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蜀相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高中語文選修第五課杜甫詩四首《蜀相》河北省 - 唐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北師大版高中語文選修第五課杜甫詩四首《蜀相》河北省 - 唐山
《蜀相》課前案
一、必做部分
(一)自讀詩歌,理解詩意
要求:1、讀準字音,學會劃分節拍,讀出個性體驗。
2、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詞句。
(二)了解作者,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生平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著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著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為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著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蕩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蕩著。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蜀州,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后人因稱“杜工部”)。后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于湘鄂之間。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后的懷念。據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
2.了解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當時詩人流落蜀地,寄人籬下,困厄窮途,家事、國事均令他憂心忡忡,苦悶彷徨。因此詩人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三) 弄清史實,了解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人。東漢末年,他避亂隱居在南陽隆中,“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劉備屯兵新野,慕名前去邀他出來輔佐自己,凡三次才得相見。初次見面他就向劉備提出要取得荊、益二州為基業,東連孫權,北抗曹操的方針,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從此,他就輔助劉備,從事光復漢室的大業。章武三年(223),劉備在猇亭戰敗,病死白帝城,臨終把后事囑托給諸葛亮。后主劉禪繼位后,蜀國軍政大事,一應由他裁決。于是與孫吳重修舊好,結為盟國;親征孟獲,平定南中;整頓內政,充實軍資,做好北伐中原的準備。建興五年(227),北上屯駐漢中,連年北征,“攘除奸兇,興復漢室”,直至公元二三四年,病死渭濱軍中,興復之業始終未能成功。
(四)比較異同,多樣展示
比較諸葛亮與杜甫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歸納總結。
要求:
1、形式多樣,美觀醒目,富有創意。
2、每小組一份,課上會擇優展示。
(五)獨立完成,深度自學
❶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詞是哪個?為什么?
❷詩題為“蜀相”,應重點寫人,為何用了一半的篇幅寫祠堂呢?
二、選做部分
任務1:準備有關詩歌朗讀技巧的知識。
任務2:介紹諸葛亮一生的重大事件(視頻、文字、圖片皆可,也可多種形式相結合)
任務3:介紹杜甫及本詩的創作背景(視頻、文字、圖片皆可,也可多種形式相結合)
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認領各自任務。組長組織,組員積極參與,合理分工(發言人,記錄員等)。
2、組內匯總,求同存異,準備展示。
3、發言人言簡意賅,有理有據。
《蜀相》課中案
學習目標:
1、學會誦讀詩歌,掌握誦讀技巧 。
2、學會聯系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知人論世)鑒賞詩歌。
3、理解詩歌中情與景的關系,掌握鑒賞詠史懷古詩的一般方法。
4、體會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壯志難酬的愛國主義感情。
一、初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二、弄清史實,探究詩人情感
1、詩歌題為“蜀相”,那么詩中都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呢?從中可以看出作者
對諸葛亮怎樣的感情呢?
2、比較諸葛亮和杜甫二人的異同
(小組交流展示)
三、小組合作,突破難點
1、詩題為“蜀相”,應重點寫人,為何用了一半的篇幅寫祠堂呢?
2、“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中,對郁郁蔥蔥的翠柏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3、比較賞析:“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改為“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可以嗎?為什么?
