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花錢的學問,錢該怎樣花
所屬欄目: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2錢該怎樣花-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2錢該怎樣花-北京市西城區宏廟小學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生活對本課程的構建具有重要價值。課程必須貼近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教學才會有實效。在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時,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將教學資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切教學資源,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
為了體現新課程的新理念,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錢該怎樣花。
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的第二課《錢該怎樣花》。四年級的學生正是初步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階段,需要擁有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理念,需要具備一定的消費常識和技巧。本內容正是融社會性發展與品德教育為一體,體現了綜合課的特點。在培養學生理財能力和消費技巧的同時,引導他們體味家庭責任感,學會為家庭分憂,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同時,引導學生根據本地區和自家實際情況,改變原有的觀念,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2.學習者分析:
針對本課教學,我對所執教的班級進行了學前調查。全班32名學生,共收到32份答卷,下面是我設計的調查問卷:
(1)你購物時更關注商品的( )
A外觀漂亮、時尚、功能全面、新穎 (1人 占3.125%)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花錢的學問——錢該怎樣花
學科 品德與社會 學段: 小學
年級
四年級上冊
相關領域
社會、思想品德等
教材 書名:品德與社會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3年 11月
是否已實施
是
3
B對自己實用性更強 (30人 占93.75% ) C價格實惠(1人)
(2)遇到商品是自己想買家長不給買的,我會( ) A不高興,發脾氣 (0人) B哭鬧,不買不行 (0人)
C聽家長的,因為家長掙錢不容易 (31人 占96.875%) D沒遇到過,一般我想買家長就給買(1人 占3.125%) (3)對于可買可不買的商品,我會( )
A買,留著,以后需要的時候用得上 (8人 占25%) B先不買,需要的時候再說 (20人 占62.5%)
C看情況,錢夠的話就買,不夠就等以后再說(4人 占12.5%) (4)當遇到可買可不買的商品搞活動降價的時候,我會( )
A毫不猶豫買下來,因為便宜 (3人 占9.375%) B不買,因為不是特別需要 (20人 占62.5%) C看自己的 經濟情況決定(9人 占28.125%) (5)家長不給買的理由通常是( )
A太貴,不值 (6人 占18.75%)
B已有類似物品,不能重復購買 (5人 占15.625%) C對健康不利 (13人 占40.625%) D對安全不利(8人 占25%)
兒童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消費的主要來源是父母的收入。如今,多數家長只要是孩子要的,都會想方設法滿足他們,我在課前調查中發現有3.2%的學生一般是自己要什么家長就給買什么,并沒有意識到兒童的很多需要其實是“假需要”,所以很多兒童在消費中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盲目攀比,不切實際地追求高檔,重復消費,消費取向成人化,對玩具等生活學習用品不愛惜,浪費現象嚴重等。通過課前調查,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有正確的消費觀,但對于遇到可買可不買的商品降價時,有62.5%的學生選擇不買,理由是不需要;9.375%的學生選擇毫不猶豫買下來,理由是便宜;28.125%的學生選擇看自己的經濟情況而定;這說明有部分學生盲目圖便宜,這是不可取的,另外,是否購買還是要看自己家庭的經濟情況,不要一概而論。這些都是我要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的地方。 a.知識水平:
(1)通過第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了解了家庭的收支情況和家庭經濟收入來源,體會到家長掙錢的辛苦,理解了父母的理財觀。
(2)學生們具有較強的調查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
b.認知情況:
四年級的學生正是初步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階段,需要擁有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理念,需要具備一定的消費常識和技巧。從課前調查情況來看,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正確的消費觀,但多數學生的消費觀還停留在傳統的消費觀;同時,在消費技巧方面不足。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運用恰當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知道新的消費理念,學會消費技巧。
c.學習基礎
執教班學生有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積極性,能夠調動已有知識經驗,愿意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信息。學生學習積極、樂于探究、更愿意展示自己知道的內容。這一切都為開展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信息技術因素分析:
