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杜甫詩四首,蜀相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高中語文選修第五課杜甫詩四首《蜀相》建設兵團 - 第八師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蜀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背誦一首詩 ②認識兩個形象 ③把握三個角度 2、過程和方法: 誦讀法,品讀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杜甫對“蜀相”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前,向司馬徽問道:“徐庶臨行前,推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司馬徽笑曰:“徐庶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諸葛亮)出來嘔心血也?” 司馬徽告別劉備出門時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果不其然,諸葛亮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輔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后血吐五丈原,病死于軍中,諸葛孔明雖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畢竟未能實現一統天下之大業,這不能不叫后世之人扼腕嘆息。有一個曠世詩人,在臥龍先生去世五百年后,參謁了他的紀念祠堂,感慨之余,寫下了一首傳世的詩作。現在,請大家一起來欣賞唐代大詩人杜甫所寫的《蜀相》。 二、知人論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著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年(時20歲)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公元746(35歲)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落第。后來
2
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等大量名作。 公元746(34歲)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著屈辱的生活。
公元755(43歲)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 759年冬關中大旱,為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著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蕩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蕩著。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
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
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蜀州,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后人因稱“杜工部”)。后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于湘鄂之間。
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后的懷念。據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
三、 簡析背景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的一首《蜀相》。 此詩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
1、這首詩歌題目叫做《蜀相》,“蜀相”,指的是誰? (學生明確:諸葛亮。)
2、所以,從詩歌的題材上講,這是一首什么詩?
(學生明確:懷古詩:因景生情,觀跡寄慨,抒發今昔盛衰,人世滄桑)
3
3、確定《蜀相》一詩的形式,七律詩,有八句,四聯,即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詩歌的學習,誦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從基調、格律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四、誦讀指導:
1、要想有感情地誦讀一首詩,必須建立在對詩歌內容的準確又深透的理解的基礎上。如果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讀得慢,低沉些,讀出點感傷。反之則相反。就如剛剛學過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應該要輕快些。
2、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集體朗讀全詩。
3、《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學法指導二:要懂點格律,讀準節拍。集體朗讀。 4、讀準了音節后,接下來我們需要的是感情了 五、詩歌分析(詩眼) 1、鑒賞,從哪里著手呢?
詩眼:詩詞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全篇最精彩傳神的某一句,是主旨所在。舉例: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都點染出來了。 我們看這首詩,很明顯也有景的描寫和主旨的揭示,哪幾聯在寫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1)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祠所在了。這首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2)接下去,老杜便寫到映階草碧,隔葉禽鳴。
詩的一開始作者以設問提起,好像憑空高歌,飄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錦官城外的地方!緊接著他寫下了祠堂內部的荒涼景色。滿院的綠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蔭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無人欣賞。 (簡要分析,頷聯那兩個字跟境界的關系最為緊密,“自”“空”:該怎么理解?改為盡,皆有何不同:改后有一種生機盎然之感)但自和空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里行間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詩的感情基調,為下面轉寫人事作了過渡) 2、分析本詩的關鍵句。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頸聯兩句詩中寫誰?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五、六兩句凝練地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偉大功績;詩人專程為憑吊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恩遇,出山輔佐劉備,聯吳抗曹,取荊州,定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軍中。這樣的輝煌業績,被詩人用兩句話概括出來,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4
(2)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流露出詩人對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傾慕。 (3)尾聯簡要分析,談談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統一全國的理想畢竟沒有實現,所以詩人在尾聯中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包含了無限惋惜。這種惋惜當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來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們,都曾為之痛哭流淚。而杜甫的這首詩對后代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載,時隔四十多年,永貞革新失敗,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就曾吟誦過杜甫的這首詩。幾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將宗澤,正要收復祖國山河時,不幸病危,臨死也曾吟詠過這兩句詩。這一方面說明了杜詩的成功,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諸葛亮的浩然正氣激動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詩鈔》中語“公之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那么我們來看看諸葛亮和杜甫在哪些方面的同與不同? 拓展延伸,對比閱讀:(時代、才情、理想、付出、結果、不同) 《蜀相》《登高》
4、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作業: 背誦這首詩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