4、找出首聯中體現詩人情感的一個字,并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再讀全詩,體悟作者感情
五、教師歸納,指導鑒賞方法
六、致頒獎詞,升華感情
《蜀相》課后案
布置作業,鞏固當堂所學
過陳琳墓① 溫庭筠
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②無主始憐君。
石麟③埋沒藏春草,銅雀④荒涼對暮云。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注釋】:
①陳琳墓:陳琳是“建安七子”之一,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蘇省邳州市; ②霸才:即詩人自己;③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神獸;
④銅雀:即銅雀臺,曹操所建,故址在鄴城(今河北臨漳)。
1、 詩中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2、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賞析詩歌的頸聯。(5分)
《蜀相》教學設計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學 盧紅霞
一、 教材分析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詩,這樣的名家名篇是進行“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詩歌鑒賞指導的最好教材。通過本課的學習,將為學生自主學習本單元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誦讀詩歌,掌握誦讀技巧 。
②學會聯系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知人論世)鑒賞詩歌。 ③理解詩歌中情與景的關系,掌握鑒賞詠史懷古詩的一般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自主賞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創意的解讀。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杜甫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學習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 2、教學難點
理解“尋”、“自”和“空”在詩中的情感
四、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學生對杜甫其人及其詩歌風格已經有所了解,因此學生對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以及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并不陌生。根據課堂“三講”和“三不原則”:學生會的沒必要講。高二的學生與高一學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對知識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強,那么再次學習杜甫的經典詩歌就不能簡單的停留在“詩歌表達了什么”這一層面上,而應積極探討“詩歌通過什么表情達意”,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堂主體地位。
五、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六、課前準備
(見導學案中的《課前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請大家先觀看一個短片
播放5分鐘的短片——《諸葛亮的一生》
這個短片是我們?組同學搜集到視頻材料,非常精彩!短片的主人公是誰呢?對,就是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寫諸葛亮的詩——《蜀相》。
2
(二)初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請同學們齊讀一遍詩歌。有請我們的朗讀指導小組來點評。
生評:(朗讀指導小組展示)(如:節奏、語氣、聲音、感情等角度);
初讀詩歌要能做到讀準字音、會劃分節奏、把握基本感情基調。 ①柏森森(bǎi ) 空好音(hǎo)
②七律的節拍劃分有兩種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具體見課后誦讀提示)
③把握感情基調:這首詩的感情是悲涼傷感的,所以朗讀時應稍慢一點,深沉一點,傷感一點。
過渡語:這組同學點評的很好,讀的也不錯。我們大家按照他們的指導再讀一遍。 果然進步很大!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問題:詩歌題為“蜀相”,那么詩中都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呢?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諸葛亮怎樣的感情呢?
(三)弄清史實,探究詩人情感 (諸葛亮小組展示)
諸葛亮的一生的主要事件有很多:隆中對策、舌戰群儒、火燒赤壁、足食足兵、先主托孤、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
視頻中已經給大家展示過了,這首詩中提到諸葛亮其人的是最后兩聯,主要選取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輔佐兩主,星殞五丈原等事件(板書1)
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怎樣的感情?
對諸葛亮偉大功績的敬仰,對諸葛亮出師未捷的惋惜。(板書2) (四)知人論世,比較二人異同
杜甫為什么要寫這首《蜀相》來緬懷諸葛亮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做到知人論世,課前同學們已經做了預習,下面請同學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杜甫和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杜甫小組展示)
杜甫是一個有才氣的詩人,他寫了許多有名的詩作,被人們稱為“詩圣”。
杜甫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人。我記得他有這樣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然而杜甫也是一個不得志的人,他渴望報效國家,但統治者始終沒有給他機會。 杜甫還是一個歷經磨難的人。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衰時期,經歷了安史之亂,親歷戰爭,了解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自己也在戰爭中東奔西走,漂泊一生。
本詩寫作背景:此詩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
3
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當時詩人流落蜀地,寄人籬下,困厄窮途,家事、國事均令他憂心忡忡,苦悶彷徨。因此詩人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課前大家對杜甫和諸葛亮做了比較,現在請同學來給我們展示一下: 小組展示、解說(投影,形式自創,要求美觀、醒目) 表格形式、畫圖、集合、兩片葉子……
同學們非常有想象力,作品也都極具創意,各組同學都做到了知識性與藝術性的結合,老師為你們點贊。
總的來說,杜甫和諸葛亮相比,既有對比失落的感傷,也有同病相憐的苦楚。 (諸)得遇明主、(杜)懷才不遇 (諸、杜)壯志未酬(板書3) 初步了解詩人感情之后,讓我們再讀三四聯,仔細體會。 (五)小組合作,突破難點
1、詩題為“蜀相”,應重點寫人,為何用了一半的篇幅寫祠堂呢? 寫祠堂是為了寫人。
2、“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中對郁郁蔥蔥的翠柏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柏森森”,“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寫出了武侯祠的歷史悠久、靜謐、肅穆的氣氛;二襯托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
3、比較賞析:“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改為“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可以嗎?為什么?
