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花錢的學問,錢該怎樣花
所屬欄目: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2錢該怎樣花-福建省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2錢該怎樣花-福建省 - 龍巖
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
《錢該怎樣花》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錢該怎樣花》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二個主題活動。第三單元包括:“家庭小賬本“、“錢該怎樣花“、“購物場所 我知道”、“做個聰明的消費者”四個系列主題活動,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理財觀,具備一定的消費常識和技巧。第一個主題是為后面三個主題做鋪陳準備的,前為明理,后為導行。
《錢該怎樣花》一課為我們呈現了一系列的生活場景,通過情境模仿、交流探討了解家庭成員的需求,以及如何實現,讓學生明白實現自己的愿望要結合實際情況,有步驟有選擇地實現,并學會有所放棄,使學生能合理地支出,并知道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增強生活的本領。
【學情分析】
現在小學生普遍比較有錢,一個星期零用錢少則幾元,多則幾十元。零用錢使用也五花八門: 有的主要用于買文具、書籍等學習用品;有的則主要用于買零食、買玩具。在家長方面,零用錢使用監管松馳不一:有些家長能用心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零用錢;有些家長卻有放任的態度。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他們對待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初步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但是,受年齡及生活經驗等各方面的限制,當他們真正面對生活中的許多細節時,有時也會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學習本課之前,學生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已經了解了家庭收入的來源,體會到父母掙錢的不容易。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在教學中,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為范例,引導他們關注零花錢的使用,通過搜集、展示、對比、交流、歸納和總結的學習活動豐富學生的消費知識,學習消費的技巧,掌握合理使用零花錢的能力,培養學生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活動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生活實際,通過交流討論,學生體會到家庭責任感,懂得為家長分憂,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
2、能力目標:通過完成調查表和模擬活動——小組制定花錢計劃,初步掌
握搜集信息的方法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知識目標:通過活動,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了,可是錢總是有限的,我們要學會選擇,學會放棄,初步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設計理念】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知識與活動不可分離,知行統一,欲知必行。他主張通過兒童充分自主的活動豐富經驗,通過經驗促進發展。對此,《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有效組織適宜的教學活動。因此,本節課的設計突出活動化教學策略,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教學。在課前教師組織學生調查家庭成員想要的東西和已經滿足了的要求,在課堂上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了解大家想要的是什么?滿足了的要求又是什么?為什么得到滿足(不滿足)?讓學生明白我想要的不等于我能要的,并學會選擇,學會放棄。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制定花錢計劃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有計劃地合理地花錢。在教學中教師始終扮演著教育的指導者、課堂情境的創設者、活動的參與者、活動的評價者。
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以學生朋友的身份出現,圍繞著共同的話題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和交流。教師與學生一起交流自己的生活經驗,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告訴學生。這一做法使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和教師都是知識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師生之間不再是單向的授受關系,而是對話關系、合作關系。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和對話的過程。
通過以上教學方式的執行,師生在教學中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師生互教互學,使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轉變;使教師由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向課程的開發者轉變。
【活動準備】
1、課前調查自己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并填寫好調查表。 2、教學課件。
【活動過程】
課前交流。
活動一:文本對話 感知想要與能要
(一)你想要的有什么?
1、同學們,生活中我們想要的東西可多了,比如……比如……你看,涉及吃穿住行用,可是我們的收入是有限的。這可怎么辦呢?
2、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話題“錢該怎樣花”。3、文本對話,了解他們的需要。
(1)師: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我,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需要,老師帶來了幾位好朋友,他們也有自己想要的東西。
(2)讀教材P50的內容,引導觀察,說出他們想要什么?
4、同學們,你們有什么想要的呢?來說說吧。(老師引導學生交流) 對,人的需要是各種各樣的。同學們,昨天我已經發了調查表給大家,回家調查自己的家人想要的東西。你們做好了嗎?
5、好的,哪位同學愿意向大家介紹下你的你的家人需要什么。 5、學生介紹自己的調查結果。
6、小結:我們想要的東西可多了。但是想要的都能實現嗎? (二)知道想要的不等于能要的
1、我們來說說看,你們全家成員的調查表里,哪些是實現了的?哪些是沒有實現的?為什么?