這節課使用制作的課件《錢該怎樣花》,通過展示平臺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學科整合,運用多方面教學信息資源,面向全體學生,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教學目標。 3.教與學的方式分析:
本課教學方式側重于體驗式教學方式,采用活動式的教學策略。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注重從兒童的世界出發,用兒童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兒童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兒童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體驗學習是一種基于學習者自身的活動體驗,獲得感性認識的學習過程。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說一說、演一演《辛普森購物記》”、“匯報課前調查表”的活動,讓學生能夠理解父母的消費觀,學會選擇。通過“想一想-實例分析”、“辨析‘浪費與節約’”活動及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夠學會合理消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
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生能夠體味到家庭責任感,學會為家長分憂,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 2. 能力與方法:
學生能夠通過活動,反思消費中的該花與不該花,初步滲透合理的消費觀和理財觀,明確花錢要有計劃、要合理,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3.知識目標:
(1)學生能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但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必須有所放棄。
(2)學生能夠了解花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參考父母的經濟實力,合理地支出,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討論活動,使學生學會合理消費,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難點:通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交流體會,讓他們體味到家庭責任感,學會為家長分憂,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
8
體驗活動三 8分鐘
師:有些東西我們特別喜歡,特別想要,可是爸爸媽媽都不給買。這究竟是為什么呢?下面這幾位同學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討論分析)
提問:(1)在生活中你和爸爸媽媽之間有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情?說說你的感受。其他同學有什么好方法幫幫他?
(2)我們向家里提要求得時候,要想到什么呢?
小結: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好。在向父母提購物要求的時候,要根據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合理消費,有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并不是經濟原因,還要考慮健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盲目攀比。
活動四:通過“浪費與節約”辨析活動,讓學生知道在家庭允許的情況下,該花的錢也需要花。
過渡語:花錢的學問可大了。針對下面這些花錢的方式,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浪費與節約)【板書“不浪費 要節約”】
學生自由發言: 生1:有的,我感覺不高興。生2:心里別扭。
生1:想想家里的經濟情況。生2:是不是需要。
活動內容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在向父母提要求的時候要合理;不要盲目攀比。
PPT:事例分析
9
浪費與節約
浪費與節約
浪費與節約
浪費與節約
【課件小結:花錢買的東西超過了人們的正常需求是一種浪費;為了省錢該花的錢不花不叫節約。】
學生討論。 生:大家都買的不見得就是好的。
生1:買的便宜但是存放時間長了,菜會爛掉的,這樣算起來會更貴的。生2:如果因為菜便宜多買,把冰箱撐壞了,花的錢會更多。這是浪費。
生:乘公交雖然省錢,但是如果耽誤了看病可能會花更多的錢。這不叫節約。
生1:看家庭經濟情況,如果允許還是可以看的。生2:在家看電視一樣的。
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讓學生明白不要盲目圖便宜,另外,在家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該花的錢也需要花。
PPT:浪費與節約
10
體驗活動四 2分鐘
歸納總結: 1分鐘
活動五:朗讀歌謠
(1)請拿到小書簽獎品的同學
讀一讀,與大家分享書簽內容。 (2)小歌謠《購物歌》 購買商品講究多,一起來唱購物歌, 想想父母咋掙錢, 能省則省記心間,不跟風,不攀比,“需要”原則放第一,花錢時,有計劃, 留點零錢不抓瞎。牢牢記,購物歌, 做個聰明消費者。
生活中我們想要的東西很多。當遇到多種需要沖突時,要分清主次,學會選擇,也要學會放棄。花錢買東西要考慮到:真實需要、家庭條件允許,以及有益于身心健康等因素。做聰明的消費者,不向家長提不合理的要求,學會為家庭分憂。
學生朗讀歌謠。
充分利用獎品小書簽,全班分享歌謠。
小結本節課內容。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