不可以。
“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描寫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表達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
碧草映階,黃鸝隔葉,本是種賞心悅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飾,則所含之情便大有轉折:青草自綠,無人光顧;黃鸝好音,無人傾聽,這是何等凄涼傷感。嘆碧草嬌鶯無人賞玩,顯英雄長逝、遺跡荒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以樂景襯哀情”。 情景交融
(板書4)
一“自”一“空”,讓所有撩人的春色趨于黯淡,使所有的花香鳥語歸于寂寥。
4
③找出首聯中體現詩人情感的一個字,并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尋”,正是因為杜甫心思諸葛亮其人,所以才會尋訪其廟,“尋”字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欽佩。杜甫借緬懷諸葛亮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懷人傷己。
(板書5)
三讀詩歌,整體把握全詩感情。 指生讀,示范朗讀,再指生讀
(六)教師歸納,指導鑒賞方法
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詩,鑒賞這類詩歌的一般方法就是先弄清史實,再體悟感情,最后分析技巧。(板書6)
(七)致頒獎詞,升華感情
一位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千古名相,他用至誠開創了蜀漢三分天下的輝煌,卻事業未竟、壯志未酬;一個是才華橫溢、憂國憂民的偉大詩圣,他無論窮達都心懷天下,卻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歷史沒有安排他們謀面,卻阻止不了英雄對英雄的惺惺相惜,多年之后的杜甫以一篇《蜀相》讓世人對他們永遠銘記;他們對國家的赤誠、對信念的堅守,他們在磨難中的頑強,永遠值得我們仰望。
(八)布置作業,鞏固當堂所學 運用本課所學方法鑒賞下面一首詩歌。
過陳琳墓① 溫庭筠
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②無主始憐君。 石麟③埋沒藏春草,銅雀④荒涼對暮云。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注釋】:
①陳琳墓:陳琳是“建安七子”之一,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蘇省邳州市; ②霸才:即詩人自己;
③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神獸;
5
④銅雀:即銅雀臺,曹操所建,故址在鄴城(今河北臨漳)。 1、詩中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2、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賞析詩歌的頸聯。(5分) 試題答案:
1、答案:①首聯中,“飄蓬”可見詩人此時漂泊四方,蘊含漂泊無依之苦;②頷聯“無主”“憐”表達了詩人對陳琳受曹操重用的羨慕,以及懷才不遇之悲;③頸聯抒發了對明主識才的時代不再的嘆息;④詩人感慨文章無用,不如棄文從武,直抒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之情。(一點2分,任意三點6分)
2、答案:①實寫陳琳墓前的石麟已被荒草掩埋(1分),虛寫昔日曹操所建的銅雀臺想必也已經殘破不堪,只有暮云籠罩;(1分)②詩人借陳琳與曹操的不再,感慨那個英雄輩出且明主識才時代的一去不復返;(1分)③抒發了自己對賢君的渴望(1分)以及懷才不遇的悲慨。(1分)
(九)板書設計:
蜀相 杜甫
(諸)三顧茅廬 (杜)惋惜、敬仰 懷人傷己 兩朝開濟 懷才不遇 情景交融 出師未捷 壯志未酬 樂景哀情
弄清史實—————體悟感情————分析技巧
教后反思:
6
《蜀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蜀相》是杜甫的名篇,這樣的名家名篇是進行“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詩歌鑒賞指導的最好教材。于是,我專門安排了一節課,帶學生到電子閱覽室查閱諸葛亮和杜甫的有關資料,使他們對二人的生平、思想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
本節課我采用了學案的教學方式進行。學案中又分為了課前案、課中案、課后案三個環節。在課上我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老師少講,學生多講。學生大部分時間是由學案引導學習,老師只是適當引導,省時省力,提高了課堂效率。下面我來具體說說。
預習案主要是布置學生預習,分為兩個部分:必做部分和選做部分。必做部分主要是朗讀詩歌、“知人論世”和了解詩歌大意,由學生自行完成。選做部分主要是小組合作,篩選整合自學知識。
課中案主要是學生交流展示和合作質疑解疑。我在設計這一部分時,突破了傳統的從首聯講起的教學思路,先講頸聯和尾聯,引出諸葛亮的功績及遺憾,然后再分析首聯和頷聯寫景的作用。切入點比較新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最后,總結詠史懷古詩的鑒賞方法,讓學生學有所獲。
課后案是課中案的拓展,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鞏固當堂所學,學會舉一反三。
本課總體上完成了事先預設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合作交流,使得學生能參與其中,體現了以學生學為主體,老師教為輔助的的教學模式。
當然,本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課堂節奏把握不好,前松后緊;引導學生誦讀時應多做示范;應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多肯定,多贊賞;還應積極學習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感染學生。
今后,要積極聽課,積極反思,積極實踐,努力提高教學技能,爭取更上一層樓。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