2、全班交流。
3、小結:想要的東西是很多的,但因為各種條件的制約,想要的并不等于能要的。在眾多需要中,我們要學會選擇和放棄。
【設計意圖】:《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教材是教師引導兒童開展活動的重要資源,是幫助教師正確理解課程的案例。本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理解教材的內容當作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源泉。同時通過調查活動讓學生明白想要的不是都能要。
活動二:交流“碰撞” 學會選擇和放棄
1、過渡語:可是面對選擇和放棄,很多小朋友表示不理解,讓我們去看看: 2、請同學們,認真看大屏幕。(出示:P51的教材內容) 討論:他們想要什么?為什么他們的爸爸媽媽不給他們買呢?
3、組織匯報。(得出結論:花錢要考慮經濟條件,要注重身體健康,要考慮實際需要,不能盲目攀比)
4、可是他們理解父母的這些苦衷嗎?(他們當時是怎么想的?)為了讓這些小伙伴明白父母的心愿,他們的爸爸媽媽寫下了自己的心里話,讓我們聽聽爸爸媽媽是怎樣說的吧?
讀爸爸媽媽的一封信。
5、聽完這封信,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可憐天下父母心,爸爸媽媽的買與不買都是對孩子的愛啊!生活中,你們有過這種情況嗎?(你想要什么?當爸爸媽媽不給你買時,你是怎么想的?現在,你還會這樣想了嗎?)
6、學生交流,匯報。
7、小結:通過交流,我們明白:購物要合理,要尊重、體諒父母!要考慮經濟條件,考慮身體健康,不要盲目攀比。學會正確選擇與放棄。明白了這個
道理,讓我們去給小明的消費賬單把把脈吧!
8、出示情境:這是小明一周的消費計劃,你作為他的好朋友,根據今天學的內容,你會怎樣勸說小明做出正確的選擇與放棄呢?(說說計劃里哪些錢是該花的?哪些錢是可花可不花的?哪些錢是不該花的?)
(1)同桌交流。 (2)匯報
小結:看來同學們,已經明白了選擇與放棄的原則,知道怎樣花錢了。
【設計意圖】:《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設計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識,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社會。本環節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世界出發,并辨析同學的花錢計劃,逐步學會選擇和放棄。
活動三:模擬活動 自主制定花錢計劃
光說不練假把式!在實際生活中能不能做好呢?現在學校決定下周要去郊游,每個人可以向家長申請30元活動經費,用于夠買郊游的食品、用品。你準備怎樣使用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各自制定一份花錢的計劃,并想想為什么這樣花?
1、出示各種商品價目表。 2、小組討論。
3、購物溫馨提示:遵循“考慮經濟條件,健康因素和實際需要”的原則; 3、小組合作制定花錢計劃。
4、展示計劃。說說為什么這樣做? 5、評出最佳計劃。
6、二次修改自己的計劃,爭取做到最合理。
小結:實踐出真知!通過制定花錢計劃,我們對合理消費的認識更深了,而且把合理消費的理念落實到了行動中!
【設計意圖】:通過制定花錢計劃,設置情境,小組合作完成方案的設計,引導學生學習全面、合理、節約地用錢,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在這次活動中不僅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還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了。
活動四:總結拓展 樹立正確消費觀念
1、師:經過今天這節課的探討,你知道“錢該怎樣花”了嗎?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小結板書。)
2、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花錢時要考慮家里的經濟情況,要根據需要和需求量,不要盲目攀比,尊重父母的意見,做個聰明的
消費者。老師給大家編了一首拍手歌,讓我們在優美的拍手歌中結束今天的新課吧。(出示課件)
你拍一,我拍一,體諒父母是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考慮條件夠不夠; 你拍三,我拍三,身體一定要健康; 你拍四,我拍四,購物不能自顧自; 你拍五,我拍五,合理消費要清楚; 盲目攀比要不得, 學會理財要謹記。
3、布置課后實踐活動: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消費知識,課后對自己一周的零用錢做一個消費計劃,你打算怎樣花。下節課進行交流,談談你在花錢中的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花錢拍手歌牢記花錢的原則,提高認識,內化道德,指導行為,讓學生學會合理消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