鎮小組”的探究報告,聆聽小組代表解答預習過程中同學們提出的相關問題。 2、結合自己的探究報告,補充江南民居的特點。 |
在學生完成自主考查和學習的基礎上,借助電子書包平臺,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就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相互學習和質疑,挖掘了課堂中可能存在的難點,讓學生更有目標地學習。同時,在相互解答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心。另外,還使課堂效率有所提高。 |
||
四、回顧評價,收獲體會。 |
1、出示評價表。 師:讓我們來看看這次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對各小組的評價,各組同學在分工合作和匯報交流中都有各有收獲 。你能談談對本次活動的感想嗎? 2、隨機出示學生電子書包平臺資源 總結:是的,各類特色民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它們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
回顧評價表,結合所學,談談自己的收獲和感想。 | 引導學生結合評價表,談一談收獲和感想,進一步明確探究方法,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 ||
板書: 別具特色的民居 名稱 外觀樣式 江南特色民居 建筑材料 形成原因 結構功能 |
|||||
我探究的江南民居名稱是: |
簡介(地點、建筑材料等): |
房屋結構及功能簡介: |
形成原因或發展歷史: |
我的考查心